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摘要:近年來,中日韓自貿區構建已成為東北亞經濟問題的研究熱點之一。通過文獻的梳理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中日韓自貿區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肯定的。可以看出,中日韓自貿區構建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重要舉措,其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非常大。
關鍵詞:中日韓自貿區;構建;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0-0006-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stablishing the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Zheng Yan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establish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highlights in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northeast Asia economic problems. By combing literature found tha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build is for sur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article respectively from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to build the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feasibility and economic effect and the way choice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s you can see,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keep up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its economic meaning and social meaning is very big.
Key words: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rea; Establishing; Literature review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其中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世界各國都在謀求自己的發展道路,東亞各國也在積極進行次區域或者雙邊自貿區的談判與合作。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和范圍都不斷加深、加大,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2013年,商務部嚴格按照十七大“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和十八大“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要求,積極推進自貿區建設,完善自貿區整體布局,取得了新的突破。截至目前,我國正在建設18個自貿區,其中已簽署12個自貿協議,6個正在談判,中日韓自貿區就是其中之一。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的進行引起了全世界學者的關注,研究熱情不斷高漲,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
一、關于自貿區的涵義
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雅各布·維納首次提出了關稅同盟理論。英國經濟學家Peter Robson在此基礎上,在他的著作《國際一體化經濟學》中提到了有關自由貿易區的理論,他認為自由貿易區中必然也存在著貿易轉移效應和貿易創造效應,并總結了自由貿易區的主要特征,還將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進行了比較得出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相比是次優的。日本的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了協議性國際分工理論,認為協議國在滿足條件的基礎上均可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日本學者森島通夫(1999)闡述了建立一個以中日韓為核心的“東北亞共同體”的益處,李昌在(2002)倡議建立一個密切合作的“東北亞經濟協商圈”。而中國學者衛平(2009)指出自由貿易區是一個法律概念,指成員國之間通過簽訂協議,互相取消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從而達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雖然內部實現了一體化,但沒有統一的關稅壁壘,仍按照各自的法律規定對非成員國征收關稅。
二、關于中日韓自貿區構建的意義及必要性
Kitwiwattanaehai A,Nelson D,Reed G(2010)運用CGE模型分析得出要想帶來更多的福利首選的策略就是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多邊協議。金泰相(1990)、金泰弘(1999)基于中日韓三國的經濟互補、文化同質等多方面的考慮,提出三國間進一步加強合作更利于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和安全。美國學者Eisuke Sakakibara就東亞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中日韓三國應積極建立經濟合作機制,重點應在金融和投資領域。牛島俊一郎,阿部一知(2003)從直接投資的角度研究了中日韓三國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性。Cheong(2004)從三國的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研究了三國的FTA戰略,得出建立中日韓自貿區對三國和整個東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Chang Jae Lee(2005)運用CGE模型對中日韓自貿區的經濟效應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建立中日韓自貿區會給三國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其中,韓國將成為中日韓三國中收益最大的國家。宮占奎(2011)通過研究肯定了建立中日韓FTA 對三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和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意義。
