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歷代王朝統治者將邊疆視為自己統治的屏障,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必須重視對邊疆的治理。本文借助對清朝之前中國大一統時期,即兩漢時期、隋唐時期、元朝時期的邊疆民族政策的研究來探討清朝之政策,借以體現其政策的繼承性。以鴉片戰爭為分割點,將清朝分為前后兩段,重點分析前期的政策,通過其施行的種種政策挖掘其創新之所在;又以新疆、東北為例,分析清朝后期在特定歷史背景下,被迫改變治邊之政策。并通過對清朝治邊民族政策的分析,簡要介紹對當今民族關系處理的啟示。
關鍵詞:清朝;治邊;民族政策;啟示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少數民族與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在祖國大地上相伴,彼此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交融,往來密切,最終形成了一個復雜而有生機的中華民族有機整體。不論哪個朝代,誰都不能將少數民族從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分離開來。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邊疆問題,統治者們為了對自己的疆土實行有效地管轄,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都會制定并實施治理邊疆的民族政策。我國歷史上統一政權的邊疆政策不僅有自己的特點,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繼承性。
1 清代以前的治邊民族政策
中國歷史延續上千年,自秦王朝起始統一,墊定了中國的版圖,同時中國是一個以中原漢族為主,多民族互相融合的國家,歷代王朝都將邊疆民族問題看作是頭等大事,這是關乎統治是否穩固的問題,以下就對幾個重要時期的邊疆政策進行簡述。
1,兩漢時期
兩漢繼秦朝的大一統,根據不同的邊疆形勢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進行統一的管理。西漢繼承了秦的郡縣制,并將這一制度推行到了邊疆地區。同時,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包括西域都護府、護烏桓校尉、度遼將軍等,這些機構既是漢王朝派駐邊疆地區的最高長官,既管民政,也理軍務,負責邊疆地區的穩定。
2,隋唐時期
隋唐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更大規模的統一時期。唐代治邊政策的突出特點是懷柔,以懷柔、和親為主。一方面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另一方面通過冊封來確定唐朝與邊疆的臣屬關系。同時對民族內遷采取妥善安置政策。雖然總體來說民族政策較為松散,但能夠達到民族融合目的。
3,元朝時期
元朝的疆土是前朝所不可企及的,為了鞏固邊防,加強統治,建立了完善的管理體系,以中書省為最高管理機構,地方上設行省,邊疆設宣慰司。對西南少數民族創設土司制度,對后代由著深遠影響。元朝對民族之間的交往非常重視,在治邊的過程中不斷向邊疆地區或者是中原地區移民,民族雜居進一步發展。
2 清代前期治邊民族政策
清朝的民族關系進一步融合,每個民族的聚居區與分布地都比較穩定,各族都有自獨特的語言和風俗習慣,與當今各民族基本一致。
2.1 指導思想
傳統治邊民族政策到了此時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體現在相關處理民族問題的指導思想上。
1,華夷觀的轉變
傳統觀念中的華夷主要是指中原地區同夷狄地區,其實質是尊崇中原民族地位而摒棄夷狄民族。到了清代,不僅從理論上批判了傳統的華夷觀,而且以上諭的形式向全國頒布,其影響是極大的。
2,治理政策的演變
清朝以前的治理政策多以“以夷制夷”為主,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少數民族來治理少數民族,這種做法其實是放棄了對邊疆的治理。清朝的統治者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在思想界確立了以漢化夷的指導思想。例如在對西南地區的統治過程中,對土司制度認識深化,進行了改土歸流。
3,追求長安
清代“大一統”的思想深入人心,長治久安的思想已成為清代治邊思想中的重要內容,并且直接影響了清前期邊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
2.2 相關政策
清朝所建立的法律制度,不僅在很大一部分上襲明制,維護封建法律制度體系,而且更加突出了其民族統治的特色。
清朝一般是采取歧視防范、懷柔安撫并重的統治策略,同時保持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清朝把邊疆政策、民族政策的制定、推行和完善擺在基本國策的突出地位。主張以積極態度治理邊疆諸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衛”的作用。
清代對于宗教政策表現出“包容天下”的豁達,但亦有其底線,那就是不能干預皇權,對世俗權力予以必要的限制。同時采取 “分而治之”的邊疆政策,在當時是比較符合實際的,有利于維持國家統一和邊疆穩定。
