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娜+汪發元+柯鳳英+孫文學
摘要:農業創業教育培訓是實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舉措,為了進一步優化農業創業培訓,提升培訓效果,采用跟蹤調查方法和比較分析法對農業創業培訓模式效果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培訓模式的培訓效果存在較大差異。純理論課講授模式、理論講授加考察模式效果有限,把創業理論和創業實踐結合起來的“三階段六環節”模式具有項目選擇上的針對性、項目運作上的操作性,培訓效果更加顯著。為此,應當完善培訓模式,不斷提升培訓效果;加強培訓團隊建設,促進農民創業發展;健全績效考核機制,調動各方推廣熱情;不斷實踐和完善農業創業培訓模式,切實提高培訓實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農業創業;培訓模式;比較;建議
中圖分類號:F3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8-4505-05
自2009年進行農業創業教育培訓以來,農民創業培訓已成為推動農民創業選擇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民創業培訓效果與創業績效存在正向關系[1]。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農民文化、經歷、年齡的特殊性,常規的農業創業培訓模式已經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難以滿足農民創業的需要。因此,分析農民創業的特點,探索農業創業培訓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1 創業培訓模式的提出
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因素是人,也就是說,農民從思想理念到行為模式都要城鎮化,能從一個純粹的農民轉變成農業企業家。為此,國家加大了農業創業培訓的力度,對有創業基礎或創業意愿的農民將由國家承擔全部費用對其進行創業培訓。農業創業培訓既是一項“惠民”工程,也是實施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通過系統的農業創業培訓,把生產型農民培養成懂經營、會管理、能創業的市場型農民[3],大幅提升其科技應用能力和創業能力,并配以強大的創業跟蹤服務,促使其成功創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大發展。
我國農業創業培訓任務分布在幾百個培訓點,農業創業培訓的效果受到各培訓點培訓模式、培訓課程、培訓師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培訓模式對農業創業培訓產生的效果影響巨大。目前,我國農業創業培訓的模式主要包括“理論課講授”模式(簡稱MS1)、“理論講授加考察”模式(簡稱MS2)等,這些模式都為農業創業培訓的不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各培訓點設計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重點等存在著較大區別,不同培訓模式的效果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很多農民參加培訓后仍然找不到創業方向和創業項目,即認為培訓效果與期望值存在較大差距。經過多年的培訓實踐和調查分析,本課題組探索出了“三階段六環節”培訓模式(簡稱MS3),并率先實施。2012年以來,課題組對不同培訓模式的效果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并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總結出更加適合農業創業的培訓模式,切實提高農業創業培訓實效,促進農民創業培訓健康持續發展。
2 創業培訓模式的實證比較
2.1 培訓模式介紹
2.1.1 理論課講授模式(MS1) 理論課講授模式是指在農業創業培訓中主要以教師講授理論課程為主,并輔之以一定數量的課堂討論和課后小結的培訓模式。在這種培訓模式下,教師講授理論課程貫穿于培訓始末,教師在其中起著主導性作用,而學員則處在相對被動的地位。這種培訓模式具有培訓理論性、教師主導性、學員被動性等顯著特點,對于已經成功走上創業路的農民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由于培訓以理論課為主,雖然講了一些種植技術、養殖技術、市場營銷知識,但參加培訓的農民仍然對到底應當選擇什么樣的創業項目,如何選擇創業項目缺乏感性認識。培訓結束后,農民仍然感到迷茫,找不到適合于自己的創業項目。
2.1.2 理論講授加考察模式(MS2) 理論講授加考察模式在理論課講授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農民創業基地考察環節。即在培訓過程中,除了進行必要的理論課程講授之外,還定期組織學員到農民創業基地進行參觀考察,初步感知和認識農業創業的相關事宜,增強培訓的感性認識。這種培訓模式是當前比較盛行的模式,通過增加考察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但由于考察時間很短,基本上停留在走馬觀花的層面上,對于已經選擇了創業項目的農民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但對于缺乏創業項目的農民,作用仍然十分有限,農民們仍然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項目來開展創業活動。
2.1.3 “三階段六環節”培訓模式(MS3) “三階段六環節”培訓模式是將整個培訓過程劃分三大階段六個環節,各階段、各環節有序銜接,教師全程參與、悉心指導,學員積極配合、良性互動,是一種針對性、實用性強的農業創業培訓模式。這種模式進一步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從理論上講,可以大幅提高培訓實效,增強農民創業能力,促進農民創業成功,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三階段六環節”具體是指:公共課講授——創業基地考察——創業選擇和扶持等三個階段;公共課程講授——創業基地考察——創業項目選擇——專業課程學習——創業基地實習——創業跟蹤服務等六個環節(圖1)。
