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武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網民參政議政意識的提高,國內外熱點事件都會在網絡上形成激烈的議論。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即時性、傳播性、自由性等特點,快速發展并走向成熟的互聯網成為公眾表達意愿和訴求的平臺,從而形成了網絡輿情。
【關鍵詞】電子政務;網絡輿情;治理
一、網絡輿情與電子政務概述
(一)網絡輿情概述。(1)網絡輿情的概念。在公共管理語境下,輿論通常指向由大眾媒體所報道的新事件或新事物所引發的公眾意見和言論的歸結,而輿情則是指由社會影響較大的輿論演化而來的。從實際情況來看,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一部分,是公眾對社會問題的有感而發。互聯網給社會輿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人們可以借助這個平臺快速傳遞信息,暢所欲言。(2)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①網絡輿情的自由性。網絡輿情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極度自由性,這種自由是超越時空的。②網絡輿情的交互性。目前,越來越多的網民普遍傾向于在互聯網上參與熱點話題的討論和互動。③網絡輿情的偏差性。互聯網輿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躍、最尖銳的一部分,但網絡輿情還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場。
(二)電子政務概述。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為重點推進階段,21世紀后,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進入了全面規劃和整體發展的新階段。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政府網上服務內容日益充實,服務形式不斷創新。
二、我國電子政務應對網絡輿情取得的成效
(一)政府網站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11年4月25日,中國各級政府及組織機構網站數量已逾8萬個,達到81725個。與2010年11月28日發布的數據相比,增加了6443個。目前,中央級政府網站有89個,全國性社團網站33個,省級政府網站5493個,地市級政府網站21451個,縣區級以下政府網站54659個。
(二)網絡輿情推動網絡反腐初見成效。近幾年來,網絡輿情在推動反腐敗工作的開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網絡反腐已經成為我國政治監督的一大亮點。由互聯網曝光腐敗官員所掀起的網絡反腐熱潮正在極大地改變著我們國家的反腐格局,它猶如一把利劍,以其迅速、高效等優勢,形成體制外一支重要的反腐力量。
(三)網絡輿情監測體系初步形成,監測技術日趨成熟。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由政府網絡監察部門、網絡媒體、信息軟件研發企業等構成的網絡輿情監測體系。網絡媒體利用其自身技術優勢和信息資源,可以更好地承擔輿情預測的責任,而創建于2008 年7 月的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目前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網絡媒體輿情監測機構,該監測機構實時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輿情追蹤分析,分為各個欄目對網絡輿情進行實時監控。
三、我國電子政務應對網絡輿情存在的問題
(一)政務網站綜合服務功能發揮不足。據調查顯示,從公眾訪問政府網站的目的來看,近八成的被調查者訪問政府網站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近四成的被調查者除了獲取信息外,還包括下載政府文件;而以對政府工作進行投訴和發表對政府工作評論的卻還不到兩成。因此就公眾訪問政府網站的目的來看,我國電子政務發展依舊處于初級階段。
(二)政務信息更新不及時、不親民。在2012年5月底,南京白下區住房和建設局“空白官網”被媒體曝光,在這個“空白網站”上除了領導簡介外,再無其他內容。雖然該網站在被曝光后迅速填滿內容,但政務網站更新不及時、與百姓聯系不緊密的現狀卻亟待改善。南京市白下區的民族宗教事務局網站,信息的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0年7月2日;徐州市沛縣人口與計劃生育局的工作動態顯示的還是今年3月份的內容。而連云港灌云縣的政府網站雖然更新及時,但前四條新聞中,三條都是市縣領導調研工作的稿件。
(三)對網絡輿情認識不到位,處理方法不當。我國各級政府部門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能力方面還顯得比較薄弱。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二個問題:一個是認識不到位,觀念落后。一些地方政府對網絡輿情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錯誤地認為虛擬的東西不值得關注;二是缺乏處置預案,一旦發生輿情束手無策。有的地方政府部門對網絡輿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對可能引發涉法、涉檢信訪的群體性事件、苗頭性問題缺乏政治敏感性,一旦發生網絡輿情危急情形,不知如何下手,難以應對,不能及時地引導和有效控制事態發展,負面影響難以及時消除。
四、基于電子政務環境下網絡輿情的治理
(一)建設服務型政府網站,完善網站綜合服務功能。我國政府網站雖然取得了快速進步,但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不等于政府服務的轉變,擁有網站的數量也并不代表已經轉向了現代服務政府。政府網站的建設發展不能僅僅限于技術層面的提升,而應該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把著力點放在為公眾提供有效的服務上,實現向由政務信息網站向服務型網站的轉變。
(二)切實推行政務公開,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流言止于公開,透明贏得人心。政府應發揮“網絡發言人”的引導作用。一般公眾在面對海量網絡信息時,往往會無所適從,需要“意見領袖”答疑解惑。當前,一些省、市政府和部門紛紛設立“網絡發言人”,隨時公布重大事項,讓社會公眾及時了解真相,用積極正面的輿論引導大眾,有力地維護了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
(三)完善網絡輿情危機預警、處置機制。各級政府要完善網絡輿情跟蹤機制、分析上報機制、監測機制、快速處理機制,加強網絡輿情的事先掌握、過程分析和走向預測,有助于掌握民眾思想狀況和群體傾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實現黨政機關與公眾之間的雙向溝通,促進社會融洽和諧,增強防范和化解網絡輿情危機的能力。網絡突發事件的處置應當及時、客觀、公平。處置群體性事件時應做到:首先要公布事件真相,然后要懲戒不作為或有問題的官員,懲處乘機使用暴力的不法分子,實現社會秩序的恢復。在處理網絡突發性事件中,對責任官員進行問責,是重建政府公信力,平息網民情緒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國華,曾潤喜,方付建.解碼網絡輿情[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汪靑武(1989- ),男,安徽金寨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