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昊 胡吳進
(東華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13)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問題探討①
——以江西省為例
蔣昊 胡吳進
(東華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現狀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體育課程評價標準的唯一性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體育課程評價內容片面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體育課程評價方法單一性影響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據此提出改進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建議。
普通高校 體育課程 評價 探討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是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體育成績則反應出體育課程實施的效果。實時地對大學生體育學習活動及其效果進行價值判定,從整體上控制、調節體育教學活動的進行,有效促使教學活動向預定的目標發展,是我國普通高校開展體育課程評價的有效途徑??v觀國內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們發現,一方面是對體育學習評價的現狀進行的調查研究,如余萬斌的《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研究》等文章。另一方面是對高校體育學習評價體系的研究,如于春艷的《普通高校體育學習評價體系研究綜述》。眾多學者的研究都是從現有的學習評價體系出發,結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規定的評價內容標準,針對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論述和對策建議。筆者認為,對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的研究不能忽視當前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逐年下滑的客觀事實。對于體育學習評價,不論是以運動技能獲得為傾向,還是以體質達標為傾向,亦或是評價內容的綜合化傾向,都必須反映學校體育最本質功能——強身健體。由此,我們針對現有學習評價的問題,以江西地區為實證調查區域,力求以體質健康為導向,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1.1 研究對象
以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為研究對象。選取江西省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作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以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咨詢法和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2.1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評價的現狀分析
高校體育教育理念已經轉變,由過去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轉為向專業技能為為目標的素質教育理念。但是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卻落后于教學實踐改革,同時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在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的制定和執行上不夠科學合理,對教學質量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有礙于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
2.1.1 體育課程評價標準的唯一性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體育課程評價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不僅用來檢查教師的教學情況,幫助教師發現教學問題,改進教學手段。同時,還用來反饋學生學習的情況,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進度,提高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課程評價中,大多數高校沒有考慮到學生身體素質和技能水平的差異,執行的是唯一的評價標準。換句話說,就是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比較,欠缺學生個體就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縱向的自我提高的評價。這樣就導致身體素質差、技能水平低的同學對于較難的學習內容缺乏學習興趣,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導致教學質量下降,教學評價的功能也因此被弱化。
2.1.2 體育課程評價內容片面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目前大多數高校執行的體育課程評價注重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考核,對學生在運動參與、體育健康意識、團隊協助精神等社會性發展類的目標涉及很少。但實際上,這些內容與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一樣是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著體育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的重要方面。同時健康意識和團隊協助這些內容也是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觀測指標。只有這些指標有效地融入評價內容,形成可行性評價,才能使體育課程評價更加全面,并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1.3 體育課程評價方法單一性影響評價結果的真實性
眾所周知,體育課程評價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但目前我國高校的體育課程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結果,忽視了其他評價對課程教學效果的積極作用。總結性評價是為了判定最終的學習成果,在體育教學活動結束時進行的一次性評價,是學生最終成績評定的主要部分。實際上,這種方法大多是在課程學習結束時進行,失去了體育課程評價的反饋功能,難以達到激勵學生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和改進教學方法的作用。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強調可操作性、可比性,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它能及時對學生的體能和運動技能做出評價,并及時反饋學習質量,糾正學習錯誤,提高學習效果。
3.1 重視評價的功能,保證評價水平與教學質量的協調統一
體育課程評價的功能主要有導向教學進度,改進教學方法、鑒定教學效果和激勵學習動機的作用。體育課程評價要將“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出來,以學生當下的身心健康和遠期的終身體育養成為目標,使評價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真正起到導向作用,提高教學質量。以提高課程學習效果為目的,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避免分數高、能力低,成績好、體質差的現象。切實圍繞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努力改進體育課程評價。一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3.2 提高學生自我評價,協調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
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評價過程中應該起到主導性作用,不僅要將體育技能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還應該教會學生如何運用自我評價方法提高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程,在運動技能的講述中將動作標準和要求講到位,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練習去嘗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達到組織規范、管而不僵的效果。在學生自主練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及時進行自我評價,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讓學生主體地位得到提高,讓學生主動性、挑剔性和創造性地參與體育課程學習。
3.3 拓展評價內容,協調好學習效果和運動興趣的關系
大學生對體育課程學習的認知程度較低,缺乏趣味性的體育課程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此就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進而影響學生體質健康。我們應該充分將體育課程評價作為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抓手。首先就要以興趣分班,讓大學生積極加入其喜愛的運動項目的學習。然后,在以興趣分班學習的基礎上豐富學習內容,引入競賽、游戲、互動等課堂教學形式,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體育課程評價要建立在學習內容的基礎上,不再以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區評定學生成績,而是以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和各項內容的完成情況去綜合評定成績。
3.4 落實評價的可操作性,協調評價內容多樣化和可操作性之間的關系
在體育課程評價過程中,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盡量避免評價內容多樣化,而可操作性低的情況。在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評價的可操作性。首先按照學習內容的重要程度,將評價內容進行比例化劃分。對身體形態、體質狀況、身體素質、體能技能、學習態度等多樣化的內容進行定性,在此基礎上做出切實可行的定量設計,將每一項內容量化、可記錄化、可操作化。
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評價可以調節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評價的最初意義是學習診斷、查漏補缺,從而調節學習體育行為。以體質健康為導向的學習評價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體育課程學習的意義,提高體育鍛煉興趣,加強體育運動意識,增進體質健康。體育課程評價可以改進教師的教學工作。課程評價體系能幫助體育教師更方便地檢驗教學效果,更直觀地診斷教學問題,更有效地調控教學進程。同時,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延展,體育課程學習評價可以促進課外活動開展。在以體質健康為導向的體育課程學習評價過程中,及時發現課程學習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1]鄧永明,陳露.論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體育考評多維評價模式的取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5):87-89.
[2]高斌.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改革[J].體育學刊,2003(6): 77-80.
[3]高雪梅,郝小剛.新課程教學理念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0,24(1):39-41.
[4]黃健武.體育課程改革理念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發展的影響[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0,28(1):68-69.
[5]張繼生,楊麟.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現狀及改進方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5):106-108.
[6]徐焰,余錦.關于學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與頻度的構建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0,44(6):53-54.
G807
A
2095-2813(2014)12(a)-0074-02
東華理工大學校級教改課題。
蔣昊(1987—),男,湖南安化人,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經濟管理理論與方法、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