第一階段:公共課講授階段。在這個階段,集中組織參訓學員進行公共課程的系統學習,學習內容主要包括農業創業的理念、創業項目選擇的技巧、創業的社會環境和政策條件、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創業者可能面臨的機遇以及風險挑戰等。主要目的在于讓學員初步了解農業創業的基本要素,為創業決策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本階段主要以培訓教師講授為主,輔以適當的課堂討論和課后小結,讓學員真正參與到創業的話題中來,以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
第二階段:創業基地考察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組織參訓學員到多種不同類型的創業基地進行實地參觀考察。通過創業基地的參觀考察,學員加深對農業創業相關具體事宜的了解,學員可以結合自己的創業條件,完成創業項目選擇。其實這也是發達國家的做法,日本采取的就是學生先到學校農場和農戶勞動,親身體會后再回學校學習技術、經營、管理等知識,邊實踐邊學習[4]。本階段主要以學員參觀考察為主,教師主要負責協調溝通、講解答疑等工作。endprint
第三階段:創業選擇和扶持階段。本階段主要包括指導學員完成專業課學習、創業基地實習和創業跟蹤服務等三個環節的工作,是農業創業培訓的關鍵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決定著創業培訓的成敗。
一是專業課程學習。在這一環節中,以學員的項目選擇為依據,結合培訓的客觀實際,科學劃分出不同創業方向或專業的班級,分別組織學員進行專業課學習。該環節主要以專業技能技術課程學習為主,輔以適當的實踐動手課程,切實提高學員的創業技能,為學員成功創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技能保障。
二是創業基地實習。在完成專業課學習后,號召和指導學員到相應的創業基地實習。基地實習環節為學員提供足夠的實習機會和平臺,使學員真正了解、熟悉該項目的相關程序、工作內容、專業技術、管理模式、上游和下游市場,以及風險規避等關鍵內容,作為學員自己創業的前期實習和鍛煉。
三是創業跟蹤服務。創業跟蹤服務是農業創業培訓不可或缺的內容,該環節主要進行電話回訪、技術咨詢、實地指導等后續跟蹤服務工作,幫助學員解決創業中的難題,為學員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提高學員創業的成功率,減少創業風險。
2.2 培訓效果比較
為了更加準確地比較分析上述三種培訓模式的不同效果,為農業創業培訓模式的改進和提高提供有效參考,筆者選取不同培訓模式下相同產業的學員各150名進行長期跟蹤調查,分析學員對不同培訓模式實用性及滿意度的看法,調查學員創業成效、學員創業收入等,并進行對比分析。
2.2.1 培訓模式實用性的比較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學員對農業創業培訓實用性的看法總體上是肯定的,但相比之下,三種不同培訓模式下的學員對此的看法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就“認為培訓模式實用”而言,MS1、MS2和MS3各自所占比重分別為53.45%、60.50%和72.15%;就“認為培訓模式不實用”而言,MS1、MS2和MS3各自所占比重分別為12.90%、10.25%和5.40%(表1)。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從“認為培訓模式實用”指標還是從“認為培訓模式不實用”指標而言,MS3的實用性均明顯強于其他兩種培訓模式。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三階段六環節”培訓模式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而其他兩種模式的實用性則相對較弱。
2.2.2 培訓模式滿意度的比較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不同培訓模式下學員對農業創業培訓的滿意程度存在著較大差距,具體反映在:一方面,學員對MS1的不滿意度最高,所占比重高達9.44%;對MS2的不滿意度次之,占6.38%;對MS3的不滿意度最低,僅占3.05%。另一方面,學員對培訓模式感到滿意的情況也顯示出學員對MS3最為滿意,其所占比重為87.50%;其次是MS2,所占比重為65.25%;滿意度最低的同樣也是MS1,所占比重為50.32%(表1)。由數據分析可知,“三階段六環節”培訓模式的滿意度最高,理論講授加考察模式的滿意度次之,理論課講授模式的滿意度最低。
2.2.3 學員創業結果比較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培訓模式對學員創業的結果產生著巨大影響。一方面,不同培訓模式學員的創業率存在著較大差距。其中,MS3學員的創業率最高,為96.67%;MS2學員的創業率次之,為90.00%;MS1學員的創業率最低,僅為86.67%。同時,MS3學員的創業率比MS2的高出6.67個百分點,比MS1的高出10.00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不同模式學員創業的成功率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中,MS3學員創業的成功率最高,為93.10%;MS2學員創業的成功率次之,為75.56%;MS1學員創業的成功率最低,為72.31%(表2)。MS3學員創業的成功率分別比MS2和MS1的高出17.54和20.79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無論是學員的創業率還是學員創業的成功率,“三階段六環節”培訓模式均明顯高出其他兩種培訓模式,進而顯示出“三階段六環節”培訓模式對學員成功創業具有最為顯著的效果和最為強勁的促進作用。
