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發展,是應對大學生在學業、就業、情感等壓力下心理問題發生的切實舉措。高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規范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做到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課程研究
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現狀
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體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體系建設、活動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建設、工作條件建設等7個方面,規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教學體系建設中明確要求“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應有專門的教學大綱或教學基本要求”、“ 應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教學研究和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這些要求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方向。20世紀90年代起,國家開始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國內地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內容研究、教育途徑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內容研究。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趨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融入了網絡心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內容。本研究將沿用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內容,設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徑研究。總結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研究,主要途徑有以下幾方面: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建立咨詢機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氣氛、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甚至是專業課程中、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建立咨詢機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認可的途徑。本研究認為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區別對待,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趨于分散,大家都從不同的目標取向來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這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個體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體性。因此,本研究認為首先應該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期望達到和實現的目標,通過目標分析來確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確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公共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覆蓋全體學生,進一步體現出政策支持的強大力度。在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從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學后心理健康知識幾乎沒有。近兩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不斷完善,結合重慶師范大學近兩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對課程發展情況整理如下: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被設為通識選修課程,從課程設立之初的只針對新生年級學生開放,發展為面向全校學生開放。按照學校通識選修課程相關規定,全部課程含有7次課,共計20個學時,修完全部課程考核合格計1個學分。第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有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目標成就未來、情緒、人格、愛情7個話題,由授課教師自行選擇授課主題。第三,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心理測試、案例分析、體驗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為輔。第四,課程以考查方式進行評價,內容以學生的收獲和體會為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不斷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備的體系,課程管理與運行上還存在諸多問題,現狀總結如下:一是課程理念缺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通識選修課程,應淡化專業和文理科的區分,突出課程的發展性與指導性作用。二是課程定位不準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幫助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心理品質為目標,在實際授課中有的教師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為重點,有的教師則以內心體驗和行為認知為重點,不同的視角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明確該門課程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三是教學隨意性較大。由于課程內容設計只定了主題,沒有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同一主題由于任課教師不同,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因此教學效果受教師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實踐環節。
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對策
(一)明確課程定位及目標,豐富課程實施形式
高校將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設立心理咨詢室、在學生專業學習及第二課堂等各種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主動性、普及性、預防性等特點,將此列為公共必選課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和干預的力度,切實做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培養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積極正面向上、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作為素質教育類通識課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堅持從知識層面、技能層面和自我認知層面確立課程目標,通過傳授心理學先關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固定的內容,課程設置缺乏系統化研究,授課形式也比較單一,規范課程內容、豐富授課形式是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例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深入進行心理學理論研究,編寫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結合課程目標積極開展互動式教學;拓展教育平臺,建立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網絡;理論講授、活動體驗課、心理咨詢和網絡教學課相結合等,從加強學科建設的層面加大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力度。endprint
(二)建立健全課程管理機制,加大師資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課程管理機制,從學校和學院多個層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由學校、部門領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士負責,明確課程教學目標、統一教學計劃和內容,同時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進行微調,統一指導授課,加強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從課程設置、專業知識、個人魅力、積極心態、言語能力方面提升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壯大隊伍成員,聘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參與到課程設置和建設中,另一方面加強已有隊伍師資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專業培訓、經驗交流、案例分析、團隊輔導和成立心理咨詢坊等方式提升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授課水平。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式教學,拓展教學領地,創新課程安排,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生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去,加強學科建設和投入力度。
(三)構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構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是深入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重難點。《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學體系建設中明確要求“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應有專門的教學大綱或教學基本要求”、“ 應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教學研究和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這些要求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方向。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設計一套完整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案及課程說明,能夠科學規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成果。課程體系設計中重點突出教學內容設計,形成每次授課的詳細教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式、教學流程等內容。同時建立課程評價體系,及時反饋和總結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利弊,心理專家、授課教師、學生及學校相關管理人員多方參與,通過實踐活動、問卷調查、心理測試等多種方式對課程結果進行評價,切實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展。
參考文獻
[1] 雍克勤,焦鋒.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策略[J].課程教材,2011(29).
[2] 岳中方.從“柔性要求”到“剛性規定”——《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解讀[J].心理教育,2011(12).
[3] 張媛.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創新研究[J].心理掃描,2011(2).
[4] 覃干超.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8(04).
[5] 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Z].教思政廳,[2011]1號.
[6] 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教思政廳,[2011]5號.
作者簡介:舒子芩(1986.02- ),女,重慶人,碩士,重慶師范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