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瓊芬++劉宏釗
摘 要: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有效地做好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是新形勢下高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課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及指導思想和原則,還要有切實可行的途徑及方法,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主要是著重校企文化熏染和強化實踐成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著力整體引導與激勵和自我教育與進步。
關鍵詞:校企合作;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3-0203-03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及指導思想和原則,還要有切實可行的途徑及方法,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是指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經歷的基本過程和采取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指教育者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受教育者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擬就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展開探討。
一、合作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徑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綠化景觀、道路樓群稱謂等物化形態內容,也包括校風、教風、學風、傳統、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人際關系、學術氛圍、治學態度、心理認同、意識理念等精神領域內容。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具有德育功能、美育功能、促進功能,可以啟迪學生的心智、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規范學生的言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是“企業在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步生成和發育起來的,由企業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守的日趨穩定而獨特的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以及以此為核心而生成的企業經營哲學、管理方式、生產目標、行為規范、道德準則、生活信念、企業風俗、習慣等”。良好的企業文化對員工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教化功能、約束功能、協調功能、優化功能和輻射功能,它可以指明企業發展方向,凝聚企業人心,約束企業員工言行,穩定企業員工思想,激勵員工上進,推進企業發展等。不難看出,企業文化與我們高校校園文化有著許多內在的聯系,它們都是社會管理發展的產物,對其成員有著類似的教育、導向、約束和激勵等方面的功能。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著重校企文化熏染和強化實踐成才教育,將有助于樹立學生的職業觀念、塑造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1.著重校企文化熏染和強化實踐成才教育,樹立學生的職業觀念。職業,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對社會承擔的一定的職責,并作為自己主要生活來源的具有專門職能的工作。“行行可立業、處處能建功,勞動最光榮”這句話,是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導學生到基層去實踐和就業時常說的一句話,但是效果卻不甚理想。因為很多學生在高校里一方面沒有實踐勞動的機會(即便是有,也是部分勤工助學的同學),也無從了解和認識職業;另一方面是不少學生均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寵長大,認為自己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不愿意到基層一線去鍛煉,不屑于參與基層實習工作,缺乏吃苦精神,貪圖物質享受,所以更談不上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職業觀念了。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卻為學生認識職業、參加企業實踐和勞動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使他們在參加企業生產實習的過程中,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工作崗位、性質與企業生產管理模式,親身體驗生產勞動過程,并在勞動后獲取一定的合法報酬,從而樹立勞動光榮的意識與職業觀念,還養成了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學風與工作作風,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著重校企文化熏染和強化實踐成才教育,塑造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一定的職業生活中所應遵循的且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原則、品質和規范的總和。傳統的校園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方面卻顯得蒼白無力。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學生到企業實地實習,由于企業文化有其鮮明的行業性、形式的多樣性、穩定的連續性等特征,對學生的誠信品質、合作態度、敬業精神、責任意識等方面的職業道德的塑造和職業品格的養成具有積極和直接的作用,并通過學生耳濡目染、內心體驗與情感熏陶,對學生的行為活動產生經常、深刻性的影響,使他們不斷健全身心素質,完善人格素質,強化職業素質,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著重校企文化熏染和強化實踐成才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事實上,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和獨特的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風氣、企業氛圍、企業形象、企業規范等,對身在其中的學生具有積極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使學生平常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成才的途徑與企業和高校的具體要求相融合,并轉化為學生可以感觸的職業行為當中,進一步內化為學生的職業操守和信念,從而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4.著重校企文化熏染和強化實踐成才教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通過學生在真實的企業文化環境中進行生產實習,可以不斷地促進他們成熟、成長和成才。通過實踐成才教育,學生會主動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技能訓練,以及提高崗位職業能力,如環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組織規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設計能力、創新創業的能力等,從而大大縮短由“校園人”向“企業人”和“社會人” 的轉變時間,便于畢業后盡快適應崗位角色的需求。