2.2.4 學員年純收入情況的比較分析 通過對數據的統計整理發現,培訓模式與學員年人均純收入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不同模式之下,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存在著較大差異。其中MS3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最高,達7.55萬元;MS1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最低,僅為4.42萬元;MS2的年人均純收入為5.25萬元,位居中間位置。與此同時,與MS3的年人均純收入相比,MS1和MS2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分別比其低41.46%和30.46%(表3)。此外,不同培訓模式下,學員的最高年純收入和最低年純收入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盡管創業者的年人均純收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是培訓模式對其產生的影響亦不可小覷。結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三階段六環節”模式對于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產生著顯著影響,也反映出這種培訓模式具有更顯著的效果,更有利于提高學員的實際收入水平。
2.3 培訓效果差異成因分析
MS1、MS2和MS3模式的培訓效果存在著較大差異,其中,MS3模式的培訓效果最好,MS2模式次之,MS1模式最差。這種培訓效果的差異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決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3.1 參訓學員掌握創業知識的深度不同,選擇項目的難易程度不同 農業創業培訓的效果與參訓學員的積極性緊密相關,參訓學員積極性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直接關系到培訓效果的好壞。因此,調動學員積極性是提高培訓效果的關鍵所在。通過對三種不同模式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MS3模式通過加強與學員的溝通交流、引導學員選擇項目、增加實踐操作環節、提供優質跟蹤服務等手段,提高了學員的創業的實際能力,有效調動了學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培訓教師和參訓學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踐基地的示范作用,逐步形成了師生良性互動、基地啟發引導的大好局面,從而有利于培訓效果的迅速提高。相比之下,MS1模式和MS2模式因對實習實踐、選擇創業項目等環節重視程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學員雖然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但由于缺乏基地實踐的鍛煉,不了解創業各環節的具體操作,使學員對創業投資難以下定決心,也無從下手,故而其培訓效果相對較差。endprint
2.3.2 創業培訓的針對性不同,學員創業操作能力不同 只有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切實提高培訓實效。MS3模式將培訓分為三大階段、六個環節,并加以明確分工,特別是增加了項目選擇、專業課學習、基地實習、跟蹤服務等環節,加深了學員對創業諸環節和流程的了解,延長了學員創業鏈,使學員在創業過程中會操作,有充分信息和進貨、銷貨渠道。在公共課講授和基地考察的基礎上,幫助學員選對創業項目,然后有針對性地組織專業課學習,同時在各環節隨時與學員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其培訓所需。從而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有利于培訓效果的大幅提升。而MS1和MS2模式,學員雖然學習到了理論知識,但卻缺乏實踐環節,不了解創業所涉項目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渠道,不了解具體的價格行情。因此,在選擇創業項目上難以下決心,即使下了決心,也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從而導致培訓效果較差。
2.3.3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同,知識轉化為技能的程度不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只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才能充分發揮理論知識的巨大威力,推動實踐活動不斷向前發展。MS3模式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各階段、各環節都講求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特別是專業課程學習、創業項目選擇、創業基地實習等諸環節都鮮明突出了學員的創業技能,也恰到好處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員能及時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同時也是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的檢驗。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提高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從而大幅提高創業培訓效果。而MS1模式和MS2模式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存在明顯欠缺,學員雖然學到了不少理論知識,卻缺乏轉化成創業技能的機制,不利于調動學員的參訓積極性,也不利于提高學員的實踐操作能力,特別是不利于學員掌握創業項目的各種信息,對選擇創業項目缺乏針對性,因而培訓效果極為有限。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3.1.1 不同創業培訓模式,參訓學員反映各異 對比分析發現,對于MS3模式,參訓學員的反映最佳,僅有3.05%的學員對培訓不滿意,認為培訓不適用的學員也僅占5.40%;而對MS1和MS2模式,學員反映較差,認為培訓實用性不強,對其滿意度不高(表1)。學員對培訓的反映歸根到底是受到培訓效果的影響,即不同培訓模式因培訓效果不同,學員對其的看法和認識也各異。為此,要想讓培訓得到學員的普遍認可,就必須采用恰當的培訓模式,切實提高培訓實效,確保學員學有所成。
