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劉宏斌++閆榮
摘 要: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建設教學實習苗圃在教育新形勢下高等林業院校傳統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林業大學為貫徹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在教學實習苗圃中進行課程實踐環節的創新性改革,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新科技、新技能;同時,實習苗圃的開放式管理為本科生營造了科研創新、科技活動及開展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教學實習苗圃;“創新型”人才;作用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198-04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以滿足人類進步、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多年來中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創新精神還很欠缺。當今社會的競爭激烈,人才市場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應屆畢業生僅靠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職業變化的需求,很多招聘單位要求他們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富于創新精神,只有具備這些較高的綜合素質,才能被社會和企業認可并接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成為目前中國高等教育的一種趨勢。
但是,如何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與開拓能力”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應該著重解決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還要努力解決 “創新教學環境”問題。本文著重介紹建設外部條件——“創新教學環境”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一、建設教學實習苗圃在新形勢“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一)改變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不強的局面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教學實習是本科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實踐環節。實習是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實踐過程,是強化專業知識、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有效途徑,是理論教學的繼續、深化和檢驗,有助于實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依托實習基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人才培養途徑,加強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積極開展課外創新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科研實踐,對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組織和指揮生產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實習實踐和課外活動,拓展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是高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
(二)北京林業大學傳統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及對實習苗圃的需求
北京林業大學建有林學、園林、園藝、水土保持、自然保護區、環境科學、生物、草業、森林保護等傳統專業。與別的專業相比,這些專業應用性強、實踐性強,創新性強,而實踐創新處于最重要地位。教學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實習質量的高低。實習基地建設是確保實習質量,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實習基地最明顯的好處是可以把能力培養與專業實習二者統一起來,學生真正可以自己動手實踐,從而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教育目標落到實處。而實習基地的建設,成為限制實踐教學的主要因素。過去缺乏必要的實習基地條件,制約了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必須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互結合,要求上述專業的實踐課程必須改原來的先理論后實際操作為現在的理論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親自體會和琢磨每一個技術細節,慢慢積累經驗,從而使自己的從業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高等林業院校教學實習基地分校內和校外兩種類型,兩者同樣是開展實踐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可以為學生提供科學研究場所,為學生的創新提供有力的物質和技術支撐。其中在校內的實習基地安排實習更貼近教學、貼近課堂、貼近學生,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發展和實踐鍛煉的空間,而且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現的實際問題可以及時上報教師共同探討。這些都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創新觀念和創新思維,也促進了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因此積極探索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和開放管理的新舉措,挖掘實習基地的內在潛力對高等林業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北京林業大學為貫徹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改進教學實習的模式、改善教學實習的效果,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就近資源的作用,于2010年創建了校內綜合性實踐教學平臺——教學實習苗圃,面向全校開放,總面積31 181平方米,設校直屬專職辦公室管理。教學實習苗圃的建成,不僅為各項實習活動提供了有力保證,而且也為大學生課外研學開辟了新途徑。
我校教學實習苗圃立足于滿足教學需要,為教學服務,培養勤奮踏實、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實踐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以課程實踐訓練與參與大學生科學研究創新實驗活動等為途徑。教學實習苗圃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開放,充分發揮苗圃的使用效益,按照科學研究型、科技活動型和自主實驗型等多種形式開放,學生可自主選擇實踐內容和實踐時間,利用苗圃條件獨立開展實踐學習或科技創新活動。
二、在苗圃開展課程實踐環節的創新性改革舉措
