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煤陳四樓煤礦堅持把“調整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提高員工整體素質”作為企業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和主攻方向,以“為企業培養卓越員工、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為己任,努力讓每個員工都迅速成長成才。投產10多年來,為集團公司輸送了大量副科級以上管理人員,培養的各類技術工人更是不計其數,化解了企業飛速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吃緊的矛盾,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關鍵詞:陳四樓煤礦;人才隊伍建設;思考;實踐
1.前言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人才工作是在黨和國家工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處于特殊生產環境下的煤炭企業,人才隊伍面臨著人才匱乏、流失嚴重的困境,煤炭企業人才建面臨著嚴峻考驗。
永煤陳四樓煤礦堅持把“調整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提高員工整體素質”作為企業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和主攻方向,以“為企業培養卓越員工、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為己任,努力讓每個員工都迅速成長成才。投產10多年來,為集團公司輸送了大量副科級以上管理人員,培養的各類技術人員更是不計其數,化解了企業飛速發展帶來的人才需求吃緊的矛盾,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2.多措并舉做好人才儲備
建立后備人才庫。按照“德才兼備、以德馭才”的原則,該礦結合礦井生產實際,建立了后備人才庫,從工程技術、經營管理、機電運輸、崗位操作等方面建立分庫,通過專業知識考核、面試答辯、組織考察等方式進行篩選,將那些品德高尚、業務精湛、勇于創新的人才納入后備人才庫。通過礦內培訓和外委拓展訓練對他們進行培養,使他們快速成長。后備人才庫實行動態管理,每年集中調整一次,平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個別調整補充,使后備人才庫的人才始終保持充足的數量、較高的素質和合理的結構。
關注大學生的成長。大學畢業生是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后備力量,該礦通過實施“大學生班組長”制度,創造各種環境促進大學生快速成長。把新入礦的大學生聘任為副班組長,安排在生產一線鍛煉,與工人同上同下同勞動,并協助班組做好安全生產技術、施工組織、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制度臺賬完善等工作。同時把班組作為大學生技術創新的試驗田,培養他們樹創新之法、取創新之經、謀創新之道,培養一批“創新型”、“專家型”班組長,讓大學生成為班組長,讓班組長成長為“大學生”。
確定職業生涯規劃。為幫助員工準確定位職業方向,突破生活格線,塑造全新自我,陳四樓煤礦根據每位員工的特點和強項,制定出職業生涯規劃,讓員工重識自身價值,揚長避短,獲得長期職業發展優勢。通過委以重任、崗位交流、改進薪酬等措施,提升員工職業生涯設計層次,打造員工實現職業生涯設計的平臺,逐步成長為優秀人才。
3.多管齊下提升人員技能
為了盡快實現新員工角色的轉變,入礦伊始,就必須接受為期兩個月的強化培訓。新員工要完成從入學典禮、準軍事化訓練、拓展培訓,到理論學習、實操培訓、閉卷考試、結業典禮七道程序。通過合理利用井上、井下培訓基地,特聘專職培訓師編制教學計劃,抽調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理論教師、區隊崗位技術能手擔任實際操作培訓教師,確保新員工上崗前做到了解3個工種的理論知識、通過2個工種理論考試、精通1個工種的理論和實操考試,真正實現“精一懂二會三”的目標。
提出了“每日一題 ,每周一課”全員安全學習教育活動,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補什么用什么”和“培訓重在實效”的原則,由本單位自行規定“每日一題,每周一課”學習內容,并根據學習內容由班組長以上的管理人員進行現場講解,使員工日積月累地加強專業技能,提升基本素質。
該礦培訓基地集理論知識學習、實操技能培訓、技能技術比武、崗位練兵于一體,可滿足30余個崗位的實操培訓需要。走進陳四樓煤礦占地約1800平方米的員工實操培訓基地,仿佛置身于井下現場。綜采工作面、軌道運輸巷、皮帶運輸巷、掘進工作面、開拓工作面、機電硐室、斜巷軌道運輸、通風設施等8個實操模擬現場逼真,基地內的巷道建設、電纜吊掛、風墻材料、風水管路等設施均嚴格按井下現場標準、要求施工,人為創設的教學環境,結合煤礦員工熟悉的設備、工具等實物進行教學,讓學員置身于該環境中,通過現場演練和操作使學員在模擬的環境中獲得真實的感受,并學到解決現實問題所需的技能。
此外,該礦的“2+5”實操培訓、“1+n”組合培訓等多種培訓模式,讓員工有了更多的選擇性,讓員工如“點菜”般自由選擇培訓,輕松提升。
4.投入巨資支持人才創新
為有效激勵礦優秀人才尤其是技術人員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積極鼓勵各類人才為礦井持續快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陳四樓礦不但對創新成果、成果推廣、發明專利、論文發表進行獎勵,還在全礦全礦范圍內開展“W”型三通道“人才成長樹”工程考核,每半年對技術人才的論文、科技創新、知識測試等工作進行一次考核和對標排序,根據半年考核成績,按照60%的比例,評比出技術協辦、技術主辦、副技術員、技能大師、能工巧匠、高級技師等,給予每月1000元-6000元的崗位津貼,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員工的職業化塑造,培養更多有精湛技術、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型人才。從評選至今,已有120余人被授于稱號,累積獎勵近百萬元,通過獎勵注重向創新人才傾斜,激發員工創新熱情。
管理人員在這里精耕思想,技術人員在這里發明創造,操作人員在這里歷練本領已經成為陳四樓煤礦的主旋律,在各種科技項目和成果中,基層一線員工專利申請比例占70%以上,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和一批又一批的科技拔尖人才不斷涌現。
作者簡介:李雯(1984—),女,山西臨汾人,政工師,2007年畢業于長春師范學院,現從事行政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