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健
摘 要:數學是一門源于生活、啟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基礎學科,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從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就如何實現小學數學的生活化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措施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概述
小學數學生活化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出發(fā),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生活情境,真正實現教學的開放性,加強實踐性,并不斷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上,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注重學生在認知、情感、交往、合作能力、意志、行為習慣和創(chuàng)新意識能力等多方面的發(fā)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可采取的措施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為其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充分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關系。例如,在學習“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生活中的自行車、汽車、摩托車等車輛的輪胎都是圓的?能做成別的形狀嗎?”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后,不會感到陌生,而是積極投入討論,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提供“車軸的安裝位置”的討論與對比演示內容,從而使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圓的基本特征。
2.改組生活教材,培養(yǎng)應用意識
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能力。對于目前的小學數學教材來說,經過我們的細心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其中的很多例題,都普遍存在著情境脫離生活、數據過時、題材老化陳舊、缺乏現實意義等問題,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妥善處理好教材,把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新鮮題材巧妙引入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有真實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學習教學“百分率”內容時,由于教材上的練習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的差距,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在理解抽象的百分率的含義方面產生很大的困難,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用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熟悉的數學問題來替代。例如,體育課上投籃的命中率、某次期中考試本班的優(yōu)秀率和及格率、本班的某天學生出勤率等等問題,都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百分率的良好選擇。
3.結合生活實際,感悟知識內涵
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基礎學科,再加上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有局限性,對于許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理解上會產生很大的困難,在頭腦中難以建立良好的表象,對數學知識的概念、內涵的本質屬性理解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層面上。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能從實際的生活出發(fā),通過觀察、描述、比較、操作等方式,使學生容易理解、感悟、領會所學的抽象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一課時,由于“千米”單位比之前學過的“米、分米、厘米”等要大得多,也無法在課堂內直觀演示,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為加強學生對千米的直觀而正確認識,教師可以利用體育課的時間組織學生用跑步的方式理解“千米”的大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綜上所述,數學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數學,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一切條件,加強數學的實踐性,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新課標的三維度目標為基本準則,關注學生的綜合發(fā)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價值,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常鑫.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校園英語,2014(11).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