中國學者的研究更為細致。在構建中日韓自貿區的意義方面,楊貴言(2005)、宋薇(2010)認為建立中日韓自貿區必能促進三國的經貿合作,發展經濟關系,改善政治關系,達到“三贏”的效果。而張威威(2009)、敦璇(2011)則基于東亞環境及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得出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而且有利于維護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安全與穩定。王麗娜(2003)認為建立中日韓自貿區將有利于推動三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企業制度創新等。張慧智(2006)通過分析比較三國的產業競爭力得出我國的產業競爭力與日韓兩國相差甚遠,但構建中日韓自貿區可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競爭力。陳泓(2005)運用制度經濟的成本—收益原理,深入剖析了建立自貿區對三國的重要性及意義所在,認為建立自貿區是必然的,只是需要長期推進。駱春桃(2012)指出構建中日韓自貿區有利于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全,有利于維護東北亞的繁榮與穩定。王亞莉(2010)表示三國建立自貿區將會給投資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并加速三國產業優化。在構建中日韓自貿區的必要性方面,李穎潔(2009)、盧海濤、陳為國(2007)、李曉一(2010)、徐長文(2013)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下,建立中日韓自貿區有利于推動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馬連良(2010)、陳海晶、姚順先(2008)、張小濟(2003)、施錦芳(2013)、李玉芬(2013)通過研究發現構建中日韓自貿區有利于三國的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東亞合作,有利于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馮劍虹(2008)、談秋娟(2010)則運用一般均衡模型得出三國中任何一國與其他兩國分別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都是不可行的,而建立中日韓自貿區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三國的福利水平,還能提高其整體競爭力。俞海(2007)對中日韓一體化的潛在環境影響進行了詳細地分析得出,中日韓經濟一體化是未來三國發展的必然趨勢。敖麗紅、趙儒煜(2013)通過貿易引力模型研究分析得出貿易政策是影響三邊貿易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中日韓三國自貿協定的締結將促進區內貿易增長。
三、關于中日韓自貿區構建的可行性
韓國金熙縱(2004)通過研究得出了中日韓三國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科學技術以及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從構建三國自貿區的利弊兩方面驗證了構建中日韓自貿區的可行性。全景泰(2005)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中日韓三國經濟發展狀況,闡明了三國的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得出了三國雖有競爭,但還有很大的互補空間,建立自貿區是可行的,將會給三國都帶來巨大的利益。Kaznhro(2010)在中日韓三國建立自貿區的背景下研究發現,自由貿易協議可以擴大產品市場,擴大貿易可以增加收入,從而可以擴大就業市場,所以三國均有意向建立自由貿易區。
中國研究方面,李穎潔(2009)利用非合作利益博弈框架研究分析了中日韓自貿區構建的可行性,從動態博弈的角度研究了三國對于中日韓自貿區的態度,最終結果是三國都會積極參與,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是可行的。關溪媛(2011)分別從經貿關系、產業結構互補、共同利益三個方面總結了中日韓自貿區構建的可行性。陳海晶、姚順先(2008)則通過中日韓各自的實際情況研究構建中日韓FTA的可行性與緊迫性。李平(2009)、楊蜜(2012)都從中日韓經貿關系、資源互補性、投資依賴性以及金融合作等方面得出了建立自貿區的經濟基礎。包艷和崔日明(2009)從建立中韓自貿區的障礙因素出發,得出若能建成則必能大大加強兩國的經濟實力。徐文長(2013)應用比較優勢指數得出中日韓三國市場化水平提高、產業分工進一步細化,貿易結構趨于合理,經濟產業互補性進一步加強必將促進中日韓自貿區的建成。陳建安(2007)從建立中日韓自貿區的短期靜態效應和長期動態效應兩方面分析了建立自貿區的可行性。常偉(2005)從產業間的角度分析中日韓建立自貿區的可行性,鄭傳均(2007)從中日韓三國產業間貿易的角度,利用巴拉薩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了三國的比較優勢及出口產品的互補性,再用伯格斯特朗德公式分析了中日韓產業內貿易的現狀,得出中日韓三國經貿合作的不斷加深,為構建中日韓自貿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胡俊芳(2006)對1980-2002年中日韓三國產業內貿易狀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結果表明中日韓三國的產業內貿易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常偉(2005)同樣也從產業內貿易的角度分析了構建中日韓自貿區的可行性,認為提高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提高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而建立中日韓自貿區恰恰能促進三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張葉紅(2013)就三國合作意愿、經濟互補性、貿易規模等方面來分析構建中日韓自貿區的可行性。