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力飛 覃佳莉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建立城市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意義,然后對國內外生態文明評價體系的研究進行了詳細的綜述,在此理論基礎上結合湖北省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具體要就和武漢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套以武漢市生態文明發展評價總目標為核心的生態文明指標體系,并在實證研究中以武漢市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建設為例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武漢
基金資助: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編號:11&ZD04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103164,7110316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開放基金(2011B012)
1 建立城市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意義
統籌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的目標,又為長遠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重大問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做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民生活提高、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重大貢獻。
2 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
(一)國外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進展
國外學者并沒有直接提出“生態文明”這一概念,但他們對工業化導致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是生態文明研究的理論基礎和主要內涵。一般認為,1962年美國海洋生態學家雷切爾·卡森出版的《寂靜的春天》一書拉開了人們對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序幕。
20世紀90年代是可持續發展評價快速發展的時期。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將可持續發展確定為各國的發展戰略,并通過了執行這一戰略的行動計劃《21世紀議程》,由此引發了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的熱潮,各國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學者相繼從不同角度構建了各種類型的評價指數。
本世紀初以來,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日趨成熟。這一方面表現為評價方法更加完善。近十年來,大量學者對生態足跡法的深入研究推動了這一評價方法的快速發展。Haberl等通過在傳統生態足跡計算模型的基礎上增加時間序列來計算長時間段的生態足跡,使得生態足跡模型更具有動態性和預測性; Niccolucci等通過引入生態足跡深度的概念使原來的二維研究變為三維研究;Wackernagel對傳統的生態足跡計算模型進行了三個方面的重要改進:擴大生態足跡的范圍和應用、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生態足跡以及增強當前國家生態足跡分析的效用和強度。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法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指標選取原則的建立使得評價指標的選擇更加規范,指標賦權在平均賦權法、專家咨詢法的基礎上引入了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多種方法,使權重的賦值更加科學。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評價對象更多的是區域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某一個領域的可持續性水平,如世界經濟論壇2002年建立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指數和環境表現指數、南太平洋地球科學委員會建立的環境脆弱性指數等 。評價對象的具體化使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增強。
(二)國內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進展
國內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7年。中國政府于1994年率先在世界上制定并出臺了國家層面的可持續發展行動方案《中國21世紀議程》,并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后,眾多研究機構和學者相繼推出了幾十種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總體層、系統層、狀態層、變量層和要素層五個層次,整個指標體系由生存支持系統、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智力支持系統五大系統和45個指數219個指標構成。國家統計局和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2004年建立了一套國家級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科教六個子系統,具體指標分為描述性指標和評價性指標,其中描述性指標196個,評價性指標100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張世秋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模型(PSR)建立了由社會發展、經濟、資源與環境、制度四大系統共169個指標構成指標體系。此外,北京大學的葉文虎、清華大學的劉求實、中國科學院的毛漢英、國家計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等學者和機構都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
第二階段是從2008年至現在。黨的十七大將“建設生態文明”寫入政治報告,并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社會各界建設生態文明的積極性。2008年以來,針對不同范圍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最先推出的是城市范圍的評價指標。2008年7月,中央編譯局在北京發布了國內首個“生態文明建設(城鎮)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由資源節約、生態安全、環境友好和制度保障四個子系統構成,共包含30個具體評價指標。此后,貴陽市、楊雪偉、張撬華等、覃玲玲等機構和學者相繼推出了城市范圍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蔣小平、楊開忠、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高珊和黃賢金等致力于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并先后推出了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此外,宋馬林等、朱成全和蔣北、杜宇和劉俊昌、朱松麗和李俊峰、王文清等構建了國家范圍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喬麗和白中科、劉宇鵬等、曾剛等學者分別構建了針對礦區、村莊、島嶼等特定對象的評價指標體系。
3 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的實證研究