二、合作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本質要求就是培養出政治立場堅定、道德素質高尚、專業技能扎實、身心愉悅健康、心態端正平和、心境豁達寬容、心靈臻于善美以及樂于合作、甘于奉獻、勇于創新、敢于負責的合格人才。這也正是企業和社會所歡迎的優秀高素質人才。但是,高校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重應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灌輸和空洞的說教,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理論知識功底扎實,但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社會活動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企業需要。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由于學生到不同企業不同的崗位進行生產實習,相對分散,難以集中進行教育,網絡溝通也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這給思想政治教育無形中加大了難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采取高校和企業進行整體引導與激勵和學生個體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自我教育與進步的方式,將會有效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大大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功效。endprint
(一)整體引導與激勵
1.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學生成長成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用先進的思想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就是要充分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針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具體要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引導學生不斷成長。如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與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要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2.發揮榜樣典型示范與企業精神激勵作用,引領學生成長成才,典型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崇尚優秀、學習先進、爭當標兵,是每一位同學渴求進步的思想動力。各類先進典型是時代的先鋒、社會的典范、同學的楷模,其力量是無窮的,用先進典型人物的事跡、精神和思想教育同學,要比純粹的講道理更具有生動性、直觀性和鮮明性,也更具有說服力、感染力和號召力。充分利用高校優秀的學習標兵和企業典型的勞動模范等示范、激勵作用,從而啟人心扉、動人情懷、催人奮進、引人奮發。企業精神是企業群體在長期生產經營中形成的一種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某一特定企業基于自身具有的性質、任務、宗旨、時代要求和發展方向,為使企業獲得更大發展,經過長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它是企業價值觀體系的外化,它用簡潔的語言,表現出企業在一切行為和一切觀念中的主導意識,體現了企業的價值取向。企業精神是時代意識與企業個性相結合的一種群體精神追求、是企業員工群體健康人格、向上心態的外化,是員工群體對企業的信任感、自豪感和榮譽感的集中表現形態。它可以有效地培育學生主人翁精神、敬業精神、團隊精神、競爭精神、創業精神、服務精神等。
(二)自我教育與進步
1.結合職業生涯規劃,促成自我實現。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如何讓現在的行動具有未來成功的意義,這是我們大學生經常關心的問題。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分析、總結和測評,確定自身的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職業目標,而預先進行生涯系統安排的過程。其目的在于幫助我們掌握現在,規劃未來,并促成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發展及自我實現。它不僅僅是幫助個人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找到一份工作,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個人抱負,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分析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并為自己訂下事業大計,籌劃未來,經營人生。同時全面深入地估量主、客觀條件和內外環境優勢及限制,設計出充分符合自身特點的合理且又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學生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很好地利用在企業親身實踐的機會,依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充分理解組織的愿景,把個人發展的需求與組織發展的規劃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確定符合實際的個人職業生涯目標,并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特點,結合社會環境與企業要求,為自己設計最適合的職業、職業目標及其發展路線。
2.通過自我教育完善,促進自我進步。自我教育,是指個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發和指導下,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對自我提出任務,把自我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通過自我認知、自我選擇、自我反省、自我調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素質的方法。簡單地說,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覺改造世界觀,自己做好自己的思想工作。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曾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逼涞茏釉鴧⒁舱f過“吾日三省乎吾身”。由此可見,自我教育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學生離開了學校集中教育和教師的直接監管與關心,更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通過學生個體自我教育,進行自我管理、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參與、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監督、自我總結和自我修養;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群體自我教育,進行互教互學、互幫互助、互相激勵、互相促進,開展如民主評議、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活動,從而摒棄錯誤思想和觀念,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不斷自我完善,促進自我進步。
三、余論
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職業道德、企業法規、職業要求等規范性教育及國情、社情、行業形勢等體驗性教育,以及合理利用高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與過程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高校與企業相配合的特色方式、著重校企文化熏染和實踐成才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著力整體引導與激勵和自我教育與進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而有效地避免該模式下高校與企業各自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最終幫助學生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 葉陳剛.公司倫理與企業文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 荊惠民,董耀鵬,戴木才.思想政治工作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Z].2010:2.
[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共中央文件[中發2004]16號,2004:10.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