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勇
摘 要:人們常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數學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謂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小學數學培養的核心,數學思維能力包括概括能力、直覺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等幾個方面,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就成為了我們研究與熱議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障礙;突破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177-01
人腦在將客觀現實進行概括后,對其本質和內部規律的間接反映就是思維。小學生所處的階段,孩子處于有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受年齡和身心的制約,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認識問題膚淺,考慮問題不全面的情況,不周密的現象,對于問題中的“多解、漏解、誤解”陷阱出現短視性思維障礙。這種思維障礙的出現,部分是由于教學疏漏所致,更多的則是由于學生自身所致,來自于學生中存在的非科學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因此,研究小學生的思維障礙表現,對小學生數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生數學思維障礙成因分析
1、注意力不集中,觀察不細致
這一點是多數小學生的通病,在計算過程中,由于審題的不細致,導致疏漏的一些環境,導致錯誤出現。例如: 3.71-2.74+4.7+5.29-0.26+6.3這樣一道計算題,在調查中小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率高達75%,而錯誤的原因也都是因為看錯數字所致,觀察不細致、急于求成等因素,做題不嚴謹是普遍小學生思維障礙的表現。再如低年級小學生在計算 24×5這道算術題時,將其算成100的小學生大有人在,而究其原因也是因為觀察不細致,注意力不夠集中所致。
2、思維慣性造成思維障礙
思維的慣性常伴隨著思維的惰性而存在。曾經有份調查資料中顯示,小學生解題過程中出現錯誤是有35%的學生由于審題不清所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尚未看清題意,見到術語便生搬硬套公式;見數據,便代入演算,拼湊解答等。例如,我們在一年級的教學中曾碰到這樣的題目,食堂做肉包子85個,做的肉包子比菜包子多3個,菜包子做了多少個?很多學生拿到題目后,看到“多”字就習慣性地列出了算式85+3=89(個),根本沒有弄清楚題目的真正含義。
3、思維膚淺造成思維障礙
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對于一些數學概念或者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沒有進行深刻的理解,往往對其認識僅停留于表象之上,不能脫離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就無法直接把我事物的本質,而受片面性影響。例如:題目--從書架上層拿8本書到下層,上層比下層還多3本,原來上層比下層多多少本書?有四分之三的同學是這樣做的:8+3=11(本)。學生思維僅僅停留在從上層拿給下層8本書,所以上層比下層多8本這個表面現象上,而沒有把握住事實的本質:從上層拿給下層8本書,如果上下兩層正好相等,那么上層應該比下層多8×2=16(本),再加上上層還比下層多的3本就是16+3=19(本)。
二、小學生如何突破數學思維障礙
小學學生突破思維障礙其實也不是很難,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加強良好思維方式形成的訓練,則很容易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和錯誤的思維習慣,成功擺脫小學數學思維障礙。具體來說如下:
1、教師有效引導
誘導學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維框架,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錯誤的思維習慣和框架暴露出來教師才能對癥下藥,對其實施有效的引導和指正。教師可以通過特定診斷性題目的設定和與學生的交流來發現學生心中錯誤的想法。當其錯誤觀點和思維方式完全暴露之后,接著對其進行正確的數學意識的培養以及發散性思維的訓練,讓其擺脫原來固有的單一的思維模式,真正的理解數學的真諦。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2、調整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對自身行為意識的選擇,它既不是對基礎知識的具體應用,也不是對應用能力的評價,數學意識是指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該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壞,當屬技能問題,有時候這些問題不是學生不懂,而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應用,當學生面對問題時,現在很多學生已經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式,首先是想到套用公式,模仿做過的類似題目求解,對于稍微陌生點的題目就會顯得無從下手,這一點也是眾多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嚴重問題之一,也是值得教師所應反思的地方,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強調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更顯著重,指導學生講數學意識滲透到具體的問題之中,學會探索問題的方法,對于陌生問題能夠不斷摸索,這才是學習數學之道。
3、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點
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我們接觸到的知識點是固定的,但將知識點運用到解題過程中確實靈活多變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對所接觸的知識和方法徹底掌握并在問題解答過程中正確選取最佳的解題方法。活學活用是最成功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能拘泥于特定題型特定方法這一思想,要在認真分析問題后,將最恰當的知識點運用到解題過程中,這才是正確的數學思維方法。學生訓練這種思維方法要結合自身特點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小學學生數學思維中的障礙問題,教師首先要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盡可能的給予學生與其自身相符的正確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意識和學習的興趣。教師帶領學生消除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后,及時的鼓勵學生并指引其建立正確的數學思維習慣。在學習方面教師不能給學生制造太大的壓力,盡量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最有效的建立起正確的思維習慣,這才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正確途徑。
參考文獻:
[1] 王林峰.小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J].考試(高考數學版),2011,(Z2)
[2] 賈想仁.突破小學徐盛數學思維障礙的幾點做法[J].數學教學研究,2010,(02)
[3] 孫嘉嵐.小學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分析[J].成才之路,2010,(25)
[4] 馮 麗.淺談小學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及突破[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