3.1.2 不同創業培訓模式,培訓效果差異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不同模式下,農業創業培訓的效果存在著較大差異。其中,MS3模式培訓效果最佳,其學員的參加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分別為96.67%和93.10%(表2),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模式,同時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也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模式。而MS1和MS2模式因存在明顯的缺陷,難以將學員的創業知識轉化為創業技能,學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學員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缺乏,其培訓效果較差。在這兩種模式下,學員的創業率及成功率均較低,其年人均純收入均明顯低于MS3模式。
3.1.3 推廣適宜培訓模式,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對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顯示,MS3模式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實習實踐機會充足、師生良性互動、知識轉化為技能好等突出優點,有效做到了“三結合”即知識與技能結合、課堂與課外結合、教師與學員結合,充分調動了各參與培訓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顯著的培訓效果。為此,應當推廣MS3模式,切實提高農業創業培訓實效,引導農民成功創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3.2 政策建議
農業創業培訓涉及面廣,涉及培訓點多,國家投入資金量大。為了不斷提高培訓效果,促進農民創業取得成功,提出以下建議。
3.2.1 不斷優化培訓模式,努力提升培訓效果 農業創業培訓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尚處在探索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隨著整個創業環境、創業技能成熟度的變化應當有所變化。因此,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優化,進而提高培訓效果。國家農業部門和省、市農業行政管理機關應當制定培訓規范,把MS3培訓模式納入國家農業部門培訓規范之中,進而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建議國家農業部門投入專門經費,加大對MS3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使這一培訓模式更加成熟,操作性更強。同時,鼓勵培訓機構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增強農民創業培訓的實踐訓練,提高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將參觀考察、實習體驗與理論學習相互結合[5]。同時,鼓勵培訓圍繞實效創新,對應用新的培訓模式的機構適量增加培訓經費,以促進MS3培訓模式的推廣應用。
3.2.2 加強培訓團隊建設,促進農民創業發展 高水平的培訓團隊是提高培訓效果的基礎,必須組建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培訓團隊,把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扎扎實實提高培訓效果。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培訓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水平的有機結合,爭取建設出一支既具有較強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培訓隊伍[6],以確保實用性培訓模式穩步推廣,全面有序展開。為此,可以增加相關教師參與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機會,學校可利用現有的科技副縣長、博士服務團、科技特派員、農技110專家等形式,讓農業創業培訓的師資有與農業生產一線更緊密接觸的機會,也可以讓教師假期去相關的農業企業進行相關調研,建立一支穩定、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業培訓教師隊伍[7]。此外,應加強培訓機構和人員的相互交流,做到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推動農業創業培訓的發展,切實提高農業創業培訓效果。
3.2.3 健全績效考核機制,不斷提升培訓水平 優勝劣汰是事物進化的基本法則,農業創業培訓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對培訓機構進行績效考核。因此,必須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只有通過有效的績效考核,才能提高各培訓機構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和培訓機構的工作激情,不斷提高培訓效果。特別是要加強對培訓機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突出實踐教學,著重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8]。為此,應該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形成嚴謹公平的績效考核機制,促進培訓機構提高培訓水平。
3.2.4 加強跟蹤服務指導,擴大鞏固培訓成果 參訓學員在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必須加強跟蹤服務指導。要建立長效的跟蹤服務機制和多渠道的跟蹤服務方式,組建專家團隊,幫助及時解決農民創業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他們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學員們的創業成功率和穩定性[9]。特別是培訓單位,應當與地方公益性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結合。建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配備數量足額的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員[10],和培訓單位共同組成強大的創業指導隊伍,及時加強對創業農民的指導,擴大鞏固培訓成果。
