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有更多的學者關注到了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密切聯系,并且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學習詩歌的數量還提出了新要求。在對教學理論和詩歌理論等的研讀基礎上,對小學高年級詩歌讀寫結合策略做了簡單的總結,同時也對兒童詩歌教學的特點和任務進行了歸納。
關鍵詞:詩歌讀寫;策略;教學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教育歷史悠遠。古典詩歌早已深深融合在我們的血液中,承擔著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唐人善詩,宋人愛詞,元人好曲……詩歌以獨特的魅力在歷史長河中散發著迷人的光彩,亦然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教學中加以學習和傳承呢?
一、重視誦讀積累
在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文的教學要求是: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第二學段的要求是“誦讀優秀詩文”;第三學段是“誦讀優秀詩文”。可見“誦讀”是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那么,古詩文誦讀在具體的教學中怎樣落實呢?
(1)要正確、流利,要落實普通話的要求。(2)要讀出古詩文的韻律來,無論是詩詞、古文,都要突出和重視句子中的停頓和重音的問題。要“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感受語言的優美”。(3)要加強背誦、積累。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二、把握教學年段要求
中國的古詩文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著很多哲理。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些膾炙人口的古詩文,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怎樣把握,理解到什么程度呢?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級階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里明確要求要通過對“語調、韻律、節奏”的誦讀和感受,來“體味”古詩文的內容和情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根據作者的時代背景和切身感受來領會詩文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講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張籍的《秋思》等詩詞時,教師就可以從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具體事件上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進而引導學生去體會詩詞本身。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表達的是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之時,所產生的鄉情仕意。而張籍的《秋思》,則寓情于事,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三、嘗試詩歌創作
“吟古詩誦經典”是我們日常教學中的重要一環,但是寫詩卻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敢輕易嘗試的。探其根源,不難得知——我們“新課標”中的習作要求側重于現代文的寫作,著力于寫記實作文、想象作文,力求內容具體。古詩歌寫作看似和我們平時的習作教學背道而馳,其實不然。
古詩的教學其實從根本上也能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為提高學生寫現代文的能力添磚加瓦。詩歌從表達上看,需要凝練簡潔的語言,從遣詞上看,需要推敲的良苦用心,從形式上看,需要個性的排篇布局……其實這些也是我們現代文寫作中不可或缺的因子。在詩歌寫作下足功夫,不但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打開另一扇有迷人風景的窗戶;也能實實在在鍛煉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為提高習作水平夯實基礎;亦能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詩歌探究的興趣,不失為傳承文化的一種策略。例如,筆者在講解完《鄉下人家》一課后,就鼓勵學生依據課文內容,結合自身體會創作詩歌,于是,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同時也寫出了許多佳作。其中有一篇《鄉下人家》這樣寫道:鄉下人家,瓜藤綠樹鮮花,綠竹春雨長嫩筍,小橋流水雞鴨,晚風飛鳥紅霞,夕陽如畫,最美鄉下人家。學生用優美的詩句詮釋了課文的內涵,作為教師,也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鄭韜.筆墨見幽情,我解其中意:古典詩歌鑒賞中的審美情趣[J].考試周刊,2011(08).
作者簡介:黃寶江,男,1983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廈門市嘉濱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