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菊榮
摘 要:初中是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轉折的關鍵時刻,而隨著近年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國家對學生的實踐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初中化學就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而初中化學課堂設計也是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水平和動手能力為基準,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化學理論和知識。而初中化學課堂的培養思路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原則,將對我國教育提供參考,具有特殊意義。
關鍵詞:學習能力培養;初中化學課堂;設計思路
初中化學是化學學科的入門,包含的內容雖然只是為學生今后高等化學學習奠定的基礎,但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對今后高等教育人才能力的提高有推動作用。傳統教學已經通過“以教為主,以學為輔”的錯誤觀念,導致教學成為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教師迫于壓力不得不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從而將學生學習轉化為一種被動的表現形式,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筆者將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在下文分析討論基于學習能力培養的初中化學課堂的設計思路。
一、培養學習能力的課堂設計思路
1. 引導學生“以問代學”,自主動手實踐
疑問是探索活動開始的源頭,而“以問代學”并不單單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向老師提出疑問,并且老師通過自己對知識的分析掌握做出解答,同時還包含老師向學生提出反問,對于一些錯誤的化學操作提出問題,并教會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對自身提出設問,假如這樣操作或者使用這樣的化學方案,會出現什么效果。例如:針對“去除氯化鈉和氯化鎂混合物中的氯化鎂,提取純凈的氯化鈉”的教學實驗中,針對這個問題,有些學生會通過蒸餾結晶的物理方法進行操作,此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并提示可以采用轉化的辦法生成氯化鈉又能去除純凈物中的鎂離子,這時學生可能會想到鎂的沉淀物,比如氫氧化鎂,這時教師不公布結果,而是反問學生,這樣是否可行,并鼓勵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動手實驗操作,自主探尋結果。而實驗教學不是“放羊式”教學,教師在實驗過程中要和學生進行實驗交流,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提供及時的引導和幫助,比如:一些學生無法在實驗中掌握加入物質和提取物量的比例,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列出化學方程式,根據提取物的量計算出加入純凈物的量,以保證實驗的準確和有效。教師要針對可以對學生自己解決遇到的一些常見實驗問題提供改進意見,即倒吸和試管破裂等實驗現象。這樣讓學生在“問中探尋學習的方法,學中體驗疑問的樂趣”,將會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的質量。
2.提供學生創新性設計演示,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實驗改進
創新是學生今后發展的基礎,現在“應試教育”造成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消除了學生的棱角,試題答案只有一個,學生的思維也趨于統一,沒有個性和特殊,扼殺了學生的思考空間。發展就等于創新,千篇一律的思想將不利于優秀人才的成長和培養。教師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中要多向學生進行創新性演示,例如“如何通過實驗制備氧氣”的實驗中,教師先演示氯酸鉀加入二氧化錳催化劑加熱制備氧氣的方案,告訴學生實驗中的問題,比如實驗實現的條件較多,比如加熱條件以及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的條件;同時又向學生演示了雙氧水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氣,告訴學生,這種方案不需要加熱操作簡單,最后再演示采用高錳酸鉀加熱制備氧氣的實驗過程,告訴學生制備氧氣的速度較快,學生也通過思考對比發現其中的優點,而教師則根據各自方案的弊端,讓學生思考改進方案;比如:收集氧氣時為了防止氧氣中混入空氣,收集手段應該采用裝滿水的收集瓶倒置水槽收集。化學是一個靈活多變的學科,因為元素的組合可以千變萬化,導致化學的思維定勢也是開放性的,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案設定要鼓勵學生實驗創新和實驗改進,讓學生習慣性思維定格在“答案不止一個”的觀念中,這樣才能讓學生掌握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3.設計層次教學和階段教學,增加教師和學生的交流
我國未來人才的需求不再滿足于單一化、片面化,而是要求全面化、綜合化,傳統教育采用學生“一鍋煮”的方式教學,由于學生個體學習能力和適應性的差異,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掌握的知識有限,而適應性較差的學生又不能跟上學習進度,教學效果差,學生學不會或者不到知識,導致教學“兩頭丟”的現狀。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把握教學的層次性,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差異和分組培養教學,將能力和適應性相同或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統一教學管理,同時針對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提供課余輔導等方法;教學過程要有階段性,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局部到整體。化學教學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理論知識是死的,但是化學方案是靈活的,教師不但要在課堂與學生交互交流,提供學生交流和討論的時間空間,同時要對學生實驗操作提供意見和參考,保證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不斷的自我反思,達到培養學生總結反思能力的效果。
二、結語
初中化學教學是初等化學教學的核心,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學會一些簡單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更好學習,如何學習更多東西以及如何解決學習的困難。化學元素組合的多樣性決定了它不是一個理論性學科,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不斷的探索實踐,提高改進,也將是培養他們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 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7-79,95-101,136-137.
[2] 鐘紹春,李吉楠,張琢,鐘永江.“整合點”診斷方法研究[J].信息技術教育,2008(2):13-16.
[3] 史密斯,雷根.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54-259,28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