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洪萍
摘 要 通過對中職護理教育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與傳統終結性評價的區分分析,本文提出了開展中職護理教育形成性評價構建的策略,指出改進和完善的方法,為更好地提高中職教育質量作出一定的理論佐證。
關鍵詞 中職護理 形成性評價 策略構建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評價(Assessment)是對客觀事物價值高低或質量優劣的判斷,作為發展與進步的指標。與硬科學不同,教育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領域,其評價方法往往滯于時限、評價主體、政策等因素,未盡科學化和體系化。為了更好地改進教學模式,真正讓教育教學成果有論可定,有據可依,讓教育者切實掌握被教育者的知識經驗發展情況,教育部明確指出:評價的重點不再簡單地重筆頭考試、重結果。要引入形成性評價的理念與方法,擴大教學評價手段和方法,使學生學習過程、自主監控和調整成為可能。①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的理念與以往的“課堂評價”、“測驗評價”不同,它的評價界限更為寬泛,包括了學生整體學習過程中的所有信息收集和診斷,在師生互動反饋的基礎上,不斷以反饋結果反哺教學過程,調整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動態需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②
現階段針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汗牛充棟,國內關于形成性評價可查的文獻記錄中,最早源自英語課堂教學,而后廣泛地應用到其他教育科目、醫學、信息等人文社會科學中,但護理專業教育鮮有,更不談在中等職業教育范疇中應用和發展。現階段,我國中職護理專業教育的評價仍然基于考試這一量化的終結性評價模式,而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未能體現,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需求和教學方式之間的矛盾無法得以反饋。因此,構建適合中職護理專業教育實際的形成性評價策略迫在眉睫。
1 中職護理專業教育形成性評價指標的構建策略
評價從心理學角度討論實質上是一個績效溝通的過程,包含了評價者、評價信息、評價結果、評價情境、評價工具、評價反饋和被評價者7個基本因素。如何將溝通進行得更為順利,不能僅僅局限于這溝通的7個要素,而更應當關注評價的主題、結構以及實施方法。在形成性評價中,主題就是對整個流程進行科學把握——構建合理的評價結構。結構的好壞關鍵在于指標體系。針對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評價指標應當是量化、動態、權重合理與參與式的。量化就是要調查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護理專業而言,量化的指標包括知識技能點的掌握情況,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職業素養等。動態意為評價指標要體現出學生持續發展的特點。如護理禮儀在一年級的評價標準和二年級的評價標準,或者權重應當不同,體現出進步性,便于描述學生的成長狀態。由于統計技術的應用,更應當及時更新全體學生整體評價的數據庫,便于比較研究。參與式要求保護學生的主體權利,避免教師單方面的主觀評價偏頗,評價應當在各類活動中征詢學生的意見,聽取他們的解釋,并給予合理范圍內的調整。
2 中職護理專業教育形成性評價應用的方式策略
由于現階段護理教育的形成性評價成果均來自國外研究,表現為模擬、過程、技術、現場四個特點。如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就是于1975年Harden創于蘇格蘭醫學院校,設置不同的站點用于通過對健康人培訓為標準化病人的過程,評價學生臨床技能和醫患溝通,但耗時耗力。也有通過檔案袋評價,將學生的學習成果描繪成連續性的過程,體現個體特征。所有的評價信息都運用了計算機、網絡等輔助工具進行線性轉換,并進行常模的科學比較。
而對于國內中職護理專業而言,形成性評價既要借鑒國外的優秀經驗,也要因地制宜。一是整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機制。盡管終結性評價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性,但是針對中職護理專業中準確、熟練、應變等基本臨床要求,終結性評價是學生實習、畢業和就業的社會接受度高的指標。因此,要將形成性評價中關于學習能力建設、學習態度、發展軌跡、個性心理等綜合品質與階段考試、考核相結合,賦予不同權重,滿足綜合評價的要求。二是形成性評價的信息收集要注重隨機、動態。正如OSCE模式存在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的弊端,鑒于中職人數眾多,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的現狀,形成性評價要重點突出在護理課堂、護理實訓和社會實踐(義診服務、送醫下鄉等)中,教師在實施評價時,不用刻意地遵循評價時間點,應將注意力放在觀察、傾聽、情感反饋上,但要注意總結,評價信息資料要及時存檔備案。如在開展義診服務,測量血壓的環節中,帶教老師要重點觀察學生服務病患的態度,詳細分析溝通的語言和情感,并準確記錄其技能實施的關鍵點。雖然要注重評價互動,但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不給予即時性的評價,尤其不能出現好壞之類的褒貶詞匯,避免出現被評價者對評價結果的過分關注而影響了整體教學環節的效果。可以在操作完成之后,進行評價互動。三是將形成性評價引向學習性評價。有學者認為形成性評價與學習性評價是交叉遞進關系,認為學習性評價更為關注評價者與被評者在評價環節中的互動,意為通過評價促進師生改善教學方式。本文認為這對護理專業教師的評價能力提出了考驗,一方面是能夠通過以往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準確估計當時被評價者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評價本身達到學生能夠自我評估,自我更新的目的。如在教授心肺復蘇操作實訓課時,帶教老師應當在全面了解實訓學生的情況后,首先讓學生自我評價,然后準確地對每一個學生臨床訓練的結果進行客觀的指導評價反饋,并進一步相互反饋對評價的意見。這就從技能上、態度上、情感上促進了現場教學的效果。
