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波
《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7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20世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筆者的意圖是讓學生學習文章的說明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了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難點是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
李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了教學的重難點,并且把課程的學習重點定位在讓學生學會積累、練習多說多寫、多說這個“用語文”的觀念上,我認為是對本課的一個突破。李老師是真正懂得學習語文用途的老師,令人十分佩服。
課程設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p>
李老師整堂課的設計如行云流水,環環相扣,無繁文縟節,無嘩眾取寵。如老師對朗讀指導的不急不緩,循序漸進;又如情景創設中學生的自主發言,李老師的聲音、話語、動作,無不猶如柔柔的春雨,潤物無形。
課堂呈現——“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李老師引領的課堂呈現出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學生充滿激情,反應迅速,思維活躍。課堂的活力是老師喚醒的!如:課程開始的切題引入,李老師問學生課題中哪個詞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世紀”和“呼風喚雨”。然后積累與“呼風喚雨”類似的詞語,最后出示兩個設問,請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改成陳述句。學生不僅做到了“溫故而知新”,最關鍵的是也理解了課文所要介紹的中心內容。整堂課,李老師反復貫穿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以及后來對21、22世紀以后的每個世紀的展望,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短短的40分鐘簡直太少了,他們意猶未盡??!
課堂效果——“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p>
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是什么?語文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在哪里?這是我們所有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在李老師的這堂課中找到了答案:把本課的重點定位在“用語文”這個概念上,我們能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這樣的理念無處不在:從課題的詞語出發,引導積累含有意思相近詞語的四字詞;用課文中的句子,引出用“沒有……沒有……沒有……也沒有……”說話;對排比句的改寫,對設問句的改寫,對說明方法的復習,乃至后來的情境創設朗讀和激發情感說話,她真正發揮了語文工具性的作用。
總之,李老師的課堂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和指導,讓我再一次深刻領悟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學無止境”的道理,也再一次感受到語文教學的無窮魅力。反復咀嚼李老師的課,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果我們要構建更加完美的課堂,那么,是不是可以在這幾方面再注意些:課堂上給予學生整體感受全文的時間;朗讀的體會讓學生自己說出來;課堂上的問句盡量少一些,對學生更加“放心”一些。我們將繼續在語文教學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因為,孩子是不同的孩子,時代是不同的時代,我們的課堂也將是不同的課堂。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