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陶行知真人教育方法,針對當前教育的一些問題,進一步深入陶行知的“真人”教育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陶行知;真人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啟示
教人求真知、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真人”教育。陶行知“真人”教育思想不只是一種教育主張,而是有著豐富內容和意義的教育思想體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教育哲學。
1 陶行知“真人”教育方法
陶行知在自己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為實現他的教育目標,通過不斷地躬身力行,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方法最基本的特點就是民主,他主張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重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具體的途徑和方法是:
1.1 注重實踐
陶行知從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出發,認為培養“真人”離不開實踐。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反倒閉門修養或一味說教,主張通過學生集體的文化生活、勞動生活、政治生活實踐來培養良好的品德。他在《育才學校教育綱要草案》中指出:“育才學校的生活與教育是統一的,它認為勞動生活即勞動教育,用勞動生活來教育,給勞動生活以教育……政治生活即政治教育,用政治生活以教育。”。
1.2 注重自治
陶行知認為:“德育,重在自治。”“學生自治這個問題,是自動主義貫徹德育的結果。”“學生自治可稱為修身理論的實驗。”養成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早在1919年,他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對學生自治的意義和作用、學生自治與學校的關系等問題做出了精辟而獨到的論述。他認為,學生自治就是學生練習道德行為的有效手段,就是“學生結起團體來,大家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續。從學校這方面來說,就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大家組織起來,養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他指出:“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管理;不是打消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習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道理。”自治就是一種自我管理的訓練。它本身體現了民主精神,也體現了學生當家作主的思想。
1.3 群育促進
陶行知繼承并弘揚了中國古代德育中的“群育”思想,明確提出了社會化的問題。他指出一個人如果不能實現社會化的發展,將是“一個悲劇”,同時呼吁把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要正確組織學生的集體生活,并通過有教育意義的集體生活使集體和個人相互作用,促進學生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等多方面發展。現代教育應該是人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自身的和諧統一的教育,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人際關系的和諧。群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它強調個人發展中個人與群體的密切關系,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個性與群體性的和諧發展。
1.4 美育陶冶
陶行知認為美育應從符號世界回到人的生活中,用生活來實施美育,以此來彌合生活世界和美育的裂縫。陶行知認為審美活動要回歸到老百姓中去,生活中去,才能獲得它真正的內涵,美育才能實現其意義。陶行知吸取中外教育思想之精華,同時又將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從而避免了傳統教育言行脫節的現象;同時以“真人”為教育目標,切實從人的發展需要角度出發,避免了現代教育過度重視智育的弊端。他對教育理論的重大貢獻,對當代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鑒價值,所以今天我們借鑒陶行知的“真人”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現實價值和時代意義的。
2 “真人”教育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2.1 堅持德育基礎
陶行知說:“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并且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可以說,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是國家社會對個人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個體自身健康成長的內在需求,它是對每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產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提高人們的文化知識、理論水平,幫助人們以學習、探究真理為己任。其次是重行。就是注重進行道德實踐,這是培育道德品質的關鍵。明理是前提,重行是歸屬。重行就是要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覺地用道德原則規范行為。
2.2 重視教育主體性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是建立在對受教育者主體地位和主體性的認識和確認基礎上的實踐活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受教育者作為教育主體所具有的本質屬性,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受教育者的獨立性相當于依賴性,主動性相當于被動性,創造性相對于復制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以人為本”,即不以受教育者掌握知識和發展一定的認知能力為唯一目的,而是以受教育者素質獲得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為衡量依據,重視受教育者主體的參與作用,關心受教育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內在智能機制的有效動作和情感體驗,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完善人格為宗旨。
2.3 強化美育作用
我們所提倡的美育不是曲高和寡,不是僅僅存在于音樂廳里、博物館里,而應存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不能“把美育看做是藝術教育”,把更多的人培養成“生活的藝術家”。所謂“生活的藝術家”是相對于專業藝術家而言,他不是以藝術作為自己的職業,但卻以藝術的、審美的態度、和諧發展的態度、親和的態度去對待自然、社會、他人與自身。首先應該學會欣賞無比綺麗美妙的自然美,并建立起人與自然應該是一種和諧發展的親和的審美的關系,人在欣賞自然地前提下要害應該用審美的態度去對待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其次,應該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因此人與社會之間也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發展的審美關系。美育幫助人們養成對社會的責任感等一種內在的自覺性,一種自覺自愿的情感的驅動力,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暴力和犯罪。再次,應該以審美的態度對待他人與自身。現代人人際溝通能力差,團結協作意識不強,精神疾病蔓延都是因為人們很少關系自己心理與人格的發展。現代美育能使自身特別是心理與人格得到和諧的發展,進而培養健全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4 堅持群育原則
群育是以促進促進個人群性或社會化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比較獨立的正確的處理人際關系,適應自身生存的社會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的轉型,公共生活的日益復雜、人際交流日益頻繁等都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心理、價值觀和人格狀況等難免出現不適應社會狀況的現象,比如極端個人主義等,這愈發凸顯了群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生方向的引導,主要對象是人格與品質;而群育是對和諧人際的引導,主要對象是人際關系。它引導人尊重包容別人、接納異己。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是個體的和諧成長,而群育是群體與個體成長的和諧統其次,群育有助于校正教育偏差、填補教育空缺。陶行知的“真人”教育主張培養人的“知、情、意、行”全面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性的教育,往往忽視了人生、人性和情感的教育,這樣不僅不能解決現代社會已經出現的精神危機和人格危機,反而會使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功利性增強,在這種情況中,教育活動中情與溝通教育均不足。而且,現代社會出現的“80后”、“90后”,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家人嬌生慣養,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加之,現代社會網絡的迅速普及,致使現代許多人都沉溺在網絡虛擬“群”中,缺少過現實團體生活的愿望,也匾乏這方面的能力,容易使人走上非群體化軌道。群育正是解決種種弊端的關鍵環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存,學會生存”作為現代教育的四個目標,其中“學會共存”就是在強調人與人如何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研究集粹[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 徐志輝.立人、立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當代價值論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9(3) [3]曾德強.陶行知終身教育思想研究[J].成人教育,2005(1)
[4]蘇燕峰.生命教育視角下的陶行知德育目標[J].福建陶研,2006(3)
作者簡介
全秀, 女(1978—), 江西撫州人, 講師 ,江西科技學院瑤湖思政部,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