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農村小學因教師師資不足、教學設施不全、教育觀念落后等原因,造成教學質量偏低、素質教育難以貫徹實施的現狀。只有加強農村小學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合力,才能切實提高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學質量;原因分析;對策
國家強調要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而我國當前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普遍偏低,本文就此談一下自己的淺顯看法。
一、農村小學教學質量偏低的主要原因
1.師資力量薄弱,年輕教師緊缺
農村小學教師隊伍老齡化,形勢嚴峻。以完小為例,師資隊伍不達標,教師年齡偏大,多屬于老民辦轉正教師及縣鄉請教師,他們學歷偏低,專業不對口,經常是一個教師教授數學、語文、英語等三門以上的課程,像體育、計算機、美術和音樂等課程,都是形同虛設,大部分都是讓學生在教室學習主科或者上自習,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這些老教師雖然勤勤懇懇,但由于知識水平有限,接受新事物也慢,沒有現代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落后。學生常年都是接受相同的陳舊教學模式,沒有任何新鮮感,教學效果很差。因為農村工作環境欠佳、待遇不高、工作量大等原因,年輕教師數量少、不穩定,因此未能給農村小學教育輸入新鮮的血液。
2.擇校就讀嚴重,農村小學規模日益萎縮
農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孩子的成才欲望提升,覺得農村小學教育相對落后,希望自己的子女從小就能夠獲得更好的教育。造成擇校就讀現象非常嚴重,家庭情況稍好的學生家長都把學生轉入鄉鎮中心小學或縣城小學就讀,使農村小學學生數量越來越少,辦學規模日益萎縮。
3.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手段單一
由于農村教育信息相對閉塞,經費短缺,很多教師很難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大大妨礙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很多教師仍然采用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聽講的滿堂灌、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不到發揮,課堂沉悶,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
4.家庭教育制約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家庭作為小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對學校教育質量產生重要的影響。而很多農村家長不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過分依賴于學校。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較多,父母外出打工,交給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只能解決孩子的溫飽問題,卻忽視了給學生營造良好家庭學習環境,沒有注重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5.教學設施陳舊,辦學條件有待改善
學校教室大多沒有配備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無法開展,不能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教師還停留在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來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學生無法像城里孩子一樣獲得直觀、具體的感、知覺和情感體驗。聽、寫、讀、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提高農村教學質量的有效對策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嚴格制訂并執行農村學校的教師招聘計劃,鼓勵師范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落實各項補貼,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多關心新來教師,讓他們塌下心來安心在農村工作。
(2)采取優惠政策激勵城區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給農村小學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幫助農村教師不斷提高業務素質。
(3)加強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每年組織農村教師利用寒暑假進修培訓,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每學期在校內開展各類教研活動,如公開課、課題研究等,同時鼓勵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融入自己的教學實踐。
(4)制定公平、合理的教師考核制度并規范執行,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改革教學方法
面對新的課程標準,教師必須從傳統的以教師講解分析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轉換課堂角色,充分認識到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努力構建開放、自主、探究的學習課堂。
3.發揮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合力
(1)定期召開家長會、座談會,指導和幫助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
(2)教師定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及在家里的表現,多和家長溝通、交流,在教育學生上達成共識,便于因材施教。
總之,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不容忽視,加強農村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重中之重。只要每個教師都能深刻理解新課改的理念,根據學生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相信一定能讓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實現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唐松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2]溫從朗.農村中小學教師管理現狀與策略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4(12).
作者簡介:汪金保,男,1962年5月出生,大專,就職于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四門鎮侯堡小學,研究方向:農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