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梅
摘 要 加快高峰鎮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本調研報告探索了高峰鎮蔬菜基地建設現狀,剖析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建議切實加強領導,明確發展思路和目標,整合產業資源,改善基礎設施,打造產業主群,強化責任管理,確保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調查;思考;重慶市墊江縣高峰鎮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0-3
蔬菜產業是高峰鎮農業發展的傳統產業,是農村經濟的優勢產業,也是農民增收的重點產業,其生產周期短,產量高,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隨著高峰鎮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及“115”工程的實施,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和結構調整的新亮點。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這一優勢產業,打造高峰鎮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出口創匯蔬菜基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持速、健康發展,鎮農業服務中心就如何加快高峰鎮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1 現狀
高峰鎮蔬菜基地建設通過出臺激勵政策、招商引資、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發展大戶,打造業主群,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鎮蔬菜種植面積362.3 hm?,其中:1.3 hm?以上的大戶28戶,面積占到72 hm?,涉及辣椒、蓮藕、茄子、番茄、黃瓜等品種。組建了四季蔬菜專業合作社、菊芋專業技術協會、蓮藕專業技術協會;申請注冊了“四季牌”蔬菜商標;與重慶市紅九九食品有限公司、恒利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聯姻,由公司對辣椒等蔬菜生產進行統一供種、育苗、移栽及銷售,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及產后銷路問題。蔬菜產業已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
2 存在問題
2.1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導致蔬菜基地水利、道路、市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功能不配套,無灌溉設施、設備,難以抗御伏旱等自然災害,影響蔬菜的播種、收割,不利于蔬菜基地的發展、擴大。從一定程度上講,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已成為制約蔬菜基地建設發展的主要因素。
2.2 技術培訓未跟上
由于政策、資金等原因,蔬菜基地大部分青壯勞力外出打工,留守的中老人接受新知識的速度較慢,蔬菜基地菜農培訓工作未開展,導致蔬菜基地科技含量不高。
2.3 投入機制不健全
雖然政府出臺了2009年蔬菜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種植蔬菜積極性,但由于政府財政困難,補助時間短、標準不高,加之蔬菜基地內的基礎設施太差,配套設施不具備,甚至沒有,又無國家項目支撐,基地投入幾乎全以業主投入為主,導致投入不足,基地建設標準不高,以傳統方式種植多,推廣設施栽培的少,處于初級產品生產模式。
2.4 建設規模不大
由于土地流轉政策不配套,加之農戶受國家種糧直補政策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菜農生產積極性,導致蔬菜基地存在投入業主不多,大戶不大等問題:全鎮1.3 hm?以上業主只有20多戶,6.6 hm?以上大戶僅為1戶,3.3 hm?以上大戶2戶。
3 對策措施
3.1 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3.1.1 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
建立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是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的需要。大田漫灌造成水資源浪費嚴重,因此,要實施保護地栽培技術,能合理利用資源,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益。
3.1.2 調整種植業結構
建立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是戰略性調整種植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的需要。蔬菜產業是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生產的需要。加之高峰鎮土地面積大,糧食生產水平效益低下,農民收入微薄。所以以建立無公害蔬菜基地為突破口,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量和種植經濟效益,促進項目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項目區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態環境是十分必要的。
3.1.3 提前育苗
建立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是提早上市、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通過保溫設施提前育苗,在露地氣溫、地溫等條件適宜時移栽定植,可提前上市,也可通過育苗移栽技術達到一年兩茬或多茬種植,提高經濟效益。
3.2 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有利條件
3.2.1 自然條件優越
高峰鎮地貌類型多樣,土壤以灰棕紫泥為主,深厚肥沃,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 ℃,≥10 ℃的積溫5423 ℃,降雨量1 160.1 mm,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能滿足多種農作物生產發育的條件。沒有大型工礦企業,無工業污染源,水、土經重慶市農業局檢測合格,適宜發展有機農產品,且空氣等環境良好,符合優質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要求,具備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的優越環境條件。
3.2.2 生產過程能夠得到較好控制
