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英
摘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要求語文教師在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和引導下,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教育活動中來,在這一過程中,對作為實施主體的教師的要求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嘗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05-01
在我國,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同程度存在著“主體性缺失”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包攬一切,學生很少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學生不能充分地參與教學過程,導致學習過程主體的虛無性。語文課常常是學生被老師的一連串問題牽來扯去,完全失去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在學習上缺乏內在動機的支撐,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動機不是從學習活動本身所獲得的,而是來自外部環境的壓力,或者說他們需要以外部獎勵來維持自己對學習的興趣。實質上,學習過程的真正主體是學生,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再有技藝的教學活動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新課程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一、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教師要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不失時機的深入學生中間誠心與之交往,真心與之接觸。而傳統的師道尊嚴,教師的封建家長式的權威意識,導致了學生絕對的服從心理、惰性心理、因循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們教師沒能深入生活、沒有真情實感的作家風范,沒能給學生以良好的熏陶。語文教師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丟掉面子,給學生創設一種敢說、感想、感做的開放氛圍,學生只有在多說、多寫、多做的鍛煉中,也只有允許學生在說錯、寫錯、思錯的寬松的訓練中,才能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努力創設此種環境。例如:與學生建立坦誠,平等的姐弟姐妹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創設無話不談,激烈爭辯的課堂氛圍;培養敢于說“不”,敢于提出尖銳問題的思維習慣等等。這樣不但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樣贏得了同學的信任、尊重和親近,發揮了學生的潛在主體意識作用。
二、注重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是存在差異的,每位同學的語文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能力也存在高下,鑒于此,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兼顧各個學生的客觀差異與不同需求進行問題的設計和作業的布置,比如,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對孩子們的具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即對于語文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回答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而對于語文基礎較薄弱,學習能力有待于提高的學生,則可以讓他們回答較為簡單的問題,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表現”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即使有些學生的發言不夠流利或者答案不夠貼切,教師也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在給予積極引導的同時,發現和放大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正面的評價,從而使學生感到“我能行”或者“我很行”,使學生愿意享受學習過程,并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
三、解放學生,讓學生勇于實踐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教師管理井井有條,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制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后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學生通過實踐,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有的教師總結出“五讓教學法”: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這是值得可取的。
四、利用網絡,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
在信息化的社會中,學習方式是以創新性的學習為主要特的,“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人”。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網絡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特別是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隨著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神秘感的消失,我們指導學生學會上網并建立個人網頁、下載文件、從網絡中搜集語文材料,并加以指導,使他們學會從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中搜尋、分撿、提取、加工信息,并且在學習后接寫出自己的感受,再在網上直接交流,使學生能夠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信息技術的本領,還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正如專家所說:“多媒體教學和互聯網給了學生一座取之不盡的知識庫,一個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窗口,一片自由創新的天地,一張通向二十一世紀的通行證。”
五、課堂延伸,開展適當的課外活動
語文學習的領域是寬廣的,課外語文學習有著廣闊的空間。我們教師要順應小學生心理,配合課文學習,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課外括動,幫助他們組織成立讀書小組、文學社,指導他們自辦手抄報,召開朗誦會、故事會、讀書報告會,甚至幫助排練課本劇等等。這樣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得以鍛煉和展示,在教師的指導下,使這些活動成為學生自愿參加的活動。這樣以少數帶動多數,推動語文學習在課外的各個領域內的發展,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新局面。
總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語文教師要以多樣性的教學方法與靈活的手段技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課堂教學效果也會顯而易見,這才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