建立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是一項科學、嚴謹、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因此確定指標的指導思想既要實事求是,又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既要借鑒國內外的相關指標,又要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研究按照相關原則,在對我國“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系統中生態文明狀態的主要方面分析基礎上,參考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從資源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健康、經濟效率較高、社會穩步發展四個方面設計了武漢市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表1)
4 結論與建議
(一)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為了實現“中國夢”,還給人民青山碧水藍天,首先就要做好循環經濟的發展。武漢應該利用高校云集,科研院所集中的優勢,將科技轉化成產品,轉變經濟發展的模式,從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中應用科技創新的力量,減少碳排放及污染物的生產,在區域內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武漢成為我國中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桿。
(二)建立武漢城市圈生態補償基金
由省環保局出面,組織、協調武漢城市圈內的地方政府可按比例從財政、水資源費、土地出讓金、排污費、污水處理費以及農業發展基金中分別提取生態補償基金。補償金專項用于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項目的建設,包括用于生態公益林的補償和管護,以日常生活垃圾處理為主的環保投入,因生態城市建設而需關閉或外遷企業的補償等。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和流域水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生態補償標準體系,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提高補償標準,加強對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經濟扶持。
(三)健全法律法規,加大環保力度
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在生態保護、生態補償方面加強立法,制定適合武漢實際的法律法規保障生態經濟的發展。并制定出完善的循環經濟支持和稅收優惠政策,引導消費者、公司、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對市民更加廣泛和深入的宣傳環保法律法規,為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良好的環境,如在各單位和學校中開展環保主題的講座及培訓、利用地球日、環境保護日等國際紀念日通過舉辦大型活動的方式對市民進行宣傳教育,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和監督意識。(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Haberl H, Erb K. H, Krausmann F.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1,38(1): 25-45
[2]Niccolucci V, Bastianoni S, Tiezzi E B P, et al. How deep is the footprint? A 3D representation[J].Ecological Modelling, 2009, 220:2819-2823
[3]Wackernagel M. Methodological advancements in footprint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als,2009,68:1925-1927
[4]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科學出版社,1999
[5]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理論與實踐[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6]國家計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課題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C].1998, 16:11-24
[7]葉文虎、唐劍武.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方法及衡量指標初探,可持續發展之路[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8]劉求實,沈紅. 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7, 7(4):60-64
[9]毛漢英.山東省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 地理研究,1996, 15(4):16-23
[10]郝曉輝.中國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探討[J]. 科技導報,1998,16(11):42-46
[11]申振東.建設貴陽市生態文明城市的指標體系與監測方法[J]. 中國國情國力,2009,5:13-16
[12]楊雪偉. 湖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探索[J]. 統計科學與實踐,2010,1:51-53
[13]張撬華,胡寶清,韋嚴. 生態文明示范市指標體系構建及建設途徑研究—以崇左市為例[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2:74-79
[14]覃玲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與指標體系研究[J]. 廣西社會科學,2011,7:110-113
[15]蔣小平. 河南省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42(1):61-64
[16]楊開忠. 誰的生態最文明—中國各省區市生態文明大排名[J]. 中國經濟周刊,2009,32:8-12
[17]嚴耕、林震、楊志華.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 2010)[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8]高珊,黃賢金. 基于績效評價的區域生態文明指標體系構建—以江蘇省為例[J]. 經濟地理,2010,5:823-828
[19]宋馬林,楊杰,趙淼.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一個基于AHP的構建腳本[J].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45-48
[20]朱成全,蔣北. 基于HDI的生態文明指標的理論構建和實證檢驗[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8:114-118
[21]杜宇,劉俊昌. 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2009,6:60-63
[22]朱松麗,李俊峰. 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世界環境,2010,1:72-75
[23]王文清. 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10:16-19
[24]喬麗,白中科. 礦區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金屬礦山,2009,11:113-118
[25]劉宇鵬,王軍,張國鋒. 面向濕地的文明生態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建設-以白洋淀村莊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2010,6:596-598
[26]曾剛. 崇明生態島建設指標體系的理論與實踐[J]. 全國資源環境管理論壇,2011,11
作者簡介
許力飛(1986- ),男,湖北武漢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