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龍肖毅
【摘 要】采用問卷法對大理市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特征進行測查。調查表明大理市存在著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總體很貧乏,青少年對直觀的常識性內容掌握較好,對需要理論系統地學習的問題與內容則了解不夠等問題,并據此提出大理市推進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民族團結;教育特征;中小學;大理市
民族團結是中國共產黨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原則和價值取向,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思維最為活躍、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階段,大力推進學校民族團結教育,不斷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提高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的實際效果,是正確處理民族問題,防止境外滲透,大力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長遠大計。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對大理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進行測查,目的在于了解青少年學生民族團結活動的基本特征及民族團結教育的學習內容,為有效開展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一、結果與分析
(一)樣本基本情況
被調查者為大理市9所中小學的657名青少年學生,其中,男生279,女生377名,缺失1名;白族443名,漢族148名,傣族1名,景頗族5名,彝族25名,回族19人,傈僳族2名,藏族2名,其他民族11名,缺失1名;村小學生60名,鄉鎮小學259,縣市小學93名,鄉鎮中學85名,縣市中學168名,校類別缺失2名;小學5年級學生165名、6年級216名,初一57名,初二45名,初三24名,高一81名,高二69名;來源于“絕大多數是漢族”學校的學生為209名,來源于“絕大多數是當地某種少數民族”學校279名;來源于“由多種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組成”學校148名,缺失3名。
(二)調查結果總體情況
調查從知識教育活動與文藝體驗活動兩個維度來考察學生參與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情況,其分值僅為1.62分(總分為4分),說明總體上,大理市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很貧乏,總體水平低,學生所得到的活動體驗也很差。再從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宗教藝術以及民族歷史與節日等三個維度來考察學校對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教學內容狀況,結果顯示,其分值為3.52分(總分為6分),表明,青少年對民族團結教育教學內容學習印象一般,但比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情況要好。
(三)大理市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活動與內容的基本特征差異比較
1. 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基本特征的年級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年級青少年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活動進行差異檢驗。數據顯示,不同年級青少年學生的知識教育活動和文藝體驗活動得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具體表現為:知識教育活動方面,小學得分高于初中,初中又高于高中;文藝體驗活動方面,小學5年級得分最高,小學6年級、初二初三次之,高一高二最差;民族理論與政策學習方面,呈現出越高年級,掌握效果越好,得分越高的狀況,高二年級顯著優于其他年級學生;民族宗教藝術與文字方面,初三學生學習評價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學生,小5與高二的兩端的得分最低;在民族歷史與節日方面,小5年級、初一、二學生明顯高于初三學生得分。
2. 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基本特征的學校類型差異。調查顯示,不同類型學校學生在知識教育活動(F=55.82,P<0.001)、文藝體驗活動(F=28.59,P<0.001)、民族理論與政策(F=11.20,P<0.001)和民族宗教藝術與文字(F=6.16,P<0.001)因子上得分差異顯著。LSD分析結果提示,在知識教育活動因子上,村小學、縣市小學、鄉鎮中學、縣市中學學生得分明顯低于鄉鎮小學得分(均P<0.05),村小學學生得分明顯高于縣市中學學生得分(P<0.05);縣市中學學生得分則明顯低于村小學、鄉鎮小學、縣市小學和鄉鎮中學學生得分(均P<0.05);鄉鎮小學、縣市小學得分明顯高于鄉鎮中學學生得分(均P<0.05)。在文藝體驗活動因子上,村小學、鄉鎮小學學生得分顯著高于縣市小學、鄉鎮中學和縣市中學學生得分(均P<0.05),鄉鎮中學、縣市小學學生得分則顯著高于縣市中學學生得分(均P<0.05)。在民族理論與政策因子上,村小學、鄉鎮小學、縣市小學、鄉鎮中學學生得分明顯低于縣市中學學生得分(均P<0.05),村小學學生得分顯著低于鄉鎮中學學生得分(P<0.05)。在民族宗教藝術文字因子上,鄉鎮中學學生得分則顯著高于村小學、鄉鎮小學、縣市小學和縣市中學學生得分(均P<0.05),鄉鎮小學學生得分明顯高于村小、縣市中學學生得分(均P<0.05)。
3. 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基本特征的學生民族構成差異。從不同學校民族構成來源分析,單因素方差檢驗提示在知識教育活動和文藝體驗活動因子上得分差異顯著(均P<0.01),在知識教育活動和文藝體驗活動因子得分上,來源于“絕大多數是漢族學生”學校學生的得分均明顯高于來源于“絕大多數是當地某種少數民族學生”學校學生得分,而混民族學校學生得分顯著較低。在民族理論與政策與民族宗教藝術的學習內容上,混民族學校的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要好于多數是漢族學生及多數是白族的學校學生(均P<0.01),而在民族歷史與節日的學習內容上,漢族為主體學生的學校,得分要高于白族為主體民族的學校(P<0.05)。
