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下,廣大教師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在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課就是系統地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一門課。當今社會,國家更加重視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并且將其放在了教育教學的重要位置。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學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逐漸被新式教育所取代,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老師只是單純地進行理論講解,但是對德育教育有所忽視,這樣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目的性。所以說對初中生進行德育教育刻不容緩,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所以說老師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一直以來,我國傳統教學中老師與學生形成的是一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總是以“老師為中心”,老師高高在上,不關心學生,不了解學生,導致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完全脫離學生實際情況,沒有對癥下藥,讓德育教育成為空談。因此要深化德育教學,教師就要改變自己的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懂得愛自己的學生。老師要與學生做朋友,理解他們、愛護他們、對他們進行及時的贊揚和鼓勵,真心誠意地與學生進行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才能做到對癥下藥。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老師還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好榜樣。
二、深挖教材,確定目標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德育是關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是會發現有很多老師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和高分,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了思想品德課中的德育功能。因此,老師要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深挖教材,確定目標。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將理論知識變成自己的行為準則。要改變教學模式,首先老師要將教材內容吃透、把準,在進行備課的時候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找準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并且能夠在每次的教學中都能很好地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為德育教學的實施做好充分準備,還可以為初中思想品德深化德育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九年級的《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教學備課中,老師要注意到這個部分的教學中所含有的“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等教學內容。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備課的時候老師就需要從中挖掘出“個人情感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這兩個德育教學目標。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在深化教材內涵、確定德育目標的同時,注重將與德育教學目標相關的德育素材導入教學,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課前準備階段保障德育教學的深化實施。
三、以人為本,尊重學生
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是主要對象,也是開展德育教學的主要對象。所以說,為了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德育教育并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深化德育教育,老師就要將學生作為主體來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通過學生不斷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比如,老師在講解《在承擔責任中成長》一課時,其中有一個課時叫“承擔對社會的責任”,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假期的時候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比如,去敬老院照顧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獻愛心等,去當一個小小志愿者,在擔當志愿者的過程中老師要通過學生的行為舉止來引導學生,告訴他們怎樣做事好,怎樣做不好。在整個活動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到自身對社會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在這樣一種積極的引導下和行動刺激下,學生的思想品德會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提升,繼而更好地實現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教學的深化實施。
所以說,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要想更好地深化德育教育,老師就要積極地引導學生,讓他們加入實踐中去,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從而通過行動來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升,加強學生的能力發展,實現德育教學的深化、有效實施。
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科目是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說,在整個教學實踐中,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并結合教材內容恰當地開展德育教育,對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從而在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礎上實現德育教學的深化發展,使我們的學生都能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為我國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熊潔莉.淺談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
[2]魏金蘭.初中思想品德課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機結合[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3.
作者簡介:馬艷勤,女,1985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漳州立人學校,研究方向:中學德育課程實施策略與新時期學校德育創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