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摘要:
自然審美是美學理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黑格爾關于“自然美”的理論中有不少有價值和具有啟發性的思想,他指出了主體的審美意識在自然審美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審美主體與自然展開的心理交流運動過程,還指出了“自然美”發生的深層原因和自然審美創造活動對于主體的價值。這對我們今天研究自然審美問題仍有著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自然審美;黑格爾;審美意識;契合
自然審美是人類最基本的審美活動之一,因此對它的研究應該是審美理論研究的基礎內容,同時也是建構科學的美學理論需要闡明的問題。自然審美的原理就是主體的審美意識與自然物展開的心理交流運動,最終在主體的頭腦中形成自然審美意象。其實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有了這些提示和思考,只是沒有進一步明確地揭示罷了。因此今天我們將從新的視點出發,去挖掘和梳理黑格爾關于自然審美活動(過去稱為“自然美”)的理論。
我們知道,黑格爾是“自上而下”建構他的美學體系的,他預先設定了一個不可證明的“絕對理念”,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建構了他的美學大廈。他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自然美”當然也不例外。他在《美學》的開篇就提出,美學是藝術哲學,因為“自然美”的范圍太廣,而且事物之間也無法找出一個統一的美的標準,因此美學只應該把藝術當作研究的對象,但是他又在書中花了不小的篇幅來分析“自然美”,足見他也感到自然應該是美學研究的審美對象之一,在他關于“自然美”的理論中有不少有價值和具有啟發性的思想。
首先,黑格爾看到了“自然美”的形成離不開主體的心靈和觀照,并指出了主體的審美意識在自然審美活動中的作用。在《美學》第一卷的開篇他就談到:“只有心靈才是真實的,只有心靈才涵蓋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這較高境界而且由這較高境界產生出來時,才是美的。就這個意義來說,自然美只是屬于心靈的那種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種不完全不完善的形態,而按照它的實體,這種形態原已包涵在心靈里。”[1]這就是說,他感到了一切“美”的根源都發源于人的內心,“自然美”當然也不例外。但他認為由于自然物受到了本身特征和性質的限制,而不能象藝術那樣完全由人的主觀心意來創造,所以在地位上低于藝術,“藝術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是粗燥的。他說:“作為在感性上是客觀的理念,自然界的生命才是美的,這就是說,真實(即理念)在它的最淺近的自然形式(即生命)里直接地存在于一種個別的適合于它的實在事物里。但是由于理念還只是在直接的感性形式里存在,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為著要顯現美而創造出來的。自然美只是為其它對象而美,這就是說,為我們,為審美的意識而美。”[2]他的這段話十分重要,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就是自然物是一種自然、自在的存在,它本身并不是為我們的生活和審美而存在的,自然界中也沒有什么客觀存在的美,自然沒有自我意識,因此不能產生“自然美”;第二就是“自然美”的形成離不開主體意識的作用,特別是主體的“審美的意識”。當然,黑格爾這里所說的“審美的意識”與本文所說的“審美意識”由于哲學背景和研究方法的不一樣而不能完全等同,不過也可以看到他對主體的心靈和意識的重視。
其次,黑格爾注意到了“自然美”是主體的審美意識和自然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他把這個過程稱為從感發到契合,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就是主體的審美意識與自然物進行內感外射的交流運動過程。在談到自然風景為什么會讓人感到美時,他說:“自然美還由于感發心情而得到一種特性。例如寂靜的月夜,平靜的山谷,其中有小溪蜿蜒地流著,一望無邊波濤洶涌的海洋的雄偉氣象,以及星空的肅穆而莊嚴的氣象就是屬于這一類。這里的意蘊并不屬于對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喚醒的心情。我們甚至于說動物美,如果它們現出某一種靈魂的表現,和人的特性有一種契合,例如勇敢,強壯,敏捷,和藹之類。從另一方面看,這種表現固然是對象所固有的,見出動物生活的一方面,而從另一方面看,這種表現卻聯系到人的觀念和人所特有的心情”[3],他這段話中所說的“感發”,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物感說”非常相似,“感發”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主體在面對自然景物時,由于受到符合自己審美趣味或審美理想的自然物的整體形態的刺激,而自覺進行審美選擇并逐步深入展開審美活動,這是自然審美活動中物我交流的初始階段。黑格爾在這里還指出了人對自然風景產生的美感是多種多樣的,如寂靜、雄偉、平靜等,并認為對自然產生什么樣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都取決于主體觀念和心情,也就是取決于主體的審美意識和與自然景物的契合程度。達到了高度契合,其實也就是達到了審美活動的高潮。
總的來看,黑格爾認為“自然美”是屬人的美、是因人而顯現的,因為人有著自由無限的心靈。他說:“人作為心靈卻復現他自己,因為他首先作為自然物而存在,其次他還為自己而存在,關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只有通過這種自為的存在,人才是心靈。”[4]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認識自己,一是從思想上去認識,二就是通過實踐,“要在直接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實現他自己,——在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而且發見他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了。”[5]他的這些觀點可謂深刻,他指出了“自然美”發生的深層原因,以及自然審美創造活動在主體自我認識、自我塑造中的主要作用,這對于我們今天研究自然審美問題仍有著重要的啟示。
【注釋】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
[2]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60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70
[4]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9
[5]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39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李健夫,現代美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保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