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嫦娥+田悅
【摘 要】 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正逐步完善,但公司內部控制是否對盈余管理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目前尚缺乏必要的實證證據。文章以“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作為內部控制質量的度量標準,以我國2009年至2011年深市滬市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內部控制對應計盈余和真實盈余的影響,并進一步分為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應在非國有企業中更加明顯。
【關鍵詞】 內部控制; 應計盈余管理; 真實盈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34-0114-05
引 言
盈余質量對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公司管理者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進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包括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前者是利用會計準則中的選擇性操作,后者則是通過構造交易活動,通過籌劃交易時間和交易性質的盈余管理行為。顯然,盈余管理的操作會帶來低質量的盈余信息,內部控制可以對這些自利的行為進行監督和防范。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繼在2006年和2007年發布了內部控制指引,2012年《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也已全面實施,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正逐步完善,但公司內部控制是否對盈余管理產生積極的影響,目前尚缺乏必要的實證證據。
本文以“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作為內部控制質量的度量標準,以我國2009年至2011年深市滬市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內部控制對應計盈余和真實盈余的影響,并進一步分為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進行對比分析。
一、文獻綜述
關于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影響的研究,國外學者的研究較早。Doyle et al.(2007)分析,財務狀況緊張、發展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公司,內部控制更容易產生缺陷,而這些公司也更加容易進行盈余管理。Ashbaugh & Skaife et al.(2007)同樣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應計盈余質量更低,內部控制缺陷改進后,應計盈余質量會相應的提高。Daniel A.Cohen等(2010)認為,公司從應計盈余管理慢慢轉向真實盈余管理,而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對真實盈余管理沒有太大的影響。
近幾年,國內學者也十分關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但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劉啟亮等(2012)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的完善有助于抑制公司的盈余操縱空間、提高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王鵬(2013)等認為,在國有企業中,內部控制缺陷越多,公司操縱性應計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而非國有企業則出現相反的結論。方紅星等(2011)研究發現高質量內部控制能夠抑制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范經華等(2013)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行為,但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較小。另外,也有些研究認為,較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并非會產生高質量的盈余數據。比如,于忠泊等(2009)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披露與審核對會計信息穩健性和可操控應計利潤的關系并不顯著。張國清(2009)的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對七種指標度量的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均不顯著。
總之,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影響的實證研究雖然不少,但研究結果尚未獲得令人信服的一致結論。另外,在目前的實證研究中,一方面研究者對內部控制質量的量化主要以單一指標為主,采用綜合指標的較少;另一方面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數研究者只針對應計盈余管理,沒有涉及真實盈余管理。本文將采用“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綜合度量內部控制的質量,并把盈余管理分為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以期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有所前進。
二、研究假設
近年來,在新會計準則頒布后,應計盈余管理的空間越來越小,真實盈余管理成為管理層操縱利潤的新手段。內部控制作為企業財務報告真實可靠的有力保障,覆蓋企業運行的全過程,包括銷售、資金活動等各個環節。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減少會計估計錯誤、減少會計誤報、限制盈余管理的操縱空間,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可以說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制度是財務信息質量的保證。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研究假設:
H1:內部控制質量越高,公司的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程度都越低。
在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的對比中,一方面由于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政府對國有企業的干預較多,公司治理效率降低,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有效監督的動力不足,從而影響到公司的內部控制,而非國有企業受政府的影響較少,公司治理效率較高,內部控制質量也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受政府的影響,也會導致國有企業不會像非國有企業那樣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盈余管理的動機降低。因此,筆者認為,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的相關性不強,而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能夠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即二者會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由此,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
H2: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會顯著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案設計
(一)研究樣本
本文選取2009—2011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數據來自迪博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和國泰安數據庫(CSMAR)。為了提高模型的解釋能力,剔除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年度會計數據:(1)金融保險類公司,中國證監會的行業分類標準I類公司;(2)所需財務數據和股價數據存在缺失的上市公司;(3)主要變量的極端值和異常值;(4)樣本年度區間內ST的公司。
(二)回歸模型的研究變量
包括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
1.解釋變量。本文使用“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作為內部控制的衡量標準,該指數是在中國會計學會全國重點會計課題《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的基礎上,由作為課題主持人之一的深圳市迪博企業風險管理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具有一定的社會認可度。
2.被解釋變量。早期的文章大多只研究了內部控制對應計盈余的影響,而本文從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兩個角度,檢驗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的關系。將借助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和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實盈余管理模型度量盈余質量。
3.控制變量。本文控制變量的選擇借鑒了程小可等(2013)、方紅星等(2011)、張國清(2007)研究時使用的控制變量,同時增加了時間(TIME)、行業(IND)和股份性質(SHA)三個控制變量。
回歸模型有關變量的定義總結如表1。
(三)盈余管理的計量方法
包括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計量方法。
1.應計盈余管理的計算模型。本文選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來計量應計項盈余管理的程度。
■=■+?琢1■+?琢2■+?著it (1)
NAit=■+?琢1■+?琢2■ (2)
DAit=■-NAit (3)
首先對兩市上市公司運用OLS法,估計式(1)各變量的回歸系數?琢,并將其帶入等式(2),估計出企業的非操控應計利潤NA,再代入等式(3)計算得出可操控應計利潤DA,用以衡量應計盈余管理。DA的值越高,表示企業應計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質量越低。
2.真實盈余管理的計算模型。本文參照Roychowdhury修正后的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計算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
