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王宇+王文奎
摘 要: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任。在當前研究生不斷擴招和研究生創新性教育不斷下降的背景下,探索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重構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當前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責任和使命。
關鍵詞:研究生;創新能力;人才培養
一、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研究生人數不斷增加,教育模式向大眾化轉變
從1999年開始,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加,導致實驗室、實驗儀器甚至師資力量短缺,學生缺少科研創新的基本條件,硬件條件的下降也導致了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下降。
2.研究生創新培養模式陳舊
(1)招考環節依然采取應試教育的模式。雖然研究生考試中復試環節比重不斷增加,但是許多學校的復試依然流于形式,初試成績基本上決定了最后的錄取情況。這種招考模式限制了學校招生的自主性,導致一部分“偏才、怪才”對于科研有獨到見解的學生不能繼續深造。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學生,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導致學生忽視了自己創新能力的提升。
(2)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多數情況下出現,學科之間交叉較少,缺乏滲透和交流。當前學生相同專業下不同方向的交流較少,甚至有的學生聽不懂相鄰方向的學術報告,也不愿意去聽取相關報告,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不能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更不用提創新性培養了。部分課程設置老化、重復,不能較好地反應最新成果和研究進展。教學模式依然采取簡單的灌輸模式,學生自由討論的時間較少。
(3)研究生培養環節中存在的問題。當前絕大部分的導師課題一般為基礎性的研究,研究生只是在重復和程序化的完成導師交給的任務,對導師的依賴性較高,甚至部分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創新,認為自己僅僅是代替導師做實驗的雙手。
3.導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導師隊伍平均素質的下降。各學校為了滿足擴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降低了碩士生導師的遴選標準。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無法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同時導師課題經費的短缺問題,無法為學生提供必備的研究條件。
(2)現行制度下,導師缺乏提高培養質量的動力。一方面,絕大部分高校實行研究生導師負責制,給予導師充分的自主權;另一方面,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經費分配等方面,主要以科研成果為主,很少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進行考核,從而導師將較多的精力花費在項目申請和論文發表上,花費在指導學生的時間很少。
二、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的改進措施
1.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石油化工學院嚴把復試關,復試中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潛質的考查。
2.改進課程設置
石油化工學院對2012級的研究生教學方案進行大膽改革,增添了16門新課程,并且要求化工、化學專業學生必須跨專業選修課程,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在開展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積極引入討論式、案例式、開放式等教學方法,實行講授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散思維。
3.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
(1)石油化工學院自2009年來不斷在校外、國外引進高水平的師資力量,其中不乏教育部引進的人才、江蘇省特聘教授等。同時,我院還與外校、科研機構、有創新研究的企業開展合作,這樣既保證了學生實驗的基本條件,又促進了產學研結合,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促進作用。
(2)學院積極組建科研團隊,不斷吸收不同學科的人才共同指導研究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學術視野。
(3)學院建立了有效的導師激勵考核機制,將對導師的考核放在所帶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包括研究生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學位論文、答辯等各個環節,對考核不合格的導師停招或緩招研究生,直至取消其導師資格。
4.學院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為了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促進研究生自身創新潛能的釋放,石油化工學院為研究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我院每年邀請海內外教授為學生開展各類學術報告達10次以上,頻繁、活躍的學術交流活動為研究生帶來最前沿的學術思維,學科上的交叉和溝通帶來了思維上的碰撞。
總之,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大學的根本任務之一,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只有對當前教育模式不斷進行思考和改革,才能培育出合乎世界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艷,劉澤軍.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2(26):2-3.
[2]朱崇實.研究型大學的責任:培養創新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