4. 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具體情況分析。為準確了解青少年學生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對問卷的12個題項按頻次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分析結果表明,2010年9月~2011年11月期間,學生參與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次數為3次及以上,比例超過40%的活動分別是:“參加民族節日活動”和“跳課間民族健身操”,其比例分別為50.1%、47.6%;比例超過30%的分別是:“聽紅領巾廣播站宣傳民族團結知識”、“參加民族歌舞文藝活動”、“觀看黑板報宣傳的民族團結知識”、“參加民族團結的主題班會或班隊會”和“參加各民族學生結對幫扶手拉手活動”。而參與次數比例較高的為 “參加民族知識競賽活動”和“聽民族文化、宗教政策知識講座”,“參觀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如紀念館、博物館等”以及“參加愛我中華、知我中華的讀書演講系列活動”等選項,其比例分別達到為54.6%、52.9%、46.3%和43.5%。這一結果反映了青少年學生更傾向于參與民族文藝體驗活動,而參與民族知識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同時,也反應出學校在組織民族知識教育活動的力度普遍做得較差,甚至根本沒有開展過。endprint
5. 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學習內容特征分析。數據顯示,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學習內容涉及較多的主要是節日、著名歷史人物、生活習俗(包括禁忌)、語言文字及音樂舞蹈及美術等藝術形式,其較多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74.5%、55.1%、52.4%和51.6%;而涉及較少的首先是分布區域和人口(較少及以下的比例為59.6%),其次是重大歷史事件(較少及以下的比例為58.6%)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較少及以下的比例為55.1%)。而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學習內容中涉及民族政策及理論較多比例的項目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必要性、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如何依法維權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等,其比例分別為64.4%、62.2%、57.2%和56.5%;而涉及較少比例最高的是:中國民族政策的基本內容和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其較少的比例為53.3%和51.9%。
(四)大理市中小學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特征調查結論
調查表明:各種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次數隨年級及學校類型的上升而顯著下降;青少年的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學習與掌握效果隨年級及學校類型的上升而上升;青少年的民族宗教藝術與文字的學習隨年級及學校類型的上升呈中間高兩頭低的狀況;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總體上很貧乏;青少年對直觀的常識性內容掌握較好,對需要理論系統地學習的問題與內容則了解不夠。
二、推進大理市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的建議
根據調查情況,本文認為要構建一個切合地方實際的包括教育管理、教學內容和條件的完整的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教學體系。
(一)雙管齊下,形成民族團結教育教學管理體系
加強對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指導與監管。民宗局與教育局合作,雙管齊下,共同出資,建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管理及督導及研究機制,從不同角度加強指導與教學研究,并加強上下級之間與各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與相互學習等,并建立相應的民族團結教育管理與研究的機制與規章制度。
(二)構建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內容體系
1.課堂教學內容。當前,大理市在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過程中,學生對系統性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掌握不夠,尚未形成系統性的民族團結知識結構。因此,課程建設力求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發展,從直觀到抽象,從常識到理論,逐步地建立梯級形式的課程體系。低年級學生的課程內容主要應包括本民族及中華各民族的節日、生活習俗與禁忌、著名歷史人物等。高年級重點在民族社會經濟發展變化情況、地域分布與居住特點、民族團結重大歷史事件、宗教信仰與民族心理等內容。可單獨成冊,各有重點。
2.能力訓練活動。當前,大理市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渠道與途徑單一,主要以民族節日、文藝活動或集體性、群體性教育活動為主,而民族團結知識教育活動則顯得較少。因此,在活動設計中要準確把握教育與學生切身利益的結合點、與人們心理的契合點、與民族情感的共鳴點。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整合學校、社會、家庭等資源,以保證其最終目標的實現。所以,要研究教育主體——教師、客體——學生、媒體——學校以及種類介體文化——社會與家庭環境等各種因素,使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功能,精心設計民族團結知識教育活動和民族團結文藝體驗活動,充分挖掘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的有效途徑與渠道,全面推進青少年民族團結能力訓練。
(三)打造民族團結教育條件體系
主要體現為建立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和搭建民族團結教育師資培訓平臺兩個方面。挖掘地方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把地方民族文化發展與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緊密結合,也可專門編寫白族民族團結發展史一類的書籍,以史為鏡,從歷史的、世界的視野分析和探討各種民族現象,進一步認識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的優越性,告訴青少年團結與不團結對國家與民族的重要意義,結合教育基地建設,增強認識,在思想和行為上培養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杰舜.民族團結論[N].中國民族報,2005-8-12.
[2] 佚名.教育部國家民委:加強全國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J].新課程研究,2009,8.
[3] 魏武.劉云山.民族團結宣教也要三貼近[N].新華每日電訊,2009-8-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