3 清代后期治邊民族政策
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面對變化的疆情,主要依賴邊疆官吏們在自己管理過程中提出的意見和辦法上奏朝廷準請實行或是在調整權限所及自行應對。
以對新疆的治理來看,中央政府采取的是建省求安的政策。清朝后期,外敵侵略新疆,地方分裂勢力不斷壯大,外國勢力或支持分裂勢力或直接派兵侵略。沙俄稱帝后,先是采用強迫手段與清廷訂立不平等條約,再是直接侵占中國領土。直到1873年,清政府才確定用武力收復新疆。
新疆光復后,清政府意識到過去實行的管理政策存在著諸多弊端,當中央強大時,他們打著中央的名號,殘酷剝削百姓,當中央衰弱時,就相互分割,稱霸一方,甚至出賣民族利益,破壞國家統一。為實現新疆的長治久安,清政府設置了新疆省,在建制上實現新疆政體與全國的統一。同時取消了南疆地區的伯克制度,宣告這一制度延續數百年歷史的結束。
隨著新政的推行,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這主要表現在對東北地區和蒙古地區封禁政策解除。清初沒有封禁的政策主要是為了充盈邊疆,恢復農業生產的需要。自乾隆始,開始對東北、蒙古地區實行封禁。一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二是作為大后方禁止蒙漢接觸。鴉片戰爭以后,東北、蒙古地區受外來勢力侵入,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蒙古地區不再穩定后方了。清政府為了適應新形勢,開始解禁。后又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取消有關蒙漢民族接觸的禁令。
4 清代治邊民族政策的啟示
為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實現對邊疆的有效統治,就必須滿足現實要求,創造有利的條件。在不同地區要實行不同的民族政策,不同時期也要實行相應的民族政策。清初之所以在民族問題方面能取得突出成績,關鍵之一是制定了符合歷史需求的民族政策,從而使清朝民族事務的管理具有了良好的開端,奠定了清朝民族政策順利運行的基礎。
清政府在實施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如對不同民族地區進行有效管理,在不同民族地區根據不同實際情況實行不同的行政管理體制。統治者在形成正確的民族政策觀念的基礎上,正視民族之間的差別以及各族之間發展不平衡與民族內部發展不平衡,對不同民族實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對不同的民族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避免盲目的的“一刀切”。 在不同民族有效管理的基礎上,實現了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制定民族政策,處理民族問題,需要繼承,更需要創新。清統治者積極學習漢族先進的行政管理經驗和制度,表現在中央政府機構的設立、漢族聚居區的行政管理體制、社會意識形態、社會主流文化的構建等方面。強調 “因俗而治”,建立理藩院,實行滿漢復職、改土歸流。
民族事務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清政府在民族事務管理方面的制度化和法制化進行了系統地建設。先是皇太極宣布的《飲定法律》,后又陸續制定和增修了《理藩院(部)則例》、《回疆則例》、《蒙古律例》、《西藏通制》等,確認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區劃、職官制度、司法制度、宗教制度等。這些制度或法律對少數民族地區事務管理規范化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使清朝官員在管理民族事務方面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清朝民族政策也同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制定和實施的民族政策一樣具有缺陷,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在看清朝民族政策不僅要看到其卓有成效的一面,還要看到有缺陷的另一方面,這樣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清朝民族政策。從清朝的民族政策制定和施行的目的可以看出,要鞏固自己統治,就必須制定適應時代需要的法律,保障這些政策的規范實施,與時俱進,積極進取。當然,出現情況時,更不能用回避的態度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趙云田著:《清末新政研究——20世紀初的中國邊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7-70頁
[2] 方英楷著:《中國歷代治理新疆國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90頁
[3] 黃家信:《壯族地區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298頁
作者簡介
夏楊霏(198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