摘 要:在新課改各種教學理念、模式的沖擊下,很多語文教師對教什么、如何教產生了迷失。立足語文學科本身,將視線投向傳統教學,提出當今的語文教學應回歸語文本身,重視其“工具性”的一面;應回歸傳統,汲取傳統教學中的精華;應回歸基礎,摒棄浮華,幫助學生扎實地打好語言運用的基礎。借此為迷茫中的語文教學找到新時代中的立足點,從而穩步地進行改革。
關鍵詞:語文教學;回歸;傳統;基礎
新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年之久,期間教師們努力領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調整教育教學方式,但還是有很多的語文教師感覺越來越不知道怎么教了,原因何在?也許是這些語文教師被一些嚇人的術語弄得不知道什么是語文、什么是語文教學,也許是語文教師們在各類課堂模式的框架下難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現自己的魅力而生出了些許職業惰性。因此,在新課程改革時代要進一步激發語文學科的生命力,“回歸”應是一門必修課。
一、回歸語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的性質描述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實質上就是將語文定義為“語言文化”。在此指引下,新教材選編了大量文學性、文化性很強的文章,于是課堂教學出現了“泛人文化”的傾向,很多的語文課上得不像語文課,一味地說教與延伸,一味地討論與活動,使語文教學失去了靈氣和詩意,迷失了自我,異化為歷史課、政治課甚至心理課等。
筆者聽過不少的示范課、優質課、競賽課、公開課,從這些課來看,語文課堂正在變得開放化、靈活化、多樣化,“對話法”“討論法”“探究法”等各種新方法、新模式異彩紛呈,可是有時“熱鬧”的背后是對文本的膚淺解讀,或是無語文味的理性分析;有的課堂則是教師的“唯模式是尊”,學生則是“唯學案是尊”,師生均不敢越雷池一步。種種不良做法銷蝕了語文學科特有的靈動美、人文性,造成課堂“語文味”的淡化甚至缺失。
語文教學應追求情感體驗、審美探求和藝術享受,進而使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凈化靈魂,它的“人文性”不可回避。但對于一篇文章的人文內涵到底該講什么,講到什么程度,許多一線教師產生了困惑,進而產生了“越來越不會教語文”的憂慮。筆者認為,真正的語文課堂應該回歸語言本體,文章、文學、文化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來呈現,離開了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也不可能深入地解讀文本,不能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
那么,如何回歸語言本體呢?一是反復誦讀,讓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的反復品鑒,不斷熟悉并最終掌握語言運用的規范。二是體察涵泳,讓學生感受漢語鮮明的音韻美、節奏美、形象美,在對優秀文本的欣賞中感受到母語的魅力,從而熱愛母語。三是如張定遠先生所說:“在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實踐中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通過對語言的體察、品味和運用,進入思想和文化的深處,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體意義,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二、回歸傳統
現在的課程理念,各種主義、模式、方法、原則,已經把不少教師搞得暈頭轉向。究其原因,首先是這些主義、模式、方法、原則,大多本身還有不成熟之處;其次是廣大教師對這些課程理念理解的準確度和深度參差不齊;再次,這些大都從外面引進的課程理念需要一個本土化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檢驗。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我們的視角可以轉向傳統,從綿延幾千年的中國語文教育中挖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科學方法。
傳統教育更有效地突出學生主體。當今的新課程理念也強調“學生主體”,但廣大教師在實際操作時,往往曲解了這一內涵,以為不講、讓學生自主學習或開展活動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
而導致語文課成為活動課或者限定教師的講解時間,更有甚者硬性規定一堂課教師的講授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這顯然是不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學生的知識、經驗、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指導的過程,沒有教師的適時點撥,一群閱歷不足的少年怎能盡悟文本的妙處。而在傳統教學中,學生也是課堂的主人,但其主要功課是朗讀和背誦,教師是指導兼督導,必要時適時講解,放學時,教師還要檢查當日所學。師生在輕松的教與學中,教學相長,既能體悟中國文化,又能自然熟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傳統教育更強調文本意識。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必須先認真反復閱讀文本,直至背誦,然后或由學生自己研讀,或由教師講授,沒有過多的拓展、練習,反而使文本得到強化。而現今大量科技新產品進入課堂,多媒體投影、電腦、電視等讓教師從板書中解放,只需要輕輕一按,大量的教學內容盡情呈現,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容量。但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在課堂上“一點到底”,看似教學內容豐富充實,學生卻只能眼盯屏幕,忙于應答,忙于抄筆記,根本沒有體驗、思考的時間,熱鬧過后收獲甚少,更別提各種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教育的創新不能忘本,傳統教育因素中有許多“寶貝”,就連素質教育最忌諱的灌輸教育、死記硬背和考試,在今天的新課改環境下,也有它可取的一面。例如,對于不需要學生去探究的人文知識、歷史背景、生平經歷等,教師可以直接向學生介紹,以便讓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更值得探究的問題上。又如,對名句佳篇、字音字形等適當的死記硬背也是必要的,它能提高記憶的熟練度和持久性,起到強化的作用。同樣,作為學習情況的階段性反饋,考試也有它不能抹殺的積極作用。
所以,我們學習語文,既要大膽探索革新,也要不斷地汲取傳統教學的精華。
三、回歸基礎
語文最終要應用于生活,中學語文教學是基礎教育,其性質決定它必須回歸基礎,學生要努力積淀基礎知識,教師要傳授基本方法,只有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學生才能真正獲得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學不是為了培養作家,而是要告訴學生如何讀懂文章、寫好文章,如何清楚地表情達意。
在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背景下,廣大語文教師更要回歸基礎,做好能做的事,把該做的事做實做優,完成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錢夢龍先生曾指出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是:規規矩矩地寫好字,一個個地積累詞語,一句句地理解句子,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清楚連貫地說話,通通順順地作文,老老實實地背誦該背誦的詩文……按部就班地訓練,才能有扎實的基礎??梢姡@些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不要因為盲目求“新”給荒廢了。只有把最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只有把學生最基本的技能培養起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好堅實的基礎,才能說語文做好了該做的事。
要真正落實新課改的理念,做到語文的有效教學,需要長期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不可急功近利?;貧w,不是倒退,而是在回歸中求得完善;回歸,不是復古,而是通過科學的反思更好地前行。
參考文獻:
[1]何郁.語文課怎樣上才有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版,2011(06).
[2]陳國林.回歸,語文后課改時代的必修課[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高中版,2012(06).
作者簡介:賀明星,女,1981年7月出生,本科,在讀在職研究生,就職于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