參考文獻:
[1] 羅 軍,張葉平.農民創業培訓、創業選擇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2):197-201.
[2] 曹慧芳,夏海鷹.“1+3”農民創業培訓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02):157-159.
[3] 宋 放.國外農民創業培訓模式及啟示[J].河南農業,2010(11):51-52.
[4] 周海納.創業型農民培訓對促進海西新農村建設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90-392.
[5] 曹慧芳.城鄉統籌背景下農民創業培訓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6] 汪發元,鄧 娜,孫文學,等.“陽光工程”對農民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3(10):2458-2460.
[7] 趙曉燕,何 炬.湖北省農民創業培訓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3(6):399-402.
[8] 晁 偉,王鳳忠.農民創業培訓模式及對策研究[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9(4):45-49.
[9] 唐艷紅,曹 康.農民創業培訓博弈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2(8):28-30.
[10] 汪發元.劉在洲.農業技術人員數量與農業GDP關系的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4):84-87.endprint
2.3.2 創業培訓的針對性不同,學員創業操作能力不同 只有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切實提高培訓實效。MS3模式將培訓分為三大階段、六個環節,并加以明確分工,特別是增加了項目選擇、專業課學習、基地實習、跟蹤服務等環節,加深了學員對創業諸環節和流程的了解,延長了學員創業鏈,使學員在創業過程中會操作,有充分信息和進貨、銷貨渠道。在公共課講授和基地考察的基礎上,幫助學員選對創業項目,然后有針對性地組織專業課學習,同時在各環節隨時與學員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其培訓所需。從而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有利于培訓效果的大幅提升。而MS1和MS2模式,學員雖然學習到了理論知識,但卻缺乏實踐環節,不了解創業所涉項目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渠道,不了解具體的價格行情。因此,在選擇創業項目上難以下決心,即使下了決心,也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從而導致培訓效果較差。
2.3.3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同,知識轉化為技能的程度不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只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才能充分發揮理論知識的巨大威力,推動實踐活動不斷向前發展。MS3模式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各階段、各環節都講求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特別是專業課程學習、創業項目選擇、創業基地實習等諸環節都鮮明突出了學員的創業技能,也恰到好處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員能及時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同時也是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的檢驗。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提高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從而大幅提高創業培訓效果。而MS1模式和MS2模式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存在明顯欠缺,學員雖然學到了不少理論知識,卻缺乏轉化成創業技能的機制,不利于調動學員的參訓積極性,也不利于提高學員的實踐操作能力,特別是不利于學員掌握創業項目的各種信息,對選擇創業項目缺乏針對性,因而培訓效果極為有限。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3.1.1 不同創業培訓模式,參訓學員反映各異 對比分析發現,對于MS3模式,參訓學員的反映最佳,僅有3.05%的學員對培訓不滿意,認為培訓不適用的學員也僅占5.40%;而對MS1和MS2模式,學員反映較差,認為培訓實用性不強,對其滿意度不高(表1)。學員對培訓的反映歸根到底是受到培訓效果的影響,即不同培訓模式因培訓效果不同,學員對其的看法和認識也各異。為此,要想讓培訓得到學員的普遍認可,就必須采用恰當的培訓模式,切實提高培訓實效,確保學員學有所成。
3.1.2 不同創業培訓模式,培訓效果差異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不同模式下,農業創業培訓的效果存在著較大差異。其中,MS3模式培訓效果最佳,其學員的參加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分別為96.67%和93.10%(表2),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模式,同時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也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模式。而MS1和MS2模式因存在明顯的缺陷,難以將學員的創業知識轉化為創業技能,學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學員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缺乏,其培訓效果較差。在這兩種模式下,學員的創業率及成功率均較低,其年人均純收入均明顯低于MS3模式。
