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信息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由于多種原因,我國農民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從農村基礎信息設施建設、教育、社會信息服務以及人才儲備等方面來提升農民的信息素質。
[關鍵詞]農民;信息素質;現狀;提升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要內容之一,而農業的信息化則是農業現代的基礎。當前,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傳感網、云計算等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信息技術革命,大數據革命也正悄然地展開。信息技術在智慧農業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信息是市場的血液,缺少了信息市場就無法引導資源的最優配置。信息又是市場活動的紐帶,信息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競爭的核心因素之一。然而農民的信息素質直接關系到農業信息技術作用的發揮,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關系到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
一、農民信息素質的內涵
信息素質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信息素質的概念也得到了不斷地發展。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提出信息素質是“個體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而我國學者王吉慶在《信息素養論》中提出信息素質是“一種可以通過教育所培養的,在信息社會中獲得信息、利用信息、開發信息方面的修養與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識與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信息常識和信息能力多個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社會共同的評價。”[1]
當前,我國加入WTO,農產品市場也納入世界農產品市場體系,從而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最根本就是農民人才的競爭,是農民信息素質的競爭。科學技術的運用提高了農產品的生產力,也提高了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農民的信息素質高低,如何利用當前的信息技術,需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利用信息和開發信息,這對于農業實現現代化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農民的信息素質就是農民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幾個方面內容,是農民獲取信息、利用信息和開發信息的修養和能力。在現代信息社會,農民如何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和檢索信息,對信息做出準確地判斷,并能夠篩選出滿足自己需求的信息,運用到農業生產和生活中去,這是農民信息素質關注的重點問題。
二、農民信息素質的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28.6%,規模達1.77億,比2012年增加2101萬人,農村地區成為中國網民規模增長的重要動力[2]。隨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互聯網在農村得到廣泛地普及和運用。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強對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電信設施建設、家電下鄉以及政策優惠等,使得農村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然而農民的信息素質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并不相匹配,還存在著各種問題。
1.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簡言之就是對于信息的敏感程度。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絕大多數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思想意識傳統保守,導致農村信息意識不夠強烈。農民一直保守著傳統的生產發展思想,憑借經驗進行農業生產,重視農作物存貯而輕視農產品交易。近年來,隨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與外界交流日益增多,這就對農村傳統思想造成巨大沖擊。并且隨著農村教育水平提高,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農民的信息意識逐漸覺醒。許多農民能夠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但是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比較單一,電視以及與人溝通為主要方式。當前,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還存在這大批文盲,農民對于需要獲取什么樣的信息,哪些信息有用以及怎么獲取信息的意識還不夠強。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就是人們在獲取、評價、處理信息活動中所遵循的道德準則,它是保證農民信息行為健康發展的風向標[3]。目前,農民一方面能夠認識到文明上網的重要性,不能夠觸犯法律法規,但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必要的信息法律知識,可能會在不經意間觸犯某些法律道德規范。并且許多家庭不接入互聯網,主要原因就是對互聯網不信任,但是其會對孩子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雖然農民主觀上能夠認識到遵守信息道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知識,影響了其對信息道德的遵守。
3.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就是了解和掌握各種信息基礎知識、信息理論、信息技術等信息相關的知識。由于農民收教育程度、民俗習慣、交通落后、居住分散等原因,造成了農民獲取信息渠道窄小,而虛假信息在農村大肆傳播。大多數農民信息知識薄弱,對于最為常見的信息搜索工具都不甚了解,對于如何使用信息技術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以及如何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和生活等知識非常匱乏。當然,目前許多青年人由于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接受信息知識的能力快,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術,但是信息技術運用方面的知識依舊相對匱乏。
4.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運用信息的能力,是衡量信息素質高低的最核心指標。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檢索能力、信息的鑒別能力、信息的分析能力以及信息的運用能力等。當前,農民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信息能力還存在嚴重不足。首先,農民對于信息的檢索能力薄弱。農民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技術手段和知識,對于信息的檢索能力比較弱,無法切實有效地搜集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資源。其次,農民缺乏必要的數據分析能力。一方面,農民對于數據的篩選能力較弱,對于互聯網時代下浩繁的真假信息缺乏鑒別和判斷能力,另一方面,農民對信息的整理和分析能力還比較弱,只能夠做相對簡單的信息處理,農民的信息能力還有很大程度地提高空間。第三,信息的運用能力較弱。雖然各地政府都在舉辦各種形式的信息知識培訓和教育,許多地區農民能夠運用一些信息來生產和生活,但是總體上農民信息的運用信息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還比較低。
三、提升農民信息素質水平的有效途徑
提升農民的信息素質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當前,農民信息素質低直接阻礙了農村的進步和發展,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因此,針對目前農民信息素質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幾方面對策:
首先,要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豐富農民的信息資源。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農民信息素質提高的重要因素。加強農村基礎信息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民信息意識的重要手段和前提。由于農村的基礎信息設施落后,農民可利用的信息渠道少,從而接觸到的信息資源也就比較稀缺,而且互聯網、有線電視等資費較貴,直接導致農民沒有機會也沒有財力接觸到大量的信息資源。因此,國家要加強對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和財政支持力度,改善農村地區信息基礎建設狀況,向農村地區普及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地區信息渠道,豐富農民的信息資源。
其次,要構建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針對農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政府各部門要加強合作,構建起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各部門要針對農民的各種信息需求,創新信息服務理念和手段,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信息服務。各部門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手段深入到農村中去,加強對農民的信息知識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綜合運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宣傳和教育,把枯燥無味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傳授給農民,逐步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
第三,要加強農村教育力度,提高農村地區教育水平。教育是發展之根本,農民信息素質偏低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民的信息知識水平是提高農民信息素質的關鍵所在。由于農民對信息知識知之甚少,從而他么沒有能力也沒有意識運用信息解決自身的困難。因此,政府要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義務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多種教育形式要齊頭并進,探索適合農民特點的素質教育模式,全面提高農村地區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
第四,要鼓勵大學生下鄉,為農村發展提高人才支持。提升農民的信息素質必須要有信息化人才的支持。政府要利用各種政策優惠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去擔任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創業,實現自身價值。大學生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素質人才,他們信息意識敏感、信息知識豐富、信息實踐能力強,他們到農村工作能夠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完善農村的基礎教育,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新農村信息化發展思路,引領農村向信息化建設方向快速發展。
總之,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要提高農民信息素質,實現農民的現代化。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提高農民信息素質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任務。我國要不斷加大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力度,從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教育事業入手,引進人才到農村創業,逐步改善農村的發展環境,縮短城鄉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王吉慶.信息素養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4-5-19].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
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
[3]程保慧.國民信息素質構成的研究[J].現代情報,2008,(12):205-206
作者簡介:周士躍(1990.09-),男,江蘇沭陽人,南京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