趙金龍、程軒、高鐘煥(2013)認為中日韓FTA的構建對于三國經濟融合將產生巨大推動力。李力(2013)基于中日韓三國經濟相關度的視角對中日韓締結自貿區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能夠在經濟增長上相互促進。吳文娟(2011)、蔣文(2011)都從服務貿易的角度分析了三國建立自貿區的可能性。李準嘩(2002)從貿易結構角度分析了中韓產業內和產業間貿易,得出中韓貿易的主導是工業產品貿易,而工業產品貿易中以價格和質量為主要指標的垂直產業內貿易比例最重。藍莉(2005)通過比較分析中韓兩國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競爭指數,得出中韓之間的經濟互補性大于競爭性。同時也有提到自貿區建設阻力問題的,周松蘭(2005)通過對比中韓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指數,發現中國的制造業分工越來越趨同于韓國,與韓國的產業競爭日益激烈。劉重力(2008)也通過中日韓三國的自貿區戰略得出三國的各自戰略目標是不同的,將會給自貿區談判造成一定的阻礙。張雪峰(2012)通過研究當前日本經濟發展趨勢總結出中國是日本現階段最重要的貿易合作伙伴之一,中日經貿合作十分重要。
四、關于中日韓自貿區構建的經濟效應
在自貿區經濟效應方面,大多數學者都選擇運用模型來支持自己的想法。金日超(2007)利用回歸分析得出中韓貿易與中國GDP增長存在正相關性。樸盛氓(2004)運用靜態CGE模型,模擬了構建中日韓自貿區后對三國經濟的潛在影響得出,若建立自貿區,三國的國民收入、進出口額均有所增加,韓國將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減少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日本將減少農產品的生產,中國將減少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三國資源將得到有效的配置,綜合福利將增加。Hur J,Alba J,Park D(2010)通過研究96個國家1960年到2000年的貿易數據得出,自貿區成員出口額每年增長5.57%,平均12年左右增長一倍。
中國的黃凌云(2007)利用GTAP模型分析得出中日韓建立自貿區會使三國實現貿易增長、經濟發展、福利水平提高,其中中國的GDP增長0.27%,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5.65%和8.25%,貿易順差24.65億美元,純福利增加27.83億美元。王麗娜(2003)通過建立模型分析得出若建立中日韓自貿區,中國的GDP增長率將提高1.1-2.9個百分點,日本的GDP增長率將提高0.1-0.5個百分點,對韓國而言將提高2.5-3.1個百分點。李曉峰(2009)利用局部平衡模型,從產業角度研究了中韓自貿區的建立對中韓貿易流量的影響。結果顯示建立中韓自貿區更有利于兩國比較優勢的發揮。薛敬孝、張伯偉(2004)、馬劍虹(2008)、趙文龍(2008)都通過建立靜態CGE模型,對中日韓及東盟之間可能建立的各種貿易關系進行模擬分析,數據得出了在中日FTA、中韓FTA、日韓FTA、中日韓FTA四種模式中,中日韓FTA將使三國得到的利益最大,是三國的最佳選擇。張哲人(2006)首先假設我國對日韓出口商品的實際關稅降低50%,再通過構建動態CGE模型進行研究發現降低關稅使得我國的GDP先升后降,凈出口降低,減少對美國及歐盟的貿易順差,增大對日韓兩國的貿易逆差。宋群(2004)經過分析得出構建中日韓自貿區總體上可以促進三國GDP增長,增加就業、擴大投資規模,增進產業分工體系的一體化進程,從短期來看日本受益最大,長期來看中國受益最大。徐梅(2009)利用模型分析得出中日自貿區會使中國和日本的進出口分別增長50%、20%,實際GDP分別增長0.03%、0.1%,中國出口增長較快的行業有種植業、畜牧業、服裝紡織業等,而日本出口增長較快的行業有化學、交通工具、食品行業等。
五、關于中日韓自貿區構建的途徑
在研究中日韓自貿區構建途徑方面,有的學者選擇從兩個國家的研究角度出發,有的選擇從三個國家的研究角度出發,不盡相同。李圭澤(2005)從中韓兩國的角度出發,指出雖然現在建立中韓自貿區還存在很多的困難,但仍有很大可能性,可以先采取局部合作,將兩國友好城市作為自由貿易的試點,然后再擴大自由貿易的范圍,實現全面自由化。Hongshik Lee(2010)研究了韓國跨國公司的績效與所選對外投資之間的關系,得出韓國的制造業應該走出國門,從而提升自己的生產效率,追求更大利益。Young Ji Park,Kabsung Kim,James W.Harrington(2011)通過對建立三國間輸入-產出模型得出,工業有更大的生產誘因系數,接著又通過給三國的最終需求附上真實數據,得出三國合作能達到最大的經濟效應。就金融問題,Haruhiko Kuroda,Masahiro Kawai(2005)提出中日韓應建立共同的外匯儲備,抵御區域外經濟沖擊。閔相基(2007)建議中日韓應制定一個共同的貨幣浮動率變化制度,來處理東北亞地區的貨幣變化。Eisuke Sakakiba(2009)也提到了經濟一體化和金融一體化的重要性。
陳柳欽(2008)、張小濟(2003)、盧新德、張宗蘭(2008)、劉敬東(2008)、王洪彬(2009)、袁長軍(2011)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得出最理想的理論途徑就是在構建“10+3”的平臺下,先建立兩國的自由貿易區,再向三國過渡。具體來說陳柳欽(2008)更注重開展多層面對話,胡鞍鋼(2001)建議優先建立中國、中國香港特區、日本、韓國三國四方自由貿易區以促進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劉重力(2008)提出要正確選擇談判對象的先后性,并應建立政治互信關系、磋商機制,確定談判時間進度表。謝康(2005)則表示要從中日韓三國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出發,研究制定合理的經貿合作制度安排與戰略。楊貴言(2005)、徐麗斌(2007)、宋寅鐘(2007)都著重于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的調整,倡導多進行民間交流與合作,三國應該實行互利、互補的競爭。廉曉梅(2005)從中日韓三國的實際出發得出中日韓自貿區的方案不能僅限于自由貿易的領域,應該包括多方面經濟技術的合作。劉元(2013)指出中韓先行合作是目前三國一體化的最優選擇。劉向麗(2013)認為中日韓應不斷擴大貿易和投資規模,盡早進行金融和節能技術合作,加快自貿區的談判。張建肖(2013)總結出要妥善處理好周邊及與歐美的經貿和政治關系,為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創造良好的環境。謝思娜(2012)通過GTAP模型得出中日韓自貿區的建立對三國均有利,但中國的重工業和服務業可能受到一定的損害,因此提出了根據本土資源優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等對策建議。彭支偉、張伯偉(2012)在SMART模型框架下建立局部平衡模型,基于HS6分位為數據模擬中日韓關稅減讓問題對三國經濟的影響,從而得出三國的談判應克服來自高度保護部門的壓力,運用發達的地區分工網絡提升各國的全球競爭力。于海洋(2011)提出在經濟不穩定的時代中日韓三國需要構建一種基于相互信任的新地區發展戰略。敦璇(2010)通過分析中日韓經貿現狀,得出要促進中日韓自貿區的建成必須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擴大技術交流層面。