3.1.3 推廣適宜培訓模式,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對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顯示,MS3模式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實習實踐機會充足、師生良性互動、知識轉化為技能好等突出優點,有效做到了“三結合”即知識與技能結合、課堂與課外結合、教師與學員結合,充分調動了各參與培訓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顯著的培訓效果。為此,應當推廣MS3模式,切實提高農業創業培訓實效,引導農民成功創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3.2 政策建議
農業創業培訓涉及面廣,涉及培訓點多,國家投入資金量大。為了不斷提高培訓效果,促進農民創業取得成功,提出以下建議。
3.2.1 不斷優化培訓模式,努力提升培訓效果 農業創業培訓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尚處在探索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隨著整個創業環境、創業技能成熟度的變化應當有所變化。因此,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優化,進而提高培訓效果。國家農業部門和省、市農業行政管理機關應當制定培訓規范,把MS3培訓模式納入國家農業部門培訓規范之中,進而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建議國家農業部門投入專門經費,加大對MS3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使這一培訓模式更加成熟,操作性更強。同時,鼓勵培訓機構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增強農民創業培訓的實踐訓練,提高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將參觀考察、實習體驗與理論學習相互結合[5]。同時,鼓勵培訓圍繞實效創新,對應用新的培訓模式的機構適量增加培訓經費,以促進MS3培訓模式的推廣應用。
3.2.2 加強培訓團隊建設,促進農民創業發展 高水平的培訓團隊是提高培訓效果的基礎,必須組建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培訓團隊,把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扎扎實實提高培訓效果。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培訓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水平的有機結合,爭取建設出一支既具有較強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培訓隊伍[6],以確保實用性培訓模式穩步推廣,全面有序展開。為此,可以增加相關教師參與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機會,學校可利用現有的科技副縣長、博士服務團、科技特派員、農技110專家等形式,讓農業創業培訓的師資有與農業生產一線更緊密接觸的機會,也可以讓教師假期去相關的農業企業進行相關調研,建立一支穩定、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業培訓教師隊伍[7]。此外,應加強培訓機構和人員的相互交流,做到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推動農業創業培訓的發展,切實提高農業創業培訓效果。
3.2.3 健全績效考核機制,不斷提升培訓水平 優勝劣汰是事物進化的基本法則,農業創業培訓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對培訓機構進行績效考核。因此,必須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只有通過有效的績效考核,才能提高各培訓機構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和培訓機構的工作激情,不斷提高培訓效果。特別是要加強對培訓機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突出實踐教學,著重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8]。為此,應該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形成嚴謹公平的績效考核機制,促進培訓機構提高培訓水平。
3.2.4 加強跟蹤服務指導,擴大鞏固培訓成果 參訓學員在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必須加強跟蹤服務指導。要建立長效的跟蹤服務機制和多渠道的跟蹤服務方式,組建專家團隊,幫助及時解決農民創業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他們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學員們的創業成功率和穩定性[9]。特別是培訓單位,應當與地方公益性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結合。建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配備數量足額的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員[10],和培訓單位共同組成強大的創業指導隊伍,及時加強對創業農民的指導,擴大鞏固培訓成果。
參考文獻:
[1] 羅 軍,張葉平.農民創業培訓、創業選擇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2):197-201.
