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守江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通過創設產生問題的情境,以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內在意識,進而培養學生探求的精神;通過創設成功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動力,調動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與積極性。
關鍵詞:物理教學;問題情景;情景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22-01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把深奧的科學道理形象化、抽象的理論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學科知識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和探究問題的熱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創造條件。創設成功的問題情境可以使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達到完美和諧統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集中突出了科學探究模式的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其基本過程是圍繞核心問題開展猜想、探索、分析、解決,問題成了探究的核心。物理學家海森堡說:“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可見發現、提出問題是探究問題的起始點,是解決問題的源頭。
教學中學生問題在頭腦中的形成,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產生,或者才容易產生,現歸納以下幾種問題情景策略以產生情景問題:
一、利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
物理上包括其他學科的直觀教學和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進行感性認識,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圖片、聲音或多媒體輔助教學等,以達到因感官刺激而產生疑惑,或產生探究內在原理的動機。比如在講解杠桿知識的引入中,出示夾蜂窩煤的火鉗等,給學生以最直接的視覺感官刺激,使學生首先認識到它們的實際用途,進而對這些簡單機械構造及原理產生探究興趣。在這種興趣的支配下,教師把要研究的問題界定在“杠桿”范疇內,在興趣與問題的驅使下,對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利用學生生活的親身體驗,創設問題情境
在“功能關系”的教學中,讓學生“摩拳擦掌”,感受一下實實在在的摩擦生熱,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一下手拍桌子時手也有疼的感覺。通過具體操作的實踐過程,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滲透社會生活,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學活動要加強與生活、社會以及科技的聯系,關注學科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社會參與意識的態度。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利用社會科學中的生活事件和社會熱點來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比如,手機收發信號及其一系列支配設施的功能與物理知識的探究。
四、從問題的探究解決過程中,要不斷創設新問題的情境
在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設置“新障礙”,以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此正是課堂上最希望產生的內在動力。例如:在學生已經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以后,學生會闡述“空中下落的雨滴速度越來越快,是重力改變了他的運動狀態”,此時教師如果馬上提出“日光燈受到重力和拉力,共三個力的作用,它卻一直保持靜止,為這些力卻沒能改變日光燈的狀態呢?學生必然會感受到新的問題阻斷思維,以產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在此良機下提出平衡力的教學目標,效果可想而知。
五、運用差異性實驗,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
差異性實驗是指實驗結論出人意料之外的、與學習前概念或常識相違背的科學實驗。這些實驗展示的現象,能引發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使學生頭腦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疑惑,并產生強大的解決問題的動力。比如自由落體運動中關于物體下降快慢的影響因素。
那么,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問題情景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有效性,我們可以通過有效性問題的特征進行判斷。關于“有效性問題”的幾大明顯特征:
1、對思維活動的阻斷性;2、對學習態度的刺激性;3、對學習興趣的激發性;4、對系統知識的牽引性;5、對能力形成的促進性。
有效性問題能迅速刺激學生思維,突破思維障礙,并使之向知識建構方向發展,激發認識,達到預期認識目標的“思維障礙點和生長點”,使學生跨過思維最近發展區。
情境問題一般具有應用性和開放性等特點,這就意味著問題的解決過程必然具有探索性和創造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正因為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和多樣性,學生無法預先建立與之相對應的問題解決模型,缺乏相關的經驗,必須要在原來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有所變換、重新組合、思維模式的創新。在問題分析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便會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
情境問題其中一個特點是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這有很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沒有唯一的答案,甚至有的尚有爭議,但它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評價能力、決策能力,提高科學素質是十分有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