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陳芳
摘 要:“2+2”中外國際生的課程教學要求高,壓力大。本文從任務、動機、文化等角度探討了其英語聽力的教學模式,希望對類似的英語教學有所補充。
關鍵詞:中外國際生;英語聽力;任務;動機;文化
一、中外國際生簡介
作為筆者研究對象的中外國際生,是筆者所在大學近兩年來與美國知名大學聯合培養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在國內期間,核心課程采用雙語或全英語教學,培養方案與美方大學全面接軌。完成兩年學業后,將參加托福考試,通過后赴美國繼續學業。
學生通過前兩年的學習,應具備較強的國際交流能力,能嫻熟地使用英語進行學習,托福考試的分數不低于90。
二、中外國際生英語聽力教學概述
1. 聽力教學的必要性
對于兩年后將要在美國學習生活的同學而言,英語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否則就會變成“聾子”和“啞巴”,生活和學習舉步維艱。不僅如此,即使是在國內的兩年學習中,課程設置中也有部分雙語課,這也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英語聽力能力。
2. 聽力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國內的中學英語教學多年來重語言知識傳授,輕語言能力培養。這使得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幾乎沒有英語交流的能力。進入大學以后,學生面臨著中學基礎薄弱、教學課時少、學習任務重等多方面的壓力,部分選擇自暴自棄,部分疲于奔命,只有少數人能做到游刃有余。學生面對著老也聽不懂的英語課,老師面對著永遠沒有反應的學生,彼此都覺得苦不堪言。
三、如何提高中外國際生英語聽力教學的質量
鑒于以上提到的問題,找到一條適合中外國際生英語聽力教學的有效方法就勢在必行。筆者將在本文初步探討提高英語聽力教學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希望能幫到正在煎熬中的師生。
1. 情感因素的利用
美國語言教育學家Krashen (I985)認為情感因素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習得。在聽力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動機、自信心、焦慮感等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1)動機的激發。注意間接的遠景性學習動機的激發和直接的近景性學習動機的激發。間接的遠景性學習動機是與學習活動本身沒有直接聯系而與較長遠的活動結果相聯系的動機。比如,選擇美國學習生活的視頻場景讓學生觀看,讓學生切實感受未來的生活,讓其對未來的憧憬激發現階段的學習。直接的近景性學習動機是與學習活動直接聯系的動機,比如,對教學內容感興趣,被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所吸引,感受到教師和家長帶來的壓力,為同學間的競爭所推動。
(2)信心的激發。剛剛接觸英語聽力的同學發現英語聽不懂,于是對自己的評價相對負面。老師應該幫助學生將大任務分解成小任務,每一次完成任務,都應該給學生適當的鼓勵和肯定,樹立他們的自信。
(3)緩解焦慮。害怕有時是因為無知。老師要讓學生了解真實的考試和真實的生活并沒有想象的困難,并教給同學具體的應對辦法,焦慮感自然可以得到緩解。
2. 任務型教學的引入
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用語言做事”的教學方法。該方法將任務置于教學的焦點,以任務為中心安排語言教學,讓學生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和使用語言。
對于英語聽力教學而言,我們將任務變成一個一個的聽力場景,這些場景都和學生將要適應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我們按照學生今后將要適應的生活采用了40個不同的生活場景作為聽力材料,包括交通、餐飲、住宿、娛樂、校園生活等多個方面,并要求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完成各個場景應該完成的實際任務。另外,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選取了一些較為基礎的專業課授課內容,要求學生聽懂,做好筆記并完成相應的專業類課后作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老師幫助學生解決語言上的問題。比如,擴大相關閱讀量以增加單詞的積累、復雜句式的學習、背景知識的豐富、聽力技巧的練習。
3. 必要的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使用反映的是一個群體的文化。正如胡文仲所言,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傳播的媒介,所以語言教學必然包含文化教學。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某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才能正確地使用其語言。那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文化教學的任務是教給學生擬用于不同國家或民族進行交際的相關知識,使學生對之有較高的敏感度從而促進將來的國際交往,并培養學生的外語人文素養。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將會大大降低聽力理解的難度,學生聽到幾個關鍵詞就能根據自己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識大致了解該聽力材料的內容。這些文化背景知識涵蓋面較廣,比如歷史、文學、法律、建筑、生物、天文、地理等,這就要求學生多聽多讀,只有做到博聞強記,英語的聽力能力才能迅速提高。
四、總結
從以上討論不難看出,英語聽力教學是多角度全方位的,需要不同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融會貫通。老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讓我們的英語聽力教學適時有效,清除造成中國大學生“啞巴”英語的一個主要障礙。
參考文獻:
[1] 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2] 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