[2] 曹慧芳,夏海鷹.“1+3”農民創業培訓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02):157-159.
[3] 宋 放.國外農民創業培訓模式及啟示[J].河南農業,2010(11):51-52.
[4] 周海納.創業型農民培訓對促進海西新農村建設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90-392.
[5] 曹慧芳.城鄉統籌背景下農民創業培訓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6] 汪發元,鄧 娜,孫文學,等.“陽光工程”對農民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3(10):2458-2460.
[7] 趙曉燕,何 炬.湖北省農民創業培訓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3(6):399-402.
[8] 晁 偉,王鳳忠.農民創業培訓模式及對策研究[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9(4):45-49.
[9] 唐艷紅,曹 康.農民創業培訓博弈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2(8):28-30.
[10] 汪發元.劉在洲.農業技術人員數量與農業GDP關系的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4):84-87.endprint
2.3.2 創業培訓的針對性不同,學員創業操作能力不同 只有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切實提高培訓實效。MS3模式將培訓分為三大階段、六個環節,并加以明確分工,特別是增加了項目選擇、專業課學習、基地實習、跟蹤服務等環節,加深了學員對創業諸環節和流程的了解,延長了學員創業鏈,使學員在創業過程中會操作,有充分信息和進貨、銷貨渠道。在公共課講授和基地考察的基礎上,幫助學員選對創業項目,然后有針對性地組織專業課學習,同時在各環節隨時與學員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其培訓所需。從而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有利于培訓效果的大幅提升。而MS1和MS2模式,學員雖然學習到了理論知識,但卻缺乏實踐環節,不了解創業所涉項目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渠道,不了解具體的價格行情。因此,在選擇創業項目上難以下決心,即使下了決心,也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從而導致培訓效果較差。
2.3.3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同,知識轉化為技能的程度不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只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才能充分發揮理論知識的巨大威力,推動實踐活動不斷向前發展。MS3模式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各階段、各環節都講求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特別是專業課程學習、創業項目選擇、創業基地實習等諸環節都鮮明突出了學員的創業技能,也恰到好處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員能及時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同時也是對所學的理論知識的檢驗。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調動學員的積極性,提高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從而大幅提高創業培訓效果。而MS1模式和MS2模式在理論與實踐結合方面存在明顯欠缺,學員雖然學到了不少理論知識,卻缺乏轉化成創業技能的機制,不利于調動學員的參訓積極性,也不利于提高學員的實踐操作能力,特別是不利于學員掌握創業項目的各種信息,對選擇創業項目缺乏針對性,因而培訓效果極為有限。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3.1.1 不同創業培訓模式,參訓學員反映各異 對比分析發現,對于MS3模式,參訓學員的反映最佳,僅有3.05%的學員對培訓不滿意,認為培訓不適用的學員也僅占5.40%;而對MS1和MS2模式,學員反映較差,認為培訓實用性不強,對其滿意度不高(表1)。學員對培訓的反映歸根到底是受到培訓效果的影響,即不同培訓模式因培訓效果不同,學員對其的看法和認識也各異。為此,要想讓培訓得到學員的普遍認可,就必須采用恰當的培訓模式,切實提高培訓實效,確保學員學有所成。
3.1.2 不同創業培訓模式,培訓效果差異顯著 統計數據顯示,不同模式下,農業創業培訓的效果存在著較大差異。其中,MS3模式培訓效果最佳,其學員的參加創業率和創業成功率分別為96.67%和93.10%(表2),均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模式,同時學員的年人均純收入也明顯高于其他兩種模式。而MS1和MS2模式因存在明顯的缺陷,難以將學員的創業知識轉化為創業技能,學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學員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缺乏,其培訓效果較差。在這兩種模式下,學員的創業率及成功率均較低,其年人均純收入均明顯低于MS3模式。
3.1.3 推廣適宜培訓模式,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對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顯示,MS3模式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實習實踐機會充足、師生良性互動、知識轉化為技能好等突出優點,有效做到了“三結合”即知識與技能結合、課堂與課外結合、教師與學員結合,充分調動了各參與培訓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顯著的培訓效果。為此,應當推廣MS3模式,切實提高農業創業培訓實效,引導農民成功創業,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3.2 政策建議