六、簡要評論
關于中日韓自貿區構建問題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三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是可行的,會給三國帶來巨大的利益,但同時也面臨一定的挑戰,正像楊紹先(2000)所說,構建“東北亞經濟合作體”既有條件又有障礙,清障會需要時間,但“東北亞經濟合作體”是今后經濟發展的總趨勢。
東北亞地區的經濟規模發展迅速,正逐步成為繼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歐盟之后的全球第三經濟力量。但東北亞地區的區域合作遠遠落后于歐美,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若能完成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必然會改善三國經貿關系,從而提升各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更有利于維護東北亞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一直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在發展中國家的范圍內并沒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供經驗。所以中日韓自貿區的構建以及對其構建過程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中日韓三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三國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將會徹底改變亞洲地區區域經濟合作滯后的局面,同時也會拉動三國乃至東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向麗,王厚雙.中日韓FTA的三大經濟瓶頸及發展趨勢探討[J].亞太經濟,2013(1).
[2] 謝思娜.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影響分析[J].農業展望,2012(6).
[3] 彭支偉,張伯偉.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及推進路徑——基于SMART 的模擬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2(12).
[4] 牛島俊一郎,阿部一知.受益三國——中日韓之間經濟一體化與直接投資[J].國際貿易,2003(1).
[5] Cheong,I.K.etal.Studies on a Chinese-Japan-Korea FTA[R].Korea: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2004.
[6] Chang Jae Lee.Rationale for a China-Japan-Korea FTA and Its Impact on the Korean Economy[R].Korea: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2005.
[7] 宮占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發展進程分析[J].創新,2011(6).
[8] 楊貴言.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9] 敦 璇.關于中日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0(9).
[10] 王麗娜.以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為核心和先導的東北亞合作模式[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
[11] 張慧智.中日韓FTA對產業的影響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6(4).
[12] 駱春桃,干小瑞.“東北亞文化共同體”構建的可行性分析——以中日韓三國為視角[J].學理論,2012(25).
[13] 王亞莉.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現狀、障礙與前景[J].經營管理者,2010(12).
[14] 李穎潔.中日韓FTA可行性研究[J].大眾商務,2009(10).
[15] 李曉一.關于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研究[J].新西部,2010(12).
[16] 徐長文.建立中日韓自貿區促進亞洲一體化進程[J].國際貿易,2013(4).
[17] 張小濟.符合三國長遠利益——中日韓構筑經濟合作制度框架的選擇[J].國際貿易,2003(12).
[18] 施錦芳,方慶亮.中日韓建立FTA面臨的問題、可行性及對策分析[J].日本研究,2013(1).
[19] 李玉芬.中日韓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20] 談秋娟,馬 瑩.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0(19).
[21] 敖麗紅,趙儒煜.關于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3(4).
[22] 張葉紅.建立中日韓自貿區的可行性及方案分析[J].商務研究,2013(12).
[23] 趙金龍,程,軒.中日韓FTA 的潛在經濟影響研究——基于動態遞歸式CGE模型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3(2).
[24] 陳柳欽.建立中日韓FTA的有利條件、制約因素及路徑選擇[J].日本問題研究,2008(2).報,2008(7).
[25] 謝 康.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立條件和三國之間經濟合作[J].世界經濟研究,2005(4).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