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農業發展與否,事關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推進與發展。鄧小平高度重視我國的農業發展問題,多次講話論及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政策保障等問題。在新時期,認真研究和深刻領會鄧小平農業思想,對指導當今中國農業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農業思想;啟示
鄧小平的農業思想一直是學術界熱議的重點話題,國內外學者都進行過不同程度地研究:有的研究側重從宏觀方面對有關理論觀點,貢獻與地位進行概括的闡述;有的研究從縱向上剖其發展歷程;也有的探究經驗及現實啟示的成果。國外對鄧小平農業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對薄弱。總地來說,目前相關研究存在著兩個極端,或是過于宏觀地概括,或是從微觀方面論述未能全面把握其本質。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鄧小平農業思想顯得尤為必要。
1 鄧小平農業思想的主要內容
1.1 農業基礎論: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其中農村人口達到九億多,面對人多地少的現實,只有切實解決好農業問題才能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早在1962年,我國經濟還處在恢復時期,鄧小平就指出:“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1]322到了70年代中期,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不久就緊抓農業發展,他突出強調,“確立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3]28的思想。80年代初期,我國的農業發展出現了大的改善,同時國民經濟發展也有了很大的改觀,這時,鄧小平告誡全黨“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1990年,鄧小平在分析國際形勢和經濟的發展問題時指出:“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耕不好農業就完了。”[2]355從鄧小平的話語中我們可以深切的體會出他始終堅持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這一原則,他從實際出發,結合我國國情,把農業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在擁有著13億的人口大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農業發展階段論:“兩個飛躍”思想
1990年3月,鄧小平在總結我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歷程時明確地提出我國農業的發展需要經過“兩個飛躍”,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鄧小平在全面分析阻礙我國農業發展的因素后提出的戰略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改革中不斷推進而且產生了巨大的成功,改革成果令人欣慰。在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后,農戶可以自主經營,這一偉大的創舉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潛力充分地調動起來。“第二個飛躍”在“第一個飛躍”的基礎上強調了要發展適度的規模經濟。面對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少的現實情況,要把農產品的效益提高就需要實行適度規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我國是公有制占主體的社會主義國家,因而,從這個角度出發,就需要在農村發展好集體經濟。鄧小平用長遠的戰略眼光規劃出我國農業改革和發展的道路,對日后更好地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以及新農村的建設等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3 農業保障論:一靠政策,二靠科學
1982年,鄧小平在同國家計委負責人談話時指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的。”[2]355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政策帶來的不僅是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的高漲,更是為我國農業發展整體水平的提升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福利。馬克思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鄧小平則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見,鄧小平論及了農業發展的政策保障和科學手段問題。新時期,農業的發展最終要靠科學技術的力量,要提倡科學種田,培養在農業方面的科技人才。為此,鄧小平在1988年強調:“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2]275鄧小平對政策的強調及對農業科技的重視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2 鄧小平農業思想的現實啟示
2.1 解除對農業發展認識上的思想禁錮
農村改革前,舊有的生產關系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左”的錯誤思想的禁錮。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打破了這種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人們的思想禁錮才得以解除。之后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一正確思想的指引下,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農村改革,大膽創新,不斷探索符合生產力發展的新體制。回顧改革開放多年來的艱苦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在一次次與舊體制作斗爭的過程中,鄧小平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特殊實際,在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大膽創新,始終堅持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引領億萬民眾積極改革才避免了我國農村改革走更多的彎路。實踐證明,在鄧小平正確思想路線的指導下,我們破除了對農業發展上的錯誤認識,找到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體制,這是我國農村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前提。
2.2 始終把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
農村改革伊始,黨和政府積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讓農民感受到了真切的物質利益。按照鄧小平的思想,國家通過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開放農產品市場,鼓勵農民自辦商業組織等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民謀求了看得見的利益。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了農業稅,延續了數千年的“皇糧國稅”徹底與中國農民告別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通過擴大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領域,補貼政策受益范圍來帶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村改革的的過程中并無行之有效的現實經驗,只有把黨的思想路線和農民的實踐結合起來,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首創精神,進而對農民的實踐創造加以總結,才能及時發現其中的規律,使之成為指導我國農業發展的政策,這是我國農村改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的重要原因。
2.3 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在30多年的改革過程中,黨和政府在鄧小平提出的“確立以農業為基礎,為農業服務的思想”的指引下,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切實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千方百計為農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問題,逐步建立健全對農業的調控。通過制定支持和保護農業的基本法律和政策,支持農業基本建設和農業科學研究與開發,利用市場機制對農業資源進行配置等途徑逐步形成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允許農村土地進行流轉,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這些相關政策為農業的發展創設了良好的制度環境。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了什么時候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主動,健康地發展,反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會受到重大影響。可見,穩定的農業發展政策和良好的農業發展制度環境是農業發展問題得以解決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柴藝欣(1991—),女(漢族),山西運城,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屆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