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直觀性教學,營造課堂氣氛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思維正處于由形象到抽象的轉換階段,如果我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巧妙恰當地呈現,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就可以極大的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講授《春》時,使用信息技術演示教學,首先呈現給學生的是伴隨著音樂的春草、春花、春風的美麗視頻畫面,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大多數學生進入了想象的情境,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境界,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本文的感悟力和記憶力。又如講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先播放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學生聽后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種憂郁的傷感。這時我又播放一段班得瑞的輕快的鋼琴曲,學生描述聽完兩段后的對比感受,帶著這種心情再來學習課文,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巧用信息技術,解決重難點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具體、更直觀,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從而掌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教學《詹天佑》,火車的走法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我就用動畫把火車爬坡的過程制成課件。教學時,隨著課件中隆隆的火車聲,火車頭一推一拉,再由推轉為拉,拉轉為推,火車輕松上陡坡的過程便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又如《狼和小羊》一課中,狼說小羊弄臟它喝的水,小羊反駁時說的話是理解難點。在課堂上,我插入了動畫演示,直觀、形象地展示了小羊和狼的位置、水的流向,輕易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學生個體之間差異很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調整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如教授《敦煌莫高窟》,可以布置學生給課文編寫段落提綱。成績好的學生會馬上思考并動筆,基礎稍差一點的學生可從電腦上獲得提示:“1. 這段主要講莫高窟的哪方面?怎么樣?”如果基礎更差的學生還想不出來,再點擊鼠標,出現提示:“2. 第一段主要簡介了莫高窟在甘肅敦煌,有492個洞窟。第二段主要講了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第三段主要講了壁畫宏偉瑰麗,內容豐富,尤其是飛天引人注目。第四段主要講了藏經洞,曾藏有大量珍貴文物。第五段總寫了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瑰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思考交流后,隨機呈現答案。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了不同形式的指導,提高了教學效率。
拓展思維,啟發創新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呈現出各種生動有趣、靈活多變的畫面,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驅使他們更積極地開展創造活動。一位老師在教學《游園不值》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思維練習:詩人正站在園門前,抬頭欣賞“出墻紅杏”,卻聽“吱呀”一聲,柴扉竟開了!此時畫外音響起:“游園如愿又如何?”頓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想象的閘門打開了,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春色圖。一位學生大膽求異,說:“或許這園中除了這一枝紅杏,什么也沒有呢,詩人還能寫出像《游園不值》這樣好的詩篇嗎?”這種思維的求異、逆向,不正是創新思維擦出的火花嗎?老師趁熱打鐵,布置學生以《游園》為題寫一篇作文。
精心制作,避免濫用
信息技術可以將聲、色、圖配合起來,營造一種形象逼真的情境,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絕不能代替對文本的研讀。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錦上添花,不能喧賓奪主。只有根據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與策略,才能發揮這種教學工具的巨大作用。有時使用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反而會導致教學效果受影響。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是否有必要,時機是否準確,將會直接影響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從而影響整節語文課的教學效果。我們在使用信息技術時,一定要將課堂的教學環節、教學目的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綜合起來進行多方面的考慮。在上課時,首先要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因為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越深刻,情緒也就越高昂,這樣思維才能越活躍。在這種時機下再使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使課堂教學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