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留守兒童身上的諸多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作為老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看待他們身上的問題,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溫暖和學習的樂趣。人之初、性本善。 難道這些留守兒童,從出生下來就是問題兒童嗎? 經過校園的凈化和教師的教育給社會輸送一個正直健康、永遠進取的人才,正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給那些缺乏親情關愛的留守兒童以父母般的師愛吧。
一、用“和風細雨”式的教育走進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
作為班主任,要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千方百計從感情上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的缺失,哪怕是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孩子都會高興,會從心里覺得你是個可親的老師朋友,也會回報你優異的表現。
記得剛畢業那年,我教四年級語文。第一次走進教室,一個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臟兮兮的衣服和一副麻木的表情。她叫榮榮。幾周下來,她的作業無法按時完成,成績也一塌糊涂。有一次,我被氣昏了頭,便大聲宣布放學后要把她留下來。不料“哇”的一聲,她大哭了起來,我嚇了一跳。班上幾個淘氣的小男生告訴我:她家住在山里,挺遠的,一放學就得回家。我半信半疑,決定家訪。山路的遠及崎嶇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花了兩個多鐘頭才到達他們建在山坡上的家。她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告訴我,榮榮已經有三年沒見到父母了,家里又沒電話,孩子整天沉默寡言,根本就沒跟人交流。我的心靈受到一種極大的震撼。此后,我時常讓她陪我一起打掃辦公室,一起澆花,盡量多創造機會跟她接觸,就是不提及她的學習成績。幾個星期后,她開始在我面前絮絮叨叨:“剛開始,我很想爸爸媽媽,漸漸地就不想了,因為想了也沒有用……他們的樣子都快記不清了……”我教她梳辮子,教她踢毽子……不知從何時起,教室里多了雙撲閃撲閃的眼睛;操場上多了個活躍的身影……她的成績也不知不覺地從二十多分蹦到了七十多分。我很欣慰,榮榮終于打開了心扉,在成長的道路上成功地邁出了一小步。
二、以博大的胸懷看待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
留守兒童因與父母長期分離,內心真實的快樂、煩惱、孤獨、痛苦,無法得到及時的宣泄,有的孩子就選擇了上網作為情感的替代品。遇到這種情況,班主任要轉變觀念,用一顆寬容的心,喚回學生一個明媚的春天。
小濤是我幾年前教過的一個學生,三歲起就寄養在外婆家,屬于留守兒童并隔代撫養。他一天到晚泡在網吧,外婆還不能嘮叨,一說就逃出去,甚至幾天不回來,村里人幫忙找了好多次。久而久之,小濤就成了一個無心向學、行為放縱的學生。開學第一周,我苦口婆心的說教計劃便宣告失敗了。正在這時候,我從書上看到了“成功教育”法,決定嘗試一下。避開小濤的種種劣跡,我在提高他的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千方百計地創設機會讓他成功,細心注意他,哪怕是微小的進步,及時給予恰到好處的表揚,使他看到了自身的力量,獲得成功的喜悅與自信。哲人說:“使人前進的最大一種刺激物,是一種成功的感覺。做了一點事的人,無論事情大小,只要他嘗到了成功的快樂,便會渴望再次成功的光榮。” 這句話在小濤身上得到了印證,他上網的次數越來越少,成績一次比一次好。被表揚的次數多了,他竟愛上了寫作,有好幾次他的作文被我當作范文在班上念出來,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我堅信,小濤一定會找到屬于他自己的一片晴空!
三、用真誠的師愛守護留守兒童失落的心靈
教書育人是世間一部很大很沉的辭典,責任心和愛心是這本辭典最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我們要義不容辭地擔起教育留守兒童的重任,用愛去滋潤他們,讓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擁有陽光和雨露,擁有溫馨和快樂。
子靈在班上屬于中等生,以她的聰慧,成績應該出類拔萃。經過調查,原來她父母去香港打工了,留她一個人在家已有兩年了,她也由原來的班長降到了普通學生。原來的班主任做了她大量的思想工作,可她依然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我想:師生關系是最親密的。老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該體現對學生的信賴,只有做到態度和藹,語言親切,才能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而學其禮。我了解到她做事的責任心挺強,就讓她當圖書管理員。她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把圖書整理得井井有條,遇到有破損的圖書,她就用心修補好。課堂上,我常提問她,并給予鼓勵,讓她重拾往日的學習信心……”漸漸地子靈恢復了班上“學習驕子”的地位,且變得更活潑開朗了,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責任編輯 龍建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