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學倡行的“十德”課程,由“五常:仁義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勇和”構成。
仁:愛人、愛人類、博愛的思想,是人類共同的美德;義:正義、公平、互助、友誼,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禮:明禮、禮貌、尊重他人,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人類文明的表現;信:誠信、承諾,言必信、行必果,是人類的行為準則;智:心智、知識、智慧,人知書達禮、明辨是非,則通達仁、義、禮、信。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忠:是對信念的執著,忠于事業,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孝:是對父母長輩的敬愛順從,是一種感恩、一種報答;節:是個人行為的節制、克守,對不良誘惑的抵御,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勇:是一種擔當、一種犧牲,義無反顧,勇于奉獻,是一種人格的魅力;和:是共識、協調,是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和諧共生,是辯證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五常五德”,是一種承傳經典文化、開啟美好心靈的成長過程。隨著“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學習,學生在心田播種“仁(仁愛慈善)、義(正義奉公)、禮(尚禮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誠實守信)、忠(忠業盡責)、孝(孝親敬長)、節(節制克守)、勇(擔當奉獻)、和(和諧共生)”的德性,生發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能,是自我完善之力。
由上,學生高揚“登峰”精神,就是迸發著攀登生命新高度、追求自我新完善的成長內動力;學生優學“十德”課程,就是歡唱著修德立人、踐行成事的成長之歌。
“以‘登峰精神引領學生優學‘十德課程”,正是要讓學生高揚“登峰”精神,在“樂逐夢、善實踐、勇超越”中優學“十德”課程,成為尊崇與踐行“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人。
二、十德課程開發的基本路徑
1. 編制課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我們將根據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課程及其目標體系,編制相應的校本教材。課程內容按單元編排,每個單元為“一德”內容,每個年級一冊共六冊“十德”校本教材。
“十德”課程每一學習主題單元,分三大學習板塊: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每一學習板塊由“學習指標、學習項目、學習內容”三部分構成,每部分各兩大條目。而“學習動力”則是高揚“登峰”精神的體現。其編排架構如下表:
2. 探索課程的教學范式。
實施“十德”課程,如何做到輕負高效,需要探索課程實施的教學范式。我們以“周周德行美”為主軸,圍繞“十德”課程,上學期2至16周教學“仁義禮智信”,下學期2至16周教學“忠孝節勇和”,每三周教學“一德”,教學內容分別為“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并以“晨讀十德”、“日行十德”、“十德班會”、“十德實踐”、“十德社團”、“十德展演”等形式展開教學,16周后開展“十德節”活動,探索知行合一、情意相融的“十德”課程教學范式。
3. 建立課程的評價體系。
根據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課程體系,我們以“十德養成卡”(一德一卡)為載體,研擬相應的德行養成細則,對學生進行“十德養成星”評價。其中,評比主要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進行,分月評、學期評、學年評三級操作,對學生進行單項與綜合性“十德養成星”評價與表彰。同時,我們將以“‘十德課程教學研修紀錄表”,對“十德”課程的實施進行跟蹤與評價,以確保有效實施。
其一,關于“十德養成卡”的設計與使用。此卡設計于“十德”校本教材內,以便于可操作的形式,對“誦一誦、譯一譯,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辯一辯,做一做、評一評,尋一尋、查一查,創一創,賽一賽”學習的評價,并對“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的學習以蓋章的方式分別進行評價,形成“登三峰,養十德”式評價。
其二,關于“十德養成星”的設計與使用。此星級評比需制定相應的評比方案及細則,主要包括評比的宗旨、程序、原則、類別、內容、標準、表彰、獎勵等;此星級評比分單項的“十德養成星”和綜合的“十德養成星”,讓學生既有日常性養德成就,又有集合性養德成就,體現高揚“登峰”精神的常態化。
其三,關于“‘十德課程教學研修紀錄表”的設計與使用。此表欄目的設計,除了研修的主題、時間、地點、對象等基本信息外,還要有研修的過程、成效等。此表用于每三周一次的“十德”課程教學研修進程中,應注重記錄詳實,對研修成效的分析要全面具體,并形成有關“十德”課程教學的經驗。
其四,關于“十德養成,家長有責”的評價。一是家長要作為主體之一,參與學生“十德養成”的評價,融入“十德養成卡”和“十德養成星”的設計與操作中;二是學校可在校園網建立“十德養成”專題欄目,讓家長便于及時性地盡責參與“十德養成”項目中。
4. 營造特色文化建設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陶行知先生也強調“天然環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關系”。為了讓學生隨時浸潤在中國傳統十德文化的熏陶中,學校努力地讓每堵墻、每個角落都能發出震撼人心的教育之聲,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十德”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學倡行的“十德”課程,由“五常:仁義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勇和”構成。
