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銘
以學生真實的生活經歷為背景,把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納人道德學習課程之中,抓住兒童“愛過節”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傳統節日活動,把少先隊教育目標化解于一個個具體節日活動中,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形式,能使學生易于接受,并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促進良好品質的形成。
一、創設文化氛圍,感受節日魅力
1. 創設激發隊員走進傳統節日文化的文化氛圍
引導學生畫節日,將各種中華傳統節日以兒童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制作成噴繪作品,懸掛于走廊、樓道等墻上。在學校宣傳櫥窗內出刊節日文化展板。讓隊員在課間課余欣賞節日美術作品,學習節日知識,感受傳統節日文化,體驗傳統美德。
2. 創設滿足隊員走進傳統節日文化的生活情景
傳統節日就在人們實實在在的生活中,隊員是在節日文化的氛圍中感受生活。每逢節日,少先隊總部要求各中隊布置相應的節日環境。如“喜迎春節”,我們根據主題活動的內容,在板報的布置中,體現中國年味兒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物品如春聯、年畫、中國結、窗花、新年故事、圖片等。
3. 創設幫助隊員走進傳統節日文化的操作環境
提供包括某個節日活動中的材料。在清明節活動中,涉及的很多內容都與懷古追思有關,比如制作小白花、花圈等;在端午節活動中,所需裹粽子原材料等。活動前,我們為隊員提供了豐富的做紙花的材料、裹粽子的原料,盡可能的激發隊員的活動欲望,保證活動的有效進行。
二、探尋傳統文化,走進教育實踐
1. 梳理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資源
利用節日資源進行教育存在著片面性,一些傳統的民族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利用得很少,甚至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我們首先對這些資源進行了梳理,將這些節慶進行分類,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劃歸為文化類節日,重陽節為愛心類節日,清明節為紀念類節日等,將傳統節日資源與隊員的直接經驗相結合,選取能被接受的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
2. 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傳統節日教育資源
學科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節日文化內涵,將節日文化融入學科教學。發揮《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課程在活動中的主導作用,課任老師切實發揮《語文》《科學》《綜合實踐活動》《音樂》《美術》等學科教育的優勢,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節日文化內涵,梳理節日教育的體系,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隊員更好地了解節日、認同節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3. 開展走進傳統節日文化體驗教育活動
體驗實踐活動是實施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徑,它能提高隊員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根據每個節日的特點,收集不同節日的素材,挖掘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圍繞主題,精心設計實踐體驗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隊員在參與中獲得體驗,增長知識,豐富情感,養成品德。如在春節開展“我的新年繪本”通過圖畫和文字的形式,讓隊員了解春節的習俗;在元宵節開展猜燈謎活動,讓給隊員感受元宵節帶來的樂趣;在清明開展繼承“革命傳統,爭當四好少年”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如開展課堂展示、網上祭英烈、吟詩誦讀比賽、掃墓、一年級小朋友入隊儀式等;在端午節開展“走進端午節”實踐探究活動,知識問答競賽,裹粽子體驗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在教師節和中秋節開展“我把真情送老師或長輩”等活動,通過各類形式的活動形成隊員自身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
三、開發校本課程,形成長效機制
通過學校課程開發,為隊員創造一個張揚個性、發展能力的舞臺,讓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得以傳承并獲得可持續發展,增強隊員的傳統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本課程共安排六個節日:清明節、中華母親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遵循科學性、趣味性、實用性的編寫原則,我們擬將校本教材分為《快快樂樂“中國節”》《輔導員活動手冊》和《少先隊員活動手冊》三套。
如《快快樂樂“中國節”》課程,是本課程的主要活動教材,共分八個主題,每個主題又分為四個版塊:導入——討論——實踐——評價,分別設置為導航室、聰明谷、體驗營、分享園四個欄目。導航室主要通過節日的相關傳說導入,聰明谷主要是節日的的相關知識、詩詞佳句等,體驗營為根據相關內容設計的隊員活動,分享園是隊員活動、體驗后的感受及評價。
責任編輯 黃日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