中國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采取灌輸式教學,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從屬地位;而實踐教學僅僅被看作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形式,往往只進行一些驗證性實習和操作技能訓練。要改變這種弊端,必須把高等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為學生騰出較多自主學習的時間。提供開放性的實驗實習環境,創建良好的創新教學環境,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方向進行探索性的試驗研究。很多開放性的本科生實習實踐項目來源于指導教師所承擔的科研課題和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因此依托校內教學實習苗圃完善的實驗場地和先進設備,模擬相關行業生產一線的作業流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習創新平臺。endprint
(一)教學實習苗圃開展的實踐環節將單項技能訓練與系統綜合實踐相結合
教學實習苗圃不僅能滿足實習課程中單項技能訓練的需要,而且能按照實際生產要求提供系統實踐訓練條件。如我校園藝專業的《切花生產》實習,在苗圃實習前,指導教師向學生講明實習的目的、內容、計劃和實習苗圃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實習過程中,學生獨立完成穴盤配土、穴盤播種、溫室育苗、移植煉苗、田間養護管理到收獲全過程的實踐活動,通過這種綜合實踐,學生掌握并強化了園藝切花植物的栽培、病蟲害防治、采收品種分級等方面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得到系統訓練。在《園林花卉學》的實踐操作中,學生分組管理一兩個種植床,先制定全年田間管理方案,實習指導教師對管理方案給予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學生按方案實施從播種開始人人上手操練花卉的繁殖育苗、配制培養土、間苗分苗、上盆或定植、肥水管理、病蟲防治、中耕除草、整形修剪、陽畦越冬等一系列工作,不僅印證和鞏固了所學過的書本理論知識,還通過反復操作,熟練掌握了花卉生產的各項操作技能。長達數個月的間斷實踐過程中,指導教師隨時解決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針對一些典型問題,對照實物用已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現場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時,還因為某個技術難題,促進學生查閱相關書籍并與指導老師探討,為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又如林學專業的《森林培育學》,在固定的課程大實習之后,后續的實踐環節分解在一年中不同時段進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環節,2~3人一組,互相監督,在實踐調查中可以互相作伴,拍照、測量、記錄等都能互相幫助完成。各小組由苗圃分配固定樣地,完成一整個生長季的觀測及維護。選出組長,組長認真制定后期觀測方案和分期計劃,并定期召集組員召開實習工作會。最終上交小組社會實踐報告或科研訓練報告,并進行PPT答辯等。每學期開學初采取每個社會實踐小組講解PPT以及撰寫論文的方式來展示本組的風采。參加實習的學生必須按照實習計劃開展實習的后續調查——拍照、測量、記錄等,認真完成實習的全部任務,實習結束后,提交個人記錄日志(附照片),以時間排序。最后再交一份個人實習報告,參加實習考核,進行PPT答辯等。如能在正規刊物發表文章者,給予相應加分。實習指導教師在不同時期根據生長情況及管理水平評定成績,到生長期結束后給出總評成績,從而使學生掌握從整地、播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及育苗過程的整套理論和技術,讓同學們真正的從中能學習到東西,且在過程中感受其中的樂趣,而并非只是單純地完成任務。
(二)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新科技、新技能
教學實習苗圃在滿足學生基本技能、綜合訓練的基礎上,還進一步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新科技、新技能。在建設上,苗圃根據當前相關專業的發展情況,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栽培模式,新儀器設備,讓學生能看得見、練得到。
學生在專業實踐學習基礎上,結合目前本專業的前沿知識與技術,對實習采用的傳統技術進行創新研究,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在實習指導教師及苗圃管理人員的協助下,學生自己選擇最適合的新播種方式、新栽培模式,學習運用最前沿的科學管理技術及最先進數據調查統計方法,最后呈獻相應論文報告等,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要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就必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這樣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為學生高質量完成畢業論文和大學生創新項目,也為以后參加工作及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實習苗圃的開放式管理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我校教學實習苗圃是全院公共的教學資源,對全院師生實行全日制開放,除完成常規教學實習任務外,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承接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校級科研訓練項目、課外科技活動、科研興趣活動、學生社團創新活動等,為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提供堅實的硬件和軟件平臺。
(一)教學實習苗圃能營造濃郁的科研創新氛圍
為了培養新世紀創新型人才,就要促使在校本科生尤其是大一大二學生熱情、主動、積極地去追求最新的知識與技術,了解生產與科技的最新成就、發展前景,洞悉當前國內外最新科技動態。怎樣達成此目的?可以在大學生入校初期,把他們置身于具有濃郁的科研創新氛圍,踏踏實實進行科技開發的創新性生產環境之中,親自參加由老師、苗圃技術人員、學生社團或他們自己開發的各類創意課題,從而學會捕捉科技前沿信息并整理利用;掌握在已有成果基礎上,開發新一代課題的基本功。
為此,苗圃專門建設了“創意工坊”,作為學生自主實驗的專屬場地,為在校本科生的創新活動營造濃郁的科研創新氛圍和環境。同時努力提高苗圃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配合專業教師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理論與技術的師資平臺。
(二)教學實習苗圃開放式管理、培養實踐創新人才的具體體現
教學實習苗圃開放式管理鼓勵在校本科生在課外成立興趣小組或創新團隊,將有興趣、有特長的學生組織起來,到苗圃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實現各種自主設計型項目。可以參加教師科研項目研究工作或讓學生自找題目為途徑,以實踐環節為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初步的科研開發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提高科研能力、施展才華的舞臺。
2013年,為協助專業教育更好地培養同學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實習苗圃面向全校本科生招聘苗圃社會實踐小組或實踐個人,各實踐小組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擬定在苗圃開展的社會實踐項目,專業、范圍不限,也可參考苗圃提供的社會實踐項目,具體如下:
1.播種后苗木各個時期生長狀況觀察。 (1)種子地面發芽時期,記錄發芽的數量、分布密度等,并拍照存檔。(2)幼苗生長發育時期,定期對幼苗的生長高度進行測量并記錄結果,繪制幼苗生長速度曲線(要求照片有實際刻度尺作為參照)。(3)記錄植物重要生長期,如葉芽萌動期、展葉期、花芽萌動期、花蕾期、開花期、果實形成期、果實成熟期、落葉期等,包括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示。endprint
2.苗木健康狀況調查及記錄。
