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醫學院體育部 海南海口 571711)
對23所中醫藥大學健身氣功課開展的調查研究
袁麗
(海南醫學院體育部 海南海口 571711)
文章通過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分析等方法對23所中醫藥大學開展健身氣功課的情況進行調查,得知:有26.1%的中醫藥大學沒有開展健身氣功相關課程,已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的學校,也只有13%把健身氣功作為學校普修課程。同時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及領導重視程度等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中醫藥大學 健身氣功 調查研究
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發展規劃(2013-2018年)》中“四、對策措施”的“(八)加強科學研究,增強科技支撐”。對高等院校在健身氣功發展中的作用寄予厚望。中華傳統健身氣功與中醫學、傳統中醫理論淵藪極深,是在傳統中醫理論、中醫學、儒、道、易等的指導下,對身體、生命的深刻理解和了解的基礎上,法天象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觀鳥獸之文……而創建和發展起來的。中國的醫學早已吸收了廣泛流行的陰陽、五行等觀念,并結合行醫治病的實踐,探討了人體結構和機能,在此基礎上也確立了以醫養生、養生為醫的觀點。據文獻記載,健身氣功“五禽戲”創始人就是人稱神醫的華佗。華佗主張通過鍛煉身體來增強體質,祛病延年。華佗“五禽戲”的出現,在推動我國體育養生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健身氣功“六字訣”也是南朝齊梁間有名的道教徒、醫藥學家陶弘景所創始的。同樣從研究中也得知中醫的藥圣孫思邈也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之一。由此許多研究者提出健身氣功與醫家的關系是密切的。因此,對我國中醫藥大學開展健身氣功課程的現狀調查、研究和分析也就尤為重要。
1.1研究對象
以23所中醫藥大學健身氣功課程的開展情況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
使用電話訪談對23所高校進行基礎調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選擇8所中醫藥高校體育專業的教師及湖南中醫藥大學的部分學生進行健身氣功課程開展情況的問卷調查。問卷主要使用郵寄、現場發放的方式發放及回收,向教師發放問卷40份,回收3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與有效率為87.5%;向學生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0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與有效率為90%。
1.2.2文獻資料法及數理統計分析
利用文獻資料對本研究相關內容進行查閱,運用SPSS 14.0軟件進行數理統計,進行邏輯分析。
2.1健身氣功課的開設情況
對23所中醫藥大學進行調查發現,有17所學校開設了以健身氣功為內容的教學課程,占調查對象的73.9%,沒有開設與健身氣功內容有關課程的有6所,占26.1%。在開設的17所學校當中,有3所學校是以健身氣功為課程名及內容來開設課程的,為23所學校的13%;有6所學校是則是以健身氣功中如“易筋經”“八段錦”等單個子內容為教學內容來開展的課程,達到23所學校的26%;其余8所學校則是在健身氣功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太極拳、太極劍等傳統體育內容,占23所學校的34.8%。據此可以看出,健身氣功在中醫藥大學的開設情況還是較為樂觀的,但其中仍有26.1%比例的6所中醫藥院校沒有開設與健身氣功相關內容的課程。
2.2健身氣功課的開展形式
在17所開設健身氣功課的中醫藥大學中,健身氣功課的開展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前面提到3所學校,分別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以及江西中醫藥大學,都是將健身氣功課程作為學校特色教學內容,積極推廣,重點發展的課程,以公共基礎課形式進行,時間周期都為1學年。而其他14所院校中,有8所院校是以選項課的形式進行的,主要為了充實體育課程內容多元化,發展學生興趣及愛好,時間周期為一學期。其余6所院校則是以全校選修課的形式進行,目的主要是為了照顧一些特殊群體及傳統體育運動愛好者,時間周期一般為一學期。
2.3制約中醫藥院校開設健身氣功課的原因
