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是當前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在新課程背景下,結合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際,闡述了對有效課堂的認識以及聯系課堂教學實際舉例構筑信息技術的有效課堂。力圖通過教學實踐,促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更有效地開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有效課堂;案例
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課堂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主要途徑。新課程背景下,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策略是廣大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就有效課堂的概念,聯系課堂教學實際構筑信息技術的有效課堂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有效課堂的概念
當前我國學校教學實行班級授課制,教學實際中我們又將課堂教學分為有效課堂和無效課堂。無效課堂是相對有效課堂而言的,判定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不同時期往往被賦予不同的內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
新課程背景下,強調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學生的習得是課堂教學的鏡子,課堂教學有無效益,并非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是否認真,而是指學生學到了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沒有興趣或者沒有收獲,即使老師教得再辛苦也屬于無效課堂。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就是無效或低效課堂。因此,筆者認為“有效課堂”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利于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二、構筑小學信息技術有效課堂的幾個案例
1.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1)巧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現實中,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看一部電影時,如果開頭部分新穎別致、扣人心弦,就能迅速吸引住觀眾,讓觀眾產生一種非往下看不可的強烈欲望;就餐時,面對色、香濃郁的佳肴,定會讓你迫不及待想要品嘗它的美味。課堂教學同樣如此,教師如果能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既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課的和諧自然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我在教學信息技術上冊第7課《初識畫圖》時,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先讓學生欣賞一段《喜羊羊與灰太狼》節日歡慶的動畫,然后再與學生進行交流。
師:同學們,羊羊家族馬上就要開聯歡會了,可是它們想要邀請的朋友太多了,需要提前張貼海報才能招集齊所有的朋友前來參加,現在想請同學們設計這張海報。老師已經用“畫圖”軟件設計了一張,請同學們欣賞一下(出示準備好的海報)。你發現了哪些動物?
生答:喜羊羊……
師:大家說得對極了,羊羊家族的所有羊都盼望著這次聯歡會呢,你想不想親手為它們設計一張宣傳海報呢?
生答:想!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畫圖”軟件設計宣傳海報。
通過學生們喜愛的卡通情境創建,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吸引和調動起來了,使課堂充滿了快樂的氛圍。
(2)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
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難免有機械操作練習的過程,甚至伴隨枯燥、難以理解的概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高漲走向低落,使他們很快被理解困難、記憶困難和掌握困難所包圍,其實這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沒多大區別。如果教師能讓枯燥的概念、機械的操作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習變得有意義,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生活常識,而且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2.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
(1)自主探究,合作互助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踐作用,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質疑、辨析、釋疑,直至豁然開朗。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提升,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查找文件”一課中,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我設計了“尋找寶藏”活動,讓學生通過尋找寶藏,學習、掌握查找文件的方法與技巧。教學時,僅對查找界面和“*”“?”“.”三個符合作簡要說明。在告知本課的學習任務后,讓學生通過事先設計好的“自主學習課件”(幫助文件)進行自學。盡管自學難度較大,但失敗也是一種成功。當少部分學生歷經“艱難險阻”“過關斬將”找到“寶藏”后,會倍感成功的喜悅,更會激勵自己,也能鼓舞其他學生。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團體協作的方式,能基本完成查找文件的學習任務。
(2)科學提問,正確引導
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對于課堂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而課堂提問中的正確引導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很重要的一環,在提問中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正確有效引導,才能促進課堂教學和諧發展,活躍學生的思維。
例如,我在教學“幻燈片鏈接”一課時,先出示用PPT做的??娮訒寣W生找到自己喜歡的文章。當學生通過不停地翻頁找到該文章并看完后,再指名學生到前臺找出自己喜歡的另一篇文章,接著提問:現在只能一張張按順序找,那么你能任意翻到指定的演示文稿嗎?由于學生在平時的操作演示過程中,有這一方面的體驗,可能會很快地找到各類答案。但答案是否正確,是不是最佳、最方便的方法,老師不立刻給予評價,而告訴學生“老師這兒有一個特殊的??娮訒?,看看老師的電子書怎么樣?”播放設置好超級鏈接的PPT,引導學生去比較,發現老師的操作快捷、方便,任意指向性很強,感到驚訝,顯得驚奇,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知曉欲。
在課堂上,教師并不需要告訴學生“你要怎么做”,而應進行適時的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思考和相互協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構筑一節信息技術的有效課堂,不僅要體現和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理念,還要處處關注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教學要素的協調發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來觀察課堂、設計和實施教學,當好“導演”角色,構筑信息技術的有效課堂。
參考文獻:
鄭陳曦.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海峽科學,2010(06).
作者簡介:吳簫劍,男,1977年4月出生,本科,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開發區國際學校,研究方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學生信息素養評價、青少年機器人教育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