■=■+ ?茁1■+ ?茁2■+ ?茁3■+
?茁4■+?茁5■+?茁6■+?著it (4)
■=■+?茁1■+?著it ?(5)
■=■+?茁1■+?茁2■+?著it ?(6)
同應計盈余管理模型的計算方法相同,對兩市上市公司運用OLS法,估計上述式(4)、(5)、(6)各變量的回歸系數?茁,然后代入式(7)、(8)、(9)中,求出當年異常值操作性經營現金流量(ACFO)、操作性酌量性支出(AEXP)和操作性生產成本(APROD):
ACFOit =■- (■+ ?茁1■+ ?茁2■+
?茁3■+?茁4■+?茁5■+?茁6■) ?(7)
AEXPit=■-(■+?茁1■) ?(8)
APRODit=■-(■+?茁1■+?茁2■)
(9)
最后構建綜合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10)計算RAM。RAM的值越高,表示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盈余質量越低。
RAMit=-ACFOit-AEXPit+APRODit (10)
盈余管理計量模型中所涉及的變量歸納如表2。
(四)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回歸模型
為檢驗內部控制能否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本文構建模型如式(11):
DEMit=?茁0+?茁1ICit+?茁2Xit+?著it ?(11)
其中,DEM為盈余管理,分別為應計盈余管理DA和真實盈余管理RAM;IC為“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X為一系列控制變量,包括每股凈收益、賬面市值比率、審計意見、獨立董事比例總資產、營業周期、資產負債率、總資產凈利潤率、股權集中度、股份性質、時間以及行業,有關符號的定義見表1。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3是全部樣本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的統計描述結果。
如表3所示,應計盈余(DA)的均值為1.31,真實盈余管理(RAM)的均值是-2.75,內部控制(IC)的均值和標準差分別是6.54和0.12。相對于真實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的標準差較大,說明不同公司對應計盈余管理的操作上具有很大的差異。
(二)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影響的回分歸析
首先根據模型(11),基于總樣本進行回歸分析,包括內部控制對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進一步將樣本分為國有和非國有企業分別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4。
從表4中可以發現,基于總樣本,內部控制質量與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的回歸系數顯著,且符號與預期一致,假設1通過驗證,說明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有很好的抑制效應。按企業性質分類檢驗時,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與應計盈余管理的相關性均不顯著。在非國有企業中,內部控制與真實盈余管理負相關關系顯著,說明內部控制的值越高,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盈余質量越好,即內部控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效應越好,假設2通過檢驗。另外,從表4中還可以發現,公司的經營周期越長、資產凈利潤率越低、每股凈收益越高、股權集中度越高,盈余質量管理越高,盈余質量越低。
五、研究結論及建議
通過實證檢驗,本文得出的研究結論是:內部控制質量與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具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內部控制的質量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內部控制的抑制效應越好。因此,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可以有效抑制企業的盈余管理水平,提高盈余質量。進一步分析發現,相對于國有企業,非國有企業中內部控制對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顯著。由此,筆者認為,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企業自身應該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為投資者提供高質量的財務信息。同時,政策制定者應積極完善法律制度,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增大違規成本。●
【參考文獻】
[1] Jeffrey Doyle, Weili ?Ge,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
[2]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 William R. Kinney J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
[3] 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1).
[4]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
[5] 劉啟亮,羅樂,張雅曼,陳漢文.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J].南開管理評論,2013(1):15-23.
[6] 王鵬,竇歡,劉威儀.內部控制質量、企業特征與盈余質量[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2):45-51.
[7] 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53-60,96.
[8] 范經華,張雅曼,劉啟亮.內部控制、審計師行業專長、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3(4):81-88,96.
[9] 于忠泊,田高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信息有效性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4):145-147.
[10] 張國清.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2008.
[11] 程小可,鄭立東,姚立杰.內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兼與應計盈余管理之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3(3):120-131.
【參考文獻】
[1] Jeffrey Doyle, Weili ?Ge,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
[2]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 William R. Kinney J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
[3] 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1).
[4]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
[5] 劉啟亮,羅樂,張雅曼,陳漢文.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J].南開管理評論,2013(1):15-23.
[6] 王鵬,竇歡,劉威儀.內部控制質量、企業特征與盈余質量[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2):45-51.
[7] 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53-60,96.
[8] 范經華,張雅曼,劉啟亮.內部控制、審計師行業專長、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3(4):81-88,96.
[9] 于忠泊,田高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信息有效性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4):145-147.
[10] 張國清.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2008.
[11] 程小可,鄭立東,姚立杰.內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兼與應計盈余管理之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3(3):120-131.
【參考文獻】
[1] Jeffrey Doyle, Weili ?Ge, ?Sarah McVay.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
[2] 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 Collins, William R. Kinney Jr.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mandated audi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
[3] 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50(1).
[4] Sugata Roychowdhury.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6,42(3).
[5] 劉啟亮,羅樂,張雅曼,陳漢文.高管集權、內部控制與會計信息質量[J].南開管理評論,2013(1):15-23.
[6] 王鵬,竇歡,劉威儀.內部控制質量、企業特征與盈余質量[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2):45-51.
[7] 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53-60,96.
[8] 范經華,張雅曼,劉啟亮.內部控制、審計師行業專長、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3(4):81-88,96.
[9] 于忠泊,田高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信息有效性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4):145-147.
[10] 張國清.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2008.
[11] 程小可,鄭立東,姚立杰.內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實活動盈余管理?——兼與應計盈余管理之比較[J].中國軟科學,2013(3):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