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教學認為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把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育和教學之中是很重要的。
關鍵詞:情感教育;英語教學;策略
一、加強情感教育,誘導興趣
英語教學不僅是一個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種情感交流活動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感調控得好,學習可以由被動變為主動。
1.教師要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感受英語知識的廣泛應用,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產生肯定的學習情感,使他們認識到要想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且能更好地勝任以后的工作,必須學習英語并且一定要學好英語。
2.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感情投入,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許多細微之處對學生科學引導、熱情幫助,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的愛心和關懷,時刻感覺教師在關注自己。如,學生正確回答問題后給予“Good!Excellent!Well done!”之類的肯定,還應設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問題,以調動后進生的積極性,甚至對平時較落后的學生說“Youve done a good job!”這種鼓勵的話語,加之教師溫和的眼神,會在學生心底涌起一股股暖流。這樣師生之間就會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對英語課就會產生強烈的興趣,由厭學轉化為好學、愛學、樂學。
3.教師要注意批評的藝術和技巧,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尊嚴。教師要特別注意遵循“表揚+幫助”的原則,避免“批評與訓斥”。比如,在教學“Teachers Day”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家庭作業:Make a Teachers Day Card。之后我檢查作業時,意外地發現,不太動口且很少動筆的一位男生居然也制作了一張教師節賀卡送給了我。用不太規范的書寫,寫了一句:Happy Teachers Day!此時我就拿著這張不精致的卡片說了一句“Very good!I like it. Thank you!”從此這個學生不僅在英語課上能夠大聲地讀,大聲回答問題,而且課后也能認真學習英語。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情感
1.創設情境
學習語言怕缺乏語言環境,課堂上沒有英語氣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條件,如,實物、圖片、幻燈、模型等,為學生創造一種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使英語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以增加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興趣。
2.使用多種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好每堂課,把抽象的語言和單詞的詞匯及語段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就會深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情趣和興趣,提高學習英語的能力。如,學生在功能室對話時,用錄像機拍下學生在功能室活動中的情景,再出現標志牌,這樣學生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用平等的師生關系溝通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學過程就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學中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親切感。
1.教師應注意自身角色轉換
新課程教學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認識信息交流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愉悅的情感氛圍下構建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收獲。學生自身觀察或討論時教師應積極地看、聽,真實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
2.教師應尊重感化學生,充滿愛心
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系應為伙伴、朋友關系,教師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和促進者,作為教師不能高高在上,只有融入學生中,才知學生心理發展,更有利于英語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在教學之外拓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但課堂中師生交流時間畢竟有限,個體的情感教育不易進行。因此,課外的情感教育至關重要。通過課外跟學生或者家長的共同交流,會發現許多課堂教學中忽視的問題,常常會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教學之外拓展情感教育,是對教學的充實和幫助。
總之,英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教學中能正確把握情感教育,既可幫助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我想,作為教師,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愛心,處處留意,重視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就能扶起學生的自信之樹,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使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豐碩.英語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3(11).
作者簡介:李雙存,女,1978年9月出生,青海省大通縣青山鄉中心學校,研究方向:新課程教育下學生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