3 中職護理專業教育形成性評價的完善策略
(1)關注無法標準量化的指標。形成性評價中最為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如何分析態度、自主學習能力等不能完全量化的指標。正如人的心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黑匣子一樣,采用互動參與的方式只能盡最大的可能縮小與真實情況的距離,但評價依據需要謹慎。對于涉及心理特質方面的形成性評價指標,中職護理教師可以多方求證,以數據為基礎,以現象為主體,以溝通為手段,以比較做衡量,以持續時間內的平均水平為參考開展評價工作。如中職學校多為寄宿制,護理專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接觸教師的機會多,那么教師觀察、溝通的機會也增多,要善于利用和把握時機,避免信息失真遺漏。
(2)改善教學環境,將評價貫穿教學管理始末。一是增加可操作性。護理專業課程,尤其是實訓課程,往往在短時間內要完成一系列教學目標,教學任務量大,教師容易疲于應付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的實時評價。但如果能夠增加設備,配備實訓實驗員協助進行記錄、評價和指導,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可操作性。二是形成性評價要實現教學管理評價的導向。對學生采取形成性評價只是評價的一個方面,但是對于形成性評價的目的而言,最終還是要通過評價結果改善教育現狀,提高教學質量。光重視學生的評價結果不能根治教學現狀中的問題,將形成性評價導入教師評價,形成學校對教師,教師對學生,學生學習成效反饋學生的三位循環的良好評價機制。因此,教學管理評價是形成性評價的一個發展方向,將極大地提升人事決策,激勵考核等教學管理水平,也將成為今后教學管理中的研究熱點和構建新的教學管理模式的方法之一。三是將堅持將評價貫穿始末。前文所述的評價的實施策略是技術層面的理論指導,但無論怎樣實施形成性評價。對于評價的整體性把握至關重要,不能出現虎頭蛇尾、草草收工的情況。并且,在貫穿始末的過程中,要注重正面調節,及時更正和補充,避免信息遺漏。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設或提高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法和權重,盡最大努力滿足學生的需要。
(3)形成性評價的統一認識教育。盡管形成性評價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有明顯幫助,但仍受限于一些具體的條件才能進行。一是要提升教師個人素養和培訓形成性評價理念和方法。二是堅持客觀、公平、公開和公正的思路,在實施反饋的過程中不斷汲取好的經驗,完善評價體系。三是要注重在評價實施的過程中,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由于中職學生的基礎較差,對評價方法的理解以及評價的反饋均存在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中職學校和教師在實施形成性評價前做好介紹與解釋的工作,避免引起學生的誤解,造成不必要的實施障礙。
注釋
①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19.
② Black,P & William,D.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a.5(1):7-74.
參考文獻
[1] 胡艷瓊,陳先華,護理教育中形成性評價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護理學雜志,2010.5(19):95-97.
[2] Ross M, Carroll G, Knight J, et al. Using the OSEC to measure clinical skills performance in nursing[J]. J Adv Nurs,1988.13(1):45-46.
[3] 丁邦平.從“形成性評價”到“學習性評價”: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8.28(9):20-23.
[4] 王孝玲.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
[5] 石敬萍.《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實施小組合作實訓與考核的研究與實踐[J]. 護理學報,2007.14(6):37-39.
[6] 范曉江,饒和平,徐旭紅,鄭芝芬,徐勤蓉,張金花.內科護理學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8:684-686.
[7] 吳昌提,林菊芳,陳寧紅.國內外形成性評價述評——兼評開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十年[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3:66-69.
[8] 盧家楣.教學領域情感目標的形成性評價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85-89.
[9] 張生,何克抗,韓駿.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7.5:11-14.
[10] 馮翠典,高凌飚.從“形成性評價”到“為了學習的考評”[J].教育學報,2010.4: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