3.有害生物防治及維護(林木有害生物包括林木蟲害、病害、雜草等):(1)記錄某種植物的病蟲害發生情況,描述危害特征,發生規律,害蟲生活史。采集危害植物的昆蟲以及病害,制作標本,初步鑒定。在此基礎上,分析病蟲害發生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2)針對具體的栽培對象,對可能發生的病蟲害進行資料搜集,積累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防治措施等基本知識。如有病蟲害發生,要進行及時的處理。防治的整個過程需要拍照存檔。
4.生態學相關參數的測定等,待苗木生長到一定階段,可以對樣地內的苗木的生態學參數進行測算,如高度、地徑、冠幅、生物量等。
通過上述社會實踐項目,不僅使學生全面掌握田間管理技術和苗圃各類植物的生態習性、品種識別、病蟲害防治、采收技術、品種繁育技術等;還能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各樣的創新競賽,既增強了實踐創新能力,又提高了學生興趣,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
此外,實習苗圃內常規的種植養護、病蟲害防治、園林小品設計與施工等實訓內容可安排園林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參與,這樣管理更加開放,實訓的內容、時間、人員等安排更加靈活,更有助于各類創新項目的開展。學生運用所學技能,對綠化規劃和現有綠化進行調整優化,寓環境綠化與專業教學、創新教育功能于一體,可以擴展苗圃綠化的功能。同時,大量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項目可結合教學實習苗圃開展。
例如,教學實習苗圃每年要設計、建植1~2 個景點,在綠化之前,苗圃面向全校學生征集方案,讓他們對需要綠化的地點提交設計圖,然后組織專業老師對他們的設計圖一一評審,對設計得好的作品采納使用或參考使用。
四、在教學實習苗圃開展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校級科研訓練項目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的實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倡導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創新實踐的能力。通過該計劃的實施,帶動廣大的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訓練,改變目前高等教育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動手能力不強的現狀,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推廣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形成創新教育的氛圍,建設創新文化,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全國各高校均開展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但礙于沒有場地和實驗設備條件,不少學生的項目沒法開展,而學校教學實習苗圃有完備的設施可使在校時間短暫的學生借助苗圃現有的條件和設施開展科研實踐。因此,北京林業大學教學實習苗圃專門開辟出一定面積的土地作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和校級科研訓練項目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足夠的實驗實習空間。通過以該基地為載體實施的大學生創新實驗和科研訓練項目,為學生開展自主創新活動搭建了實踐研究平臺,促進了學生科學思維、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實習苗圃專門為學生研創提供生產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來進行日常管理,儀器、設備、物資供應上采取優先原則,盡一切可能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研創條件,使實習苗圃成為大學生科研創新的基地與搖籃。
五、結語
我校教學實習苗圃自正式啟用后,三年來在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其中共服務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和科研訓練項目24項,大學生畢業論文8項。贏得了不少好評。2013年,在教務處的支持下,教學實習苗圃申報了教育部植物培育生產與應用創新實踐基地。
今后,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實習苗圃的建設,不斷完善實習管理方法,采備更多開展育苗科學研究的服務設施,進一步建設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標準化生產各種苗木、花卉、草種的場地,以提高各類大學生創新實驗實踐的質量,增加和更新面向全校提供的社會實踐項目并增強其創新性,全面協助實習師生探索苗木、花卉栽培的新模式和新技術,創新制定苗木自動化化生產的各項標準,使教學實習苗圃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秦津,塔莉.對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09,(18):319.
[2] 王瑞輝,曹受金,戴興安.高職林學類專業實踐課教學方法改革探討—項目教學法應用實例[J].中國林業教育,2005,(3):59-61.
[3] 楊化仁,李景波,叢東華,張曉林.搞好校內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J].遼寧高等教育研
究,1999,(4):71-72.
[4] 趙淑娟,郭祥峰.構建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教育,2014,(1):43-45.
[5] 周曉娟.加快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建設 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J].安徽農學通報,2009,(2):138-141.
[6] 董勝利,張家平,劉纓.加強校內實習基地規范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2):54-57.
[7] 劉強,李宏全,李清宏.建立和完善校內實習基地提高教學質量[J].現代農業科學,2008,(10):175-177.
[8] 劉月秀.林學類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探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9,(2):17-19.
[9] 田靜.農業院校教學實習基地建設[J].青年與社會,2014,(7):219.
[10] 周學安.淺議林學專業的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與畢業設計[J].中國林業教育,1985,(3).
[11] 胡俊杰,金伊洙,李新江.依托園藝專業實習基地培養創新型人才[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8):201.
[12] 陸曉民,高青海,張雪平,徐宏雄.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內園藝教學實習基地的功能[J].現代農業科技,2010,(7):30-31.
[13] 張忠寶,劉麗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校內實習基地管理模式探討[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2,(4):120-124.
[14] 胡禮榮.運用現代經營理念精心經營實習苗圃——廣西欽州農校園林專業產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J].青年文學年,2009,(17):
178-180.
[15] 陳剛.種植類專業校內實習基地建設的思考[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1,(3):88-89.[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