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宏斌
【內容摘要】數學素養(yǎng),就是人們通過數學教育以及個體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能力、數學觀念和數學思維品質等方面的素養(yǎng)與修養(yǎng)。能用基本的數學思維、數學手段和數學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素養(yǎng) 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xiàn)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利用數學教學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步提升數學素養(yǎng),是新課標所強調和重視的問題。
提高學生“數學素養(yǎng)”是提高民族素質、豐富人才資源這一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fā)展與經濟建設的需要。實施這一目標,數學教師起著主導性作用。
一、數學素養(yǎng)之一:邏輯思維能力
皮亞杰首次提出學生所謂“邏輯中心觀”,并使世人注意到數學所必須的基本邏輯思維是引起較小學生學習時具有較多困難的原因。但他的理論中毫無爭論的一點是:學生要理解數學的意義,必須掌握一定的邏輯規(guī)則。這一點表明了邏輯思維在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本質要求,也是學生綜合智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1.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性的思維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主動探索,經歷體驗的過程。激發(fā)數學思維情趣,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已知去認識探究未知,獲得探究、發(fā)現(xiàn)、成功的樂趣。思維的積極性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中,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自己觀察、體驗,教師設計“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說一說”等多種活動,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思維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將親身體驗與生活中認知建立起實質性的聯(lián)系。
根據“創(chuàng)設情景,積極感知,形成認識”的原則,在教學中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地探索知識,在探索中不斷充實完善原有的認識結構。應在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增強思維度,讓學生積極思索并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的審題意識和分析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2.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性的思維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抽象只有擺脫具體形象,才能使思維用算法化的方式得出新的結果。如一年級學習“9加幾”的加法,當學生有一圈十、湊十的實物操作基礎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回到算式,抽象出算法,要算9加幾的加法,先要想9加幾等于10,再把第二個加數進行分解,最后再進行9+1+( )的計算。
其次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維概括、簡約、深刻以外,還有發(fā)現(xiàn)真理的功能。所以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用抽象的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中可以表現(xiàn)為由原型匹型到抽象提升。
3.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的思維
學生綜合性的思維的由思維得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四個方面來決定的。
思維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維活動的速度,它表現(xiàn)在思考數學問題時反應靈敏,接觸實質快,學習時由舊到新、由易到難的“臺階”少,“跨度”大,思維效率高。為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①對四則運算式題要求學生能口算的要口算,能簡便運算的要簡便運算;②開展“接力賽”,就是對某些文字題或應用題,采取第一個同學讀題目,第二個同學口算列式,第三個同學口算結果;③筆算比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看誰做的題目多,做完一定數量的題,看誰做得又對又快;④判斷正誤比賽,教師出一定數量的正誤題,看誰判斷的準確、迅速。思維的靈活性,指的是善于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進行分析思考,善于根據條件與問題的變化而轉換思路與方法,學到的知識技能在進一步學習時,有較好的遷移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來培養(yǎng)思維靈活性。
思維的獨立性即創(chuàng)造性,指的是學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思維潛力,獨立地探求新的知識或解決某個問題,能夠運用一般的邏輯方法和思維形式,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有意識地調節(jié)、檢查或討論自己的思考過程。思維的獨立性還表現(xiàn)在對某個問題,有不同于別人的見解,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狠抓了發(fā)展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這一條主線。
二、數學素養(yǎng)之二: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1.讓學生經歷應用數學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從學生所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把具體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再把它應用到新的現(xiàn)實問題情境中,讓學生經歷數學的應用過程,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是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方法。
例如,“用正方形的紙折一個無蓋的長方體,使其體積最大”這一問題,教學時先從學生熟悉的折紙活動開始,通過操作、分析和交流,形成問題的代數表達;再通過收集有關數據,以及對不同數據的歸納,猜測“體積變化與邊長變化之間的關系”;然后通過交流驗證等活動,得到問題的答案,最后對求解的過程進行反思。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各方面知識的聯(lián)系,經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從數學角度分析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1.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認識理解事物,培養(yǎng)提出問題的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應從數學角度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描述,找到其中與數學有關的因素,探索其中的規(guī)律,進一步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3.通過搜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加深對數學應用的理解和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自己搜集有關資料介紹給學生,也可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數學知識應用的具體案例,并互相交流。例如:在學習了統(tǒng)計中的眾數、中數、平均數、頻率等概念之后,教師可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調查、收集本市去年的氣溫變化數據,這就需要學生自行分工收集資料,對去年每月的氣溫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繪制出折線統(tǒng)計圖和頻率分布表,并對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表述,最后進行匯報交流。
總之,數學的發(fā)展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我們應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數學這一瓢,灌溉學生求知的心田,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在樂趣中以數學的思維去觀察體驗生活,在生活中通過數學的應用更好地學習和把握數學,這樣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才能不斷強化,小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才能不斷地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三元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