仁:愛人、愛人類、博愛的思想,是人類共同的美德;義:正義、公平、互助、友誼,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禮:明禮、禮貌、尊重他人,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人類文明的表現;信:誠信、承諾,言必信、行必果,是人類的行為準則;智:心智、知識、智慧,人知書達禮、明辨是非,則通達仁、義、禮、信。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忠:是對信念的執著,忠于事業,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孝:是對父母長輩的敬愛順從,是一種感恩、一種報答;節:是個人行為的節制、克守,對不良誘惑的抵御,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勇:是一種擔當、一種犧牲,義無反顧,勇于奉獻,是一種人格的魅力;和:是共識、協調,是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和諧共生,是辯證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五常五德”,是一種承傳經典文化、開啟美好心靈的成長過程。隨著“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學習,學生在心田播種“仁(仁愛慈善)、義(正義奉公)、禮(尚禮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誠實守信)、忠(忠業盡責)、孝(孝親敬長)、節(節制克守)、勇(擔當奉獻)、和(和諧共生)”的德性,生發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能,是自我完善之力。
由上,學生高揚“登峰”精神,就是迸發著攀登生命新高度、追求自我新完善的成長內動力;學生優學“十德”課程,就是歡唱著修德立人、踐行成事的成長之歌。
“以‘登峰精神引領學生優學‘十德課程”,正是要讓學生高揚“登峰”精神,在“樂逐夢、善實踐、勇超越”中優學“十德”課程,成為尊崇與踐行“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人。
二、十德課程開發的基本路徑
1. 編制課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我們將根據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課程及其目標體系,編制相應的校本教材。課程內容按單元編排,每個單元為“一德”內容,每個年級一冊共六冊“十德”校本教材。
“十德”課程每一學習主題單元,分三大學習板塊: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每一學習板塊由“學習指標、學習項目、學習內容”三部分構成,每部分各兩大條目。而“學習動力”則是高揚“登峰”精神的體現。其編排架構如下表:
2. 探索課程的教學范式。
實施“十德”課程,如何做到輕負高效,需要探索課程實施的教學范式。我們以“周周德行美”為主軸,圍繞“十德”課程,上學期2至16周教學“仁義禮智信”,下學期2至16周教學“忠孝節勇和”,每三周教學“一德”,教學內容分別為“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并以“晨讀十德”、“日行十德”、“十德班會”、“十德實踐”、“十德社團”、“十德展演”等形式展開教學,16周后開展“十德節”活動,探索知行合一、情意相融的“十德”課程教學范式。
3. 建立課程的評價體系。
根據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課程體系,我們以“十德養成卡”(一德一卡)為載體,研擬相應的德行養成細則,對學生進行“十德養成星”評價。其中,評比主要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進行,分月評、學期評、學年評三級操作,對學生進行單項與綜合性“十德養成星”評價與表彰。同時,我們將以“‘十德課程教學研修紀錄表”,對“十德”課程的實施進行跟蹤與評價,以確保有效實施。
其一,關于“十德養成卡”的設計與使用。此卡設計于“十德”校本教材內,以便于可操作的形式,對“誦一誦、譯一譯,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辯一辯,做一做、評一評,尋一尋、查一查,創一創,賽一賽”學習的評價,并對“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的學習以蓋章的方式分別進行評價,形成“登三峰,養十德”式評價。
其二,關于“十德養成星”的設計與使用。此星級評比需制定相應的評比方案及細則,主要包括評比的宗旨、程序、原則、類別、內容、標準、表彰、獎勵等;此星級評比分單項的“十德養成星”和綜合的“十德養成星”,讓學生既有日常性養德成就,又有集合性養德成就,體現高揚“登峰”精神的常態化。
其三,關于“‘十德課程教學研修紀錄表”的設計與使用。此表欄目的設計,除了研修的主題、時間、地點、對象等基本信息外,還要有研修的過程、成效等。此表用于每三周一次的“十德”課程教學研修進程中,應注重記錄詳實,對研修成效的分析要全面具體,并形成有關“十德”課程教學的經驗。
其四,關于“十德養成,家長有責”的評價。一是家長要作為主體之一,參與學生“十德養成”的評價,融入“十德養成卡”和“十德養成星”的設計與操作中;二是學校可在校園網建立“十德養成”專題欄目,讓家長便于及時性地盡責參與“十德養成”項目中。
