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題就是要審清題目的情節內容和數量關系,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通過訓練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能力,又能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一年級是數學學習的初期,培養他們良好的審題習慣很重要。
關鍵詞:審題;習慣;培養
一、審題方面存在的問題
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遇到學生在看到自己的錯題時,抱怨自己太粗心、后悔自己做題的時候審題不清。調查發現,這都源于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審題障礙。我就自己所帶的一年級學生的審題能力的培養進行了一些探討,發現一年級學生審題方面有以下問題:(1)學生有經常抄錯數的現象。抄錯數字,白白丟失分數;經過對學生作業情況的觀察,得出“病癥”。學生書寫不夠整潔規范,如:1和7、4和9、0和6等易混淆;還有的學生一目十行,錯行抄寫。(2)解決問題練習的錯誤率高。一年級上冊的練習題都是兩個條件,一個問題,錯誤率也很高。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常會用眼睛掃一遍題目就急于動筆,結果是經常搞錯題目的要求。(3)學生的懶惰思想非常嚴重。與家長交談中得知學生在家寫作業時,遇到老師沒有講解過的題型或是條件比較多時,學生往往題目也不讀就說自己不會,依靠家長讀題才去完成。
二、審題不清的原因
調查學生審題不清的原因,探索適合小學一年級學生有效審題的策略,促進學生有效審題能力的形成。
1.感知粗略,研讀意識差
審題時,首先必須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題目中的文字、數據、圖片等信息。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就是比較籠統、粗糙,忽略信息,不喜歡反復研讀題目,不易形成類似成人的、相對完整的、精確的認知。
2.注意失調,錯誤經常犯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注意的穩定與分配能力是影響小學生審題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易被無關因素吸引而出現“分心”現象,經常會顧此失彼,丟三落四。
3.思維定式,對比意識差
定式是思維的一種“慣性”,是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小學生先入為主,常常用習慣的方法去解答性質完全不同的問題,從而導致出錯。
三、培養學生有效審題能力的策略
1.多讀
讀題,能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準備。教師在讀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題目情節,分離條件與問題,理清題目結構。
(1)一邊識字一邊讀。開始學生拼音不認識,無法拼讀,只能老師在課堂上帶著多讀。隨著學生拼音學習量的增加,老師可以注上拼音讓他們看了拼音讀,要學生逐字逐句地讀題,對生字和詞語可作適當的解釋。(2)用筆點題指著讀。針對學生一目十行、看錯行、抄錯的情況,我要求學生在一年級進校就養成指著題讀的習慣。這樣老師在講解書本上的題目時,可以直接看出學生有沒有看到題目,注意力有沒有集中,思維有沒有跟上。(3)結合圖、表一起讀。還有的題目要求是以圖畫或表格等形式來體現的。這就要求老師教會學生看圖或表格。(4)按照順序有序讀。要求學生讀題時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讀,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左往右。另外,還要讓學生讀題目序號,什么叫大題,什么叫小題,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檢查自己是否漏讀。
2.多畫
(1)圈關鍵字。部分學生讀完題后不得要領,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抓住關鍵字來看。這跟小學生的思維特征也是有一定關系的,他們在觀察的時候只注意到了整體,沒有注意細節。如一年級剛開學出現的題:從左邊數,給第4只小鳥涂上顏色,本題就要圈出“左”“第4只”這些關鍵字。教師帶著學生多圈圈,學生對這些關鍵字就敏感起來了,審題就更能抓住要領。(2)畫出橫線。一年級學生對語句理解上還有一定的困難,常常引起解體出錯。還有一些題目只要在原題上稍作記號就可以有效提高解題的正確率和速度。比如:“在○里填上>或<:3+6○1+7。”在判斷大小之前,應讓學生先計算兩邊的算式,再根據計算結果來判斷大小。(3)作出記號。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出現的“數一數”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數一個用斜線劃掉一個,如:“把8、3、4、6、1、9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寫一個數用斜線劃掉一個數,這樣就可以避免重復和遺漏。
3.多說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解決問題方面提出“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由此可見,表達對審題過程的重要性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我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在做題時往往知道怎么做,卻說不出來(占62%)。在此,我們低段數學教師必須做到:讓學生清楚地用語言表達數學的解題程序;讓學生用語言有條理地敘述解題的思考過程;讓學生提高說理能力,清楚表達解題思路,從而掌握綜合思維能力。另外,在課堂上教師自己也必須具有一定的表達意識和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田紅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建議[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
作者簡介:曾春苗,女,1983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葛云飛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