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
摘 要:3~6歲是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幼兒教師應抓住這個時期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勞動,培養其生活的自理能力。
關鍵詞:幼兒園;中班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就是幼兒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內照顧、管理自己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們一般注重對幼兒的知識傳授和生活上的照顧,很少觀察幼兒會做些什么。幼兒園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等對于幼兒在園的安全等問題比較重視,為避免幼兒出事故,或怕幼兒做事做不好反而增添麻煩,教師越發不敢讓幼兒動手,使得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非常差,這也給教師的工作帶來相當大的困難。
陶行知先生強調6歲前教育的重要性:“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6歲以前培養成功。”因此,我們在班級中對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進行了培養。中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目標有:學習穿脫衣服、整理衣服;學習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清潔;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我們把穿脫衣服、使用筷子、自己收拾整理玩具、清潔物品等作為自我服務的基本內容,對幼兒加以培養。那么,如何在幼兒園中對幼兒進行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呢?
一、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根據培養內容,我們設計實施了教學活動“我會穿外套”,通過具體形象的兒歌,幫助幼兒學習穿外套的方法,讓幼兒邊念兒歌邊練習,這樣幼兒就學會了正確的穿外套的方法。教學活動“我來洗洗”中,設計了洗手帕、洗碗兩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幼兒在家中常常有洗碗、洗手帕的積極性,但是家長往往處于怕洗不干凈或者會把衣服弄濕等種種原因,使得幼兒缺乏練習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教給幼兒正確的清洗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項,使得幼兒能夠達到活動目標的要求,學會了洗碗和洗手帕。在教學活動“我會刷牙”“我能收拾整理玩具”等活動中,幼兒學習了正確的自我服務的方法,服務技能得到了提高。
二、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自我服務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就是幼兒園的課程。因此我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對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加以培養。例如:我們在幼兒的午睡前,讓全班幼兒練習自己脫衣服,并且教幼兒學習自己疊衣服,每天都對幼兒加以提醒。對于一些能力弱、不會疊衣服的幼兒給予個別輔導,幫助幼兒鞏固穿脫衣服、疊衣服的技能,并能真正地學以致用。另外,我們還通過中午的進餐,幫助幼兒練習使用筷子吃飯,讓幼兒學習正確地使用筷子夾菜,發展幼兒的手部細微動作。與此同時,在幼兒起床的環節,請幼兒學習自己整理床鋪,并且學習用對折的方法折疊自己的被子,讓幼兒在生活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而發展自我服務的能力。
三、通過各類區角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游戲是幼兒每天都要開展的活動,對幼兒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中能夠更快更好地鞏固自我服務的技能。如在“娃娃家”游戲中給娃娃扣扣子、梳頭、穿衣,在美工區中玩折紙的游戲,如供練習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樹與果子扣等,給妹妹系蝴蝶結(練習系鞋帶),給開口娃娃喂飯(學習使用勺,拿筷)等,使幼兒平時所掌握的自我服務的技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四、注意因材施教、分層培養,使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幼兒雖然同處一個班級,但由于遺傳因素、成長環境等的不同,差異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教師切不可要求幼兒同時達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兒由于父母過分寵愛,自我服務意識不強,表現出來的能力較差,往往別人輕而易舉做完的事,他卻感到很吃力。對于這樣的幼兒,教師要分析出原因“對癥下藥”,促其進步。同時,教師還應利用分組活動、活動區活動等進行個別指導。如:請手的機能發育不太好的幼兒幫小娃娃穿衣服,系扣子,請大肌肉發育不理想的幼兒整理玩具,擺放大積木。對那些動作快,接受能力強的幼兒,要鼓勵他們關心別人,或請他們做些有一定難度的事情,使幼兒知道自己經過努力會做得更好,避免驕傲情緒的出現。只要教師能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注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就一定能提高每個幼兒自我服務的能力。
五、教師的表揚是增加幼兒做事的信心和勇氣的動力
在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時,教師應經常運用有效表揚的方式來強化他們的行為。對他們做出的努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勵和要求他們克服困難,堅持自己獨立做事,為幼兒的自主、獨立發展創造民主、寬松、愉快的氣氛,尊重幼兒自主成長的要求,讓幼兒有較多的機會自我表現,獨立完成任務,自由玩耍,從而在其中學會協調自己的感知,發展自己的思維,組織自己的語言,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形成自己對事物的判斷,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行為的方式,成為獨立自主、具有健康人格特征的現代兒童。
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鞏固的復雜過程,它需要家庭和幼兒園共同配合,讓幼兒在長期的訓練和培養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服務技能,為未來的勞動奠定心理基礎和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