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濤 傅筱林 宋建明
摘要:闡述了當前張掖市森林資源現狀和經營現狀,并對當前森林經營中的問題進行了相關分析,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森林經營措施,旨在提高全市森林經營水平,為全市的林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森林經營 現狀 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05902
1自然概況
張掖市地處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位于東徑97°20′~102°12′,北緯37°28′~39°57′,東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關、酒泉,南與青海省接壤,北和內蒙古毗鄰。
全市土地總面積4.19萬km2,占全省總面積的9.2%,區域內綠洲、農田、牧場和沙漠、戈壁、鹽堿灘地交錯分布,有兩條大沙帶橫穿全境,風沙線長達400km,屬典型的大陸性溫帶干旱氣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風大沙多,生態環境十分脆弱,霜凍、沙塵暴、干熱風等災害性天氣對農林牧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較大。
張掖市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大體可分為以冰川、天然林和草場為主的高山區(祁連山),以裸露石質山、部分天然林為主的中低山區(大黃山、合黎山、龍首山),以人工林為主的綠洲和沙漠戈壁為主的走廊平原區(張掖盆地)三大主要地貌單元。境內有大小河流26條,年徑流量24.6億m3,均發源于祁連山系。
2經營現狀分析
2.1森林資源現狀
2.1.1公益林比重大,林地覆蓋度低
全市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林地總面積的98.75%,由于生態環境脆弱,干旱缺水,降雨稀少,林木生長不良,蓋度在30%~49%的面積占90.19%,因此,林地覆蓋度低。
2.1.2森林總量較少,資源分布不均
當前張掖市林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是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據統計,該市現在雖然人均占有有林地面積1.88畝,高于全省人均1.34畝,但低于全國人均1.92畝的水平,人均占有的蓄積量僅為14.7 m2,卻是全省人均蓄積量7.7 m2的1.91倍。所以,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是影響和制約張掖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之一。
2.1.3林地退化明顯,治理難度加大
由于受黑河調水和來水量減少及氣候干旱等影響,生態用水得不到保障,造林保存率低,林木生長不良。調查的結果表明,張掖市現有40331.6 hm2有林地死亡,退化情況比較明顯。
2.1.4林種結構不合理,齡組比例失調
全市非天保區防護林面積占林種總面積的98.6%,經濟林面積僅占林種總面積的1.4%,防護林面積和特用林面積比重太高,而經濟林面積比重太低,林種結構極不合理。
2.1.5人工純林面積大,質量有待提高
純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的98.01%,混交林面積占1.99%,由于人工純林的大面積增加,導致森林的適應能力和穩定性降低,容易誘發森林病蟲害和嚴重的地力衰退,加之區內生態用水得不到保障,病蟲害如黃斑星天牛危害的發生,常常使成片森林受損。
2.2森林經營現狀及分析
2.2.1綠化的總體水平不高,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綠化現狀與生態環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反差較大,平原綠化樹種單一,檔次較低,綠色通道建設仍很薄弱,鄉鎮村社綠化滯后,森林資源的地域分布不勻。
2.2.2產業化發展水平不高,仍處于初級階段
首先,產業建設投入不足,國家投資主要用于生態建設,產業建設幾乎沒有投資,加之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建設資金匱乏,制約了發展速度。其次,林果加工企業建設滯后,長期以來,注重造林管護,忽視了林果產品加工企業建設,大部分果品以初級產品銷售,加工增值滯后,致使果農“豐也愁、欠也愁”,影響了發展的積極性。最后,利益取向機制不完善,加工企業與果農之間的利益分配缺乏良性互動機制,聯結不緊密,資源的生產、供給尚未形成“訂單”式配置,受市場銷售等因素制約,果農獲得的利益偏低。
2.2.3林業科技貢獻率不高
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對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集成配套技術推廣應用滯后,對傳統產業改造、新型產業開發的帶動作用不強。
2.2.4森林采伐限額的編制不適應商品林市場化經營
的需要 該管的管住后,該放的難以放活,商品林業的經營與市場經濟運行難以匹配,不利于社會資本向林業進入。
2.2.5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難度加大
林木盜伐、濫伐現象時有發生,亂捕濫獵野生動物和亂批濫占林地現象仍然存在。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森林火災預測、預報和撲救手段落后,森林病蟲害特別是青楊天牛、蘋果蠹蛾、楊樹腐爛病等病蟲害威脅很大。
2014年10月綠色科技第10期
高文濤,等:張掖市森林經營現狀與發展建議資源與產業
2.2.6干旱缺水,造林難度大,造林成本高
張掖市經過多年的造林后,可造林地已不多,且立地條件差,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風,因此,造林難度大、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成為林業生態建設的瓶頸問題。
3森林經營發展建議
3.1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積極擴大森林后備資源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嚴禁毀林開荒,加大對違法征占用林地的打擊力度,嚴格執行森林限額采伐制度,加強宣傳教育,依法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犯罪行為。同時加大中幼林撫育管理措施和低產殘次林分的改造力度,穩定并提高林地生產力。
3.2提高科技含量,實施集約經營,提高林地生產力
通過林業經營體制和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鼓勵各種社會主體依法以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流轉,盤活森林資源資產。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鼓勵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和其他組織采取租賃、承包、劃撥等形式,利用國家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和荒灘開展造林綠化;鼓勵單位和個人自愿認領荒山、荒地、荒灘,義務營造生態公益林,或者無償認護樹木,培育森林。
3.3吸引社會資金,為林業長足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國家和省上資金的扶持下,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產品,擴大規模,建好特色林果基地。 積極引進技術和資金,重點對精深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扶持,創優品牌,擴大規模,提高效益,走“公司+農戶+基地”的路子,形成更大范圍的利益共同體,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科技服務體系,大力推廣名優品種和先進技術,整合資源技術優勢,提高科技成果在林業產業化建設進程中的轉化率和貢獻率。拓寬產業引資渠道,按照產業總體發展布局,采取政府投、銀行貸、企業籌、果農集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落實建設項目和優惠扶持政策,優化服務環境,簡化辦證程序,
3.4實行森林分類經營,實現森林永久利用
積極倡導并加快地方公益林和以農田防護林為主的生態體系建設,同時積極擴大特色經濟林的經營面積,加大對防風固沙林和重點公益林的管護,加強加快城鄉綠化步伐,提高園林綠化水平。
3.5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監測及檔案管理
以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為基礎,采用GIS地理信息管理軟件和森林資源管理系統及時完善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實行經營管理與檔案管理相結合、靜態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數據管理與圖形管理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市縣兩級森林資源檔案,準確掌握森林資源的動態變化和消長情況,并及時更新資源數據,為林業建設和發展,提供準確、可靠的基本依據。
參考文獻:
[1] 單明剛 ,李曉玉.吉林省森林經營現狀及發展建議[J]. 中國林副特產,2013(6):101~103.
[2] 扶杰. 我國現代森林經營現狀及可行性建議分析[J]. 現代園藝,2013(1).
[3] 李金良, 鄭小賢, 池建,等. 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經營現狀分析與經營對策 [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26(5):89~92.
[4] 楊成生,趙瑞華,蔡國軍,等. 甘肅省公益林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J]. 甘肅林業科技,2012,37(4):42~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