農業創業培訓涉及面廣,涉及培訓點多,國家投入資金量大。為了不斷提高培訓效果,促進農民創業取得成功,提出以下建議。
3.2.1 不斷優化培訓模式,努力提升培訓效果 農業創業培訓是前所未有的工作,尚處在探索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隨著整個創業環境、創業技能成熟度的變化應當有所變化。因此,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優化,進而提高培訓效果。國家農業部門和省、市農業行政管理機關應當制定培訓規范,把MS3培訓模式納入國家農業部門培訓規范之中,進而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建議國家農業部門投入專門經費,加大對MS3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使這一培訓模式更加成熟,操作性更強。同時,鼓勵培訓機構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增強農民創業培訓的實踐訓練,提高學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將參觀考察、實習體驗與理論學習相互結合[5]。同時,鼓勵培訓圍繞實效創新,對應用新的培訓模式的機構適量增加培訓經費,以促進MS3培訓模式的推廣應用。
3.2.2 加強培訓團隊建設,促進農民創業發展 高水平的培訓團隊是提高培訓效果的基礎,必須組建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培訓團隊,把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扎扎實實提高培訓效果。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培訓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水平的有機結合,爭取建設出一支既具有較強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培訓隊伍[6],以確保實用性培訓模式穩步推廣,全面有序展開。為此,可以增加相關教師參與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機會,學校可利用現有的科技副縣長、博士服務團、科技特派員、農技110專家等形式,讓農業創業培訓的師資有與農業生產一線更緊密接觸的機會,也可以讓教師假期去相關的農業企業進行相關調研,建立一支穩定、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業培訓教師隊伍[7]。此外,應加強培訓機構和人員的相互交流,做到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推動農業創業培訓的發展,切實提高農業創業培訓效果。
3.2.3 健全績效考核機制,不斷提升培訓水平 優勝劣汰是事物進化的基本法則,農業創業培訓工作也不例外,需要對培訓機構進行績效考核。因此,必須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只有通過有效的績效考核,才能提高各培訓機構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和培訓機構的工作激情,不斷提高培訓效果。特別是要加強對培訓機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突出實踐教學,著重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8]。為此,應該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形成嚴謹公平的績效考核機制,促進培訓機構提高培訓水平。
3.2.4 加強跟蹤服務指導,擴大鞏固培訓成果 參訓學員在創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必須加強跟蹤服務指導。要建立長效的跟蹤服務機制和多渠道的跟蹤服務方式,組建專家團隊,幫助及時解決農民創業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他們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學員們的創業成功率和穩定性[9]。特別是培訓單位,應當與地方公益性農業推廣體系建設結合。建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配備數量足額的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員[10],和培訓單位共同組成強大的創業指導隊伍,及時加強對創業農民的指導,擴大鞏固培訓成果。
參考文獻:
[1] 羅 軍,張葉平.農民創業培訓、創業選擇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2):197-201.
[2] 曹慧芳,夏海鷹.“1+3”農民創業培訓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02):157-159.
[3] 宋 放.國外農民創業培訓模式及啟示[J].河南農業,2010(11):51-52.
[4] 周海納.創業型農民培訓對促進海西新農村建設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90-392.
[5] 曹慧芳.城鄉統籌背景下農民創業培訓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6] 汪發元,鄧 娜,孫文學,等.“陽光工程”對農民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3(10):2458-2460.
[7] 趙曉燕,何 炬.湖北省農民創業培訓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3(6):399-402.
[8] 晁 偉,王鳳忠.農民創業培訓模式及對策研究[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09(4):45-49.
[9] 唐艷紅,曹 康.農民創業培訓博弈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2(8):28-30.
[10] 汪發元.劉在洲.農業技術人員數量與農業GDP關系的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4):84-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