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歸生活,加強課堂教學和生活之間的必要聯系,這是新一輪課改教學的重點之一。語文是文學性較強的課程,在課程開展的時候要和生活進行具體聯系,因為語文知識的教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只有有了生活內容的語文教學才是豐富多彩的。
關鍵詞: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教學生活化,就是把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中,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把教學的總體要求進行改進,這樣學生就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利用語文學習來陶冶學生的情操。
一、對生活情境再現
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是非常單調和死板的,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是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做出適度的調整,在課堂教學上引入生活實際,可以讓學生帶著模仿和游戲的成分進行學習,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們在進行課文復述的時候,如果對課文進行適度調整,通過母子間情景對話進行課文復述,可以把一個人的復述改成母親給兒子講故事。說者因為有了聽眾就會更加有興致進行講解,而且還會用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增強感染力,聽者也改變了傳統沉默僵化的狀態,在聽的過程當中做出反應,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提問、反駁,在討論中進行復述,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整個課堂教學都處于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就會樂于進行這種形式的課文復述。
二、創設融入生活的情景
提供情景教學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運用情景創設,把生活中的情景進行再現,這樣學生就能夠建立生活體驗,可以在學習內容和生活體驗之間來建立聯系,這樣學生就能夠真正理解學習的內容。比如,我們在進行“秋風為茅屋所破歌”教學的時候,當對“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這一段進行表演的時候,表演者可以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老人,衣衫單薄地拄著拐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心中凄涼,眼淚滑落下來,表現出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學生在進行表演的時候就會對人物的心理進行揣測,了解人物復雜心理背后隱藏的東西。老師就可以順勢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說一下對那些官吏有什么要說的,這個時候學生就能夠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學生更多是在同情老人的處境,老師就不需要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因為學生自己已經能夠進行深刻的體會,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就會輕松自如。學生通過對這個片段的理解和感悟,使他們更深刻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增強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熱愛。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還可以利用音樂、圖像、多媒體等一系列手段來進行情景創設,這樣能夠豐富課堂形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三、對生活熱點進行補充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語文教學保持新鮮有趣,最好就是要通過生活來進行補充,把生活熱點引入教學活動中。比如,在教學“兩彈元勛鄧稼先”時,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感悟,感悟鄧稼先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適當地對課文進行詳細講解。可以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感人的事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們可以用感動中國的人物來進行延伸教學,堅守在深山中,為農村的醫療事業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的赤腳醫生李春燕;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游客,把死的威脅留給了自己的全國模范導游花枝等。把課文和現實生活進行結合,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心靈感悟。
綜上所述,知識的學習就是為了應用于生活,我們可以用生活的感悟來充實知識,而語文的學習是對現實生活的一些感悟,所以,我們要用生活的事例來填充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地對知識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鄒朝勝.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民主教學策略淺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09).
[2]韓秀華.淺談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01).
作者簡介:李喬英,男,1965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華僑中學,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