4. 營造特色文化建設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陶行知先生也強調“天然環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關系”。為了讓學生隨時浸潤在中國傳統十德文化的熏陶中,學校努力地讓每堵墻、每個角落都能發出震撼人心的教育之聲,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十德”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學倡行的“十德”課程,由“五常:仁義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勇和”構成。
仁:愛人、愛人類、博愛的思想,是人類共同的美德;義:正義、公平、互助、友誼,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禮:明禮、禮貌、尊重他人,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人類文明的表現;信:誠信、承諾,言必信、行必果,是人類的行為準則;智:心智、知識、智慧,人知書達禮、明辨是非,則通達仁、義、禮、信。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忠:是對信念的執著,忠于事業,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孝:是對父母長輩的敬愛順從,是一種感恩、一種報答;節:是個人行為的節制、克守,對不良誘惑的抵御,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勇:是一種擔當、一種犧牲,義無反顧,勇于奉獻,是一種人格的魅力;和:是共識、協調,是求同存異、互惠互利、和諧共生,是辯證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五常五德”,是一種承傳經典文化、開啟美好心靈的成長過程。隨著“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學習,學生在心田播種“仁(仁愛慈善)、義(正義奉公)、禮(尚禮守法)、智(崇智求真)、信(誠實守信)、忠(忠業盡責)、孝(孝親敬長)、節(節制克守)、勇(擔當奉獻)、和(和諧共生)”的德性,生發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能,是自我完善之力。
由上,學生高揚“登峰”精神,就是迸發著攀登生命新高度、追求自我新完善的成長內動力;學生優學“十德”課程,就是歡唱著修德立人、踐行成事的成長之歌。
“以‘登峰精神引領學生優學‘十德課程”,正是要讓學生高揚“登峰”精神,在“樂逐夢、善實踐、勇超越”中優學“十德”課程,成為尊崇與踐行“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的人。
二、十德課程開發的基本路徑
1. 編制課程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我們將根據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課程及其目標體系,編制相應的校本教材。課程內容按單元編排,每個單元為“一德”內容,每個年級一冊共六冊“十德”校本教材。
“十德”課程每一學習主題單元,分三大學習板塊: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每一學習板塊由“學習指標、學習項目、學習內容”三部分構成,每部分各兩大條目。而“學習動力”則是高揚“登峰”精神的體現。其編排架構如下表:
2. 探索課程的教學范式。
實施“十德”課程,如何做到輕負高效,需要探索課程實施的教學范式。我們以“周周德行美”為主軸,圍繞“十德”課程,上學期2至16周教學“仁義禮智信”,下學期2至16周教學“忠孝節勇和”,每三周教學“一德”,教學內容分別為“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并以“晨讀十德”、“日行十德”、“十德班會”、“十德實踐”、“十德社團”、“十德展演”等形式展開教學,16周后開展“十德節”活動,探索知行合一、情意相融的“十德”課程教學范式。
3. 建立課程的評價體系。
根據基于“登峰”精神的“十德”課程體系,我們以“十德養成卡”(一德一卡)為載體,研擬相應的德行養成細則,對學生進行“十德養成星”評價。其中,評比主要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的方式進行,分月評、學期評、學年評三級操作,對學生進行單項與綜合性“十德養成星”評價與表彰。同時,我們將以“‘十德課程教學研修紀錄表”,對“十德”課程的實施進行跟蹤與評價,以確保有效實施。
其一,關于“十德養成卡”的設計與使用。此卡設計于“十德”校本教材內,以便于可操作的形式,對“誦一誦、譯一譯,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辯一辯,做一做、評一評,尋一尋、查一查,創一創,賽一賽”學習的評價,并對“知而立、立而行、行而創”的學習以蓋章的方式分別進行評價,形成“登三峰,養十德”式評價。
其二,關于“十德養成星”的設計與使用。此星級評比需制定相應的評比方案及細則,主要包括評比的宗旨、程序、原則、類別、內容、標準、表彰、獎勵等;此星級評比分單項的“十德養成星”和綜合的“十德養成星”,讓學生既有日常性養德成就,又有集合性養德成就,體現高揚“登峰”精神的常態化。
其三,關于“‘十德課程教學研修紀錄表”的設計與使用。此表欄目的設計,除了研修的主題、時間、地點、對象等基本信息外,還要有研修的過程、成效等。此表用于每三周一次的“十德”課程教學研修進程中,應注重記錄詳實,對研修成效的分析要全面具體,并形成有關“十德”課程教學的經驗。
其四,關于“十德養成,家長有責”的評價。一是家長要作為主體之一,參與學生“十德養成”的評價,融入“十德養成卡”和“十德養成星”的設計與操作中;二是學校可在校園網建立“十德養成”專題欄目,讓家長便于及時性地盡責參與“十德養成”項目中。
4. 營造特色文化建設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陶行知先生也強調“天然環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關系”。為了讓學生隨時浸潤在中國傳統十德文化的熏陶中,學校努力地讓每堵墻、每個角落都能發出震撼人心的教育之聲,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十德”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