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峰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了傳統語文教育的劣勢,然后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從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培養學生興趣、傳授學習方法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改進語文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興趣;想象力;教學實踐
傳統語文教學中,學生只被動地接受語文知識,不利于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未來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自學自勵。”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具有“點石成金”的指頭,能夠自己獲取知識,成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那么,應該如何改變傳統語文教育的劣勢呢?
一、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轉換教師角色
初中生剛剛從小學畢業,只是掌握了讀寫的基礎知識,好奇心強,可塑性強。他們既需要學習大量的語文知識,也需要研究性學習,訓練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從學生知識的傳授者轉換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與組織者,從知識的權威者轉換為學生研究的指導者。要把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當作教學的一個專門、獨立的任務完成,當作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對待。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變“教學”為“導學”,突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確定“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
“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生于疑,大膽質疑,勇于探究,是培養學生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的基礎。用提問來激活課堂,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最佳學習狀態,使語文課堂真正讓學生喜歡。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對一篇文章,就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有屬于自己的思維空間,從而使學生在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中增強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培養學生興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鐵匠在打鐵以前便先去把鐵打熱……一個做教師的人在傳授學生知識之前,必須同樣先使他的學生渴求知識。”這句話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教學中要著力激勵學生進行討論研究,激發學生的發現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學習有了積極性,才能事半功倍。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一個積極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采用語言激趣、設置懸念、創設情境、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發揮好導向作用,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
三、傳授學習方法,加強指導
傳授知識固然重要,而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才是立身之本,能使其終身受益。大多數學生慣于不動腦筋,只是被動地接受,一旦獨自面對一篇課文時便束手無策,不知如何解析。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探索、研究的問題各不相同,教師不可能統一講解。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學法引導,著重指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學生學會學習,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學,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單位時間里學到更多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生學習的被動狀態,有意識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四、培養學生想象力,放飛思緒
“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想象是創新思維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國的學者S·阿瑞提在《創造的秘密》一書中說,“想象力是心靈的一種能力”。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是一家之言。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妙詞”。所以,教學過程中,要解放學生的雙眼,讓他們不只盯住課本;要解放學生的大腦,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參與實踐活動;要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談天、談地、談真理。總之,要盡可能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五、加強語文教學實踐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心理、生理和學習發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動權。教師要解放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把他們從以課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中解放出來。除了根據明確的目標導向創設條件,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中自主探索,獲得知識。
教學中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如讀書評書、詩文吟誦等。加強課外閱讀,使學生不再只停留在從書本或教師處獲得知識這一途徑,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還能使他們從課外掌握新知識,進而加深對對課內知識的理解,或提出質疑,從而更自主而有選擇地加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