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
摘 要:國家從2010年開始了新一輪的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的投入,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高校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在利用和管理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中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建立高校對專項資金運用的績效評估機制,對判斷專項資金是否得到科學合理的使用和配置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專項資金;績效;評估
高等學校財政投入的重要性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日益突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要實現這一目標,財政資金對教育的投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0年4月,財政部制定并下發了《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財教〔2010〕21號文件),2010~2012年間全國共計650多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從中央財政獲得數額龐大的專項資金支持。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
對于高等院校的績效考核,就我國而言,首個正式的報告是出自《中國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通過對這些學校具體的績效考核,評估出約有50%的高校所表現出來的均是“投”遠大于“產”。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高校的對于自身績效的考核與控制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并探討一個熱門話題——高校究竟應不應該把績效納入到自己的工作范圍中。
高等教育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在全世界普遍由政府扶持,經費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因此如何撥款,額度如何確定就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在歐美國家中,也有著多種模式:首先,以法國為主要代表的前提程序式。此模式必須有獨立評估的第三方機構,第三方的評估報告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最終的撥款額度。其次,以英國為代表的分等賦權式。這種方法著重于將評估的分值根據預先制定的標準來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嚴格按照等級制度進行撥款。最后,還有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為代表的指標介入式。
以上所有的國家的方法為典型的績效預算法。方法即典型的績效預算。
國內高校績效評價結果主要運用在三個方面:一是應用在高等學校財政撥款方面;二是改善高等學校預算和資金的管理方面;三是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和布局提供參考。
二、專項資金使用中的衍生問題
“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的到來毫無疑問給全國地方高校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地推動作用,從中央的發文來看,“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計劃明確中央財政將在原“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專項資金”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資金投入,并適當擴大支持高校的范圍,支持地方高校的重點發展和特色辦學,以促進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質量。
因為缺乏有效地績效評價體系,高校和主管部門對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的監督則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專項資金支出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高校建立績效評估的現實意義分析
我國目前基本上建立了財政經費為主、個人成本分擔、多渠道籌措社會教育經費相結合的高等學校投入體制。但伴隨著我國高等學校體制的改革,高等學校財政投入的運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方面,財政供給在總量上無法滿足高等學校的超常規的戰略發展,出現了諸如為了高等學校為了規模發展而高負債運行的債務問題。另一方面,財政投入的使用效率低下,又成為飽受詬病的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兩種問題,如何提高高等學校績效水平才成為當務之急。
如何把中央支持的專項資金用好并產生應有的效益,首先,需要地方高校加強項目科學論證、建立科學的管理辦法和健全完善的制度以確保項目順利完成。 其次,要促進高等學校績效考核指標的確定與完善,幫助高等學校內的相關負責人將重心轉移到預算投入的運營效率上。最后,在此基礎上所做出的績效考評,不單單只是針對個別財務指標進行相關的度量與研究,而是要從整個高等學校的運營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進行評估。
探討“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的績效評估體系的構建有助于促進高等學校績效考核指標的確定與完善,并通過績效評估手段保證高等學校的公平與效率。
參考文獻:
[1](英)亞當·斯密.國富論[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72:254.
[2](美)薩謬爾森.經濟學(中冊)[M].高鴻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06.
(作者單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