國家體育總局從2001年6月成立健身氣功管理中心,2003年2月將健身氣功確立為第97個體育運動項目,積極推廣健身氣功項目10多年了。但從眾多研究中得知,我國普通高校開展健身氣功教學的情況不容樂觀,僅僅只占百分之十幾的比例,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起步階段,不少高校老師不知道健身氣功可以作為一門課程來教授。通過對中醫藥大學體育教師及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制約中醫藥大學發展健身氣功的問題,主要為幾個方面:首先政策力度不夠,領導層面不重視。從23所中醫藥大學中有6所學校沒有開設任何與健身氣功相關的課程就能充分看出,學校領導對課程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其發展。調查發現原因,一是國家政策的頒布沒有得到重視。二是學校領導不知道什么是健身氣功,不知道有《健身氣功發展規劃(2013-2018年)》,甚至認為健身氣功是迷信而采取了抵制的態度,使健身氣功課程不能很好的開展。其次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式不科學。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學校都把健身氣功課程當作可學可不學的科目,沒有重視健身氣功課在中醫藥院校的重要意義。中醫學與傳統養生學都是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專業設置的角度來說,中醫藥大學有著不同于普通大學的專業優勢,應該是幫助發展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堅實基地。再次師資力量不夠,資訊信息不足。在調查中得知,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教師在23所中醫藥大學教師隊伍中只占12.1%,與其他如籃球專業教師在23所中醫藥大學占了28.9%相比就較薄弱了。同時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老師也很難有機會去學習有關健身氣功的課程,不能及時得到資訊,跟進傳統體育養生學的發展。最后學生對項目不了解,項目教材不完善等。通過調查得知,許多學生對健身氣功并不十分了解,被調查的學生當中有78.9%的同學并不知道健身氣功是我國大力推廣的運動項目;只有18.6%的同學知道健身氣功是養生運動,不僅對老年人有益處對自身也有較強的鍛煉意義。還得知,其中80.4%的學生是通過教師教授來得知健身氣功的知識,沒有統一的教材及書籍來幫助他們了解更多的健身氣功知識。這對健身氣功在中醫藥大學的開展及發展都帶來了一定的問題。
中醫學與傳統養生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體育養生學也是體育學與中醫學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而健身氣功則是傳統體育養生學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作為中醫藥大學,本身就具備了比一般普通高校更為優越的專業資源。在此基礎上作為中醫藥大學如何更好利用專業優勢及文化背景來幫助傳統體育養生學更好更快的發展,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加強宣傳力度,提高領導和教學部門重視程度。國家體育總局應該重視中醫藥大學與傳統養生學的關系,幫助建立良好的上層溝通,加大宣傳力度,使每所中醫藥大學的領導充分認識到健身氣功的價值與意義,化被動為主動,推動健身氣功課程在各校的建設及發展,引導學校積極開展健身氣功的教學、普及、推廣及科研。二是完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健身氣功課程業務培訓。應該從現有的學校教師團隊中發展新的師資力量,不局限于體育教師,可以從相關專業的其他教師中著手,多開展自主學習,參加國家培訓考取相關資格,開通中醫藥大學之間交流,通過合作交流來解決制約健身氣功發展的一系列問題。三是加強學生自主意識培養,大力開展課外協會活動。應加強健身氣功在學生群里中的宣傳力度,鼓勵學生開展校內外的交流活動,增加對健身氣功多方位、多途徑的知識了解,更快地將健身氣功推向科學有效的發展道路。四是加強健身氣功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利用高校各類優勢,積極開展健身氣功管理模式、文化內涵、健身機理、功理功效、學科建設等重點領域的研究,推動健身氣功科學健康持續的發展。
中醫與傳統體育養生息息相關。利用中醫藥大學的先天優勢,在中醫藥大學廣泛、良好、持續、高效、科學的開展健身氣功課程,加強健身氣功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不斷地探索、創新、發展養生理論,推廣健身氣功實踐,為健身氣功提供強大的科學的醫學理論支撐,為中國社會群體科學地開展養生健身活動提供幫助與依據,為健身氣功在我國乃至世界的發展與推廣帶來堅實的實踐與理論基礎。
[1]徐輝.醫學院校開設傳統體育養生課的價值和意義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6-97.
[2]曲黎敏.養生十二說[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3]張繼華.制約河南省高校開展健身氣功教學的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3(3).
[4]項漢平,丁麗玲,劉治國,等.健身氣功在普通高校的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5).
G8
A
2095-2813(2014)10(a)-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