隨著近幾年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家庭養殖得到進一步擴大,肥源充足,農家肥投入較高,只要指導農民正確運用化肥,推廣生物肥料、生物制劑和高效低殘留農藥,嚴格輪作稻茬制度,就能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生產出符合部頒標準的無公害蔬菜產品。
3.3 加快基地建設的思路、原則和目標
3.3.1 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整合全鎮蔬菜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市場營銷網絡,建立健全無公害蔬菜生產流通經營管理機制,穩步推進產業化經營;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加強質量監管,推進萬畝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進程,實施“品牌”戰略,打造重慶市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出口創匯蔬菜基地,實現蔬菜品種優質化、特色化、生產規模化、銷售網絡化,把無公害蔬菜基地培育成為高峰鎮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3.3.2 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的原則3.3.2.1 堅持“政府引導”的原則
做到“到位不越位”,積極引導農民、業主和企業參與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通過出臺政策、搭建信息平臺、整合農業項目,增加蔬菜產業鏈條各個環節的資金、技術和信息投入,促進蔬菜產業發展。
3.3.2.2 堅持“市場運作”原則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尊重業主及農民的意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提高種植大戶的積極性。
3.3.2.3 堅持“業主為主”的原則
充分依靠業主做大做強蔬菜產業,促進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從鎮外引進一批專業大戶,鎮內培養一批蔬菜生產、營銷大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組織農戶參與市場競爭,提高高峰鎮蔬菜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3.3.2.4 堅持“風險自擔”的原則
引導種植戶充分認識到蔬菜產業是一項高風險高收益的產業,在享受蔬菜產業帶來效益的同時,勇于承擔風險。
3.4 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的保障措施
3.4.1 建立機構,加強領導
成立高峰鎮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由鎮主要領導任組長,鎮分管領導任副組長,鎮黨政辦、財政所、經發辦、綜治辦、農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加強對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并抽調精干力量,組建高峰鎮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辦公室,專門負責基地建設工作。
3.4.2 政府買單,打造品牌
積極組織優質蔬菜品種參加縣內外農產品交易會,加大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的力度和范圍;對無公害蔬菜基地品牌的申報、評定和廣告支出等費用由鎮財政予以支付;同時,進一步加強與縣級龍頭企業恒利食品公司合作,做好基地出口備案工作,為高峰蔬菜打入重慶,走出國門搭建平臺。
3.4.3 筑巢引鳳,打造業主群
通過延長獎勵政策、加快土地流轉、加大資金投入、優化發展環境等措施,引導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業主投入為主、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財政適當補貼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從鎮外引進一批業主,同時在鎮內培育一批業主,促進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立。在經營模式上,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形成業主自高峰積累、自高峰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在業主自愿前提下,圍繞蔬菜產業和特色產品,按照互惠合作原則及時引導業主做在做強高峰鎮“四季”蔬菜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民與龍頭企業和市場的對接,提高高峰鎮蔬菜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
3.5 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的效益評價
3.5.1 經濟效益
建設666.7 hm?無公害蔬菜基地,可向市場提供各類鮮菜40 000 t,產值達4 000萬元以上,農民增加純收入930萬元以上,一年內可收回全部投入成本。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農戶人均新增純收入600元以上,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3.5.2 社會效益
加快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可進一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進程,全面提高蔬菜品質,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優質蔬菜;同時,也為高峰鎮蔬菜產業開拓新的市場。另外,秋季復種也可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能解決項目區剩余勞動力3 000~4 000人就業,提高項目區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對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和脫貧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5.3 生態效益
本地蔬菜生產多以農戶為基本經營單位,規模小,隨意性大,部分農民種植蔬菜使用過量農藥、化肥來獲得高產,導致農田生態環境惡化,土壤肥力減退。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以示范區作為樣板,總結完善無公害蔬菜栽培規程,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對促進農田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顯著的生態效益。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