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是教師教授知識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組成,兩者直接進行的一個互動與交流。旨在研究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一、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善于引導學生
課堂教學觀念就是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相關因素的態度和認識,包括教師對教學環節的想法、對所設置的教學目標的認識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教師只有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才能將之運用于實際中,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對于想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教師,樹立科學的、適合學生成才發展的課堂教學觀念不可或缺,正確的課堂教學觀念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數學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僅僅依靠教師的單向傳授知識是不夠的,學生如果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嚴重的會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厭惡情緒。真正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可以更好地鍛煉自身的能力,讓知識點的記憶更加牢固。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創造適合學生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
數學教師要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教學目標,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和摸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
二、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重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重視基礎知識
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需要轉化為有效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各種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改進教學內容、加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等課堂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課堂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刺激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課堂教學的方法要恰當,合適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
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各個幾何圖形的定義和判定定理羅列出來: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判定定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矩形的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三個角為直角的四邊形;(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3.菱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四邊相等的四邊形;(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
4.正方形的定義:最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包含了菱形和矩形的性質。判定定理: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一個角為直角的菱形等。
5.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
通過對這些幾何圖形的定義和判定定理的總結不難發現,幾何圖形的性質是相互聯系的,把握住其中內在的聯系,就不難進行幾何圖形方面的運算和證明了。
三、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良好和諧的關系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學方面的興趣,優秀的師生關系是平等、包容、信任的。這個階段的初中生很愿意聽教師的話,如果學生喜愛老師,就會對教師教的課程有興趣,特別在意這門學科,愿意花工夫學習這門學科,努力學好這門課程來吸引老師的目光。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應具有亦師亦友、師生平等的思想,而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授課關系。教師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不妨放下一點兒做老師的威嚴,不要高高在上,久而久之,學生會更加信任老師。教師可以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盡量理解學生。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運算思路
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教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體會和了解數學創新的主要策略和主要方法,并通過對學生的訓練和強化,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讓學生敢于質疑老師,質疑課本,有自己的思想,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培養學生敢說敢問的精神和創新意識,有不懂的地方及時向老師發問。讓思維能靈活的集中與發散,讓觀察力更加敏銳,學會通過不同的視角發現問題,學會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中最常見的解題方式便是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強調數學學習不能為了解題而解題,要尋求一題多解,并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通過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例】A、B兩地相距45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小明行完全程需10分鐘,小紅行完全程需15分鐘,相遇時兩人各行多少米?
解法一:根據速度=路程÷時間解題
小明的速度為:450÷10=45(米/分鐘)
小紅的速度為:450÷15=30(米/分鐘)
幾分鐘后兩人相遇:450÷(45+30)=6(分鐘)
相遇時小明走了多少米:45×6=270(米)
相遇時小紅走了多少米:30×6=180(米)
解法二:算出兩人所用的時間比例,根據距離一定,速度與時間成反比例關系進行解答。
兩人所用時間之比是10∶15=2∶3,所以兩人速度之比是3∶2。
兩車人所用的時間相同,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即兩車行駛路程之比是3∶2。
相遇時小明行了多少米:450×()=270(米)
相遇時小紅行了多少米:450×()=180(米)
類似的一題多解練習可以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聯想力和觀察力。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每一個數學教師一生不懈的追求,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從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每個方式進行把握,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郎琴娣.新課程下科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的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08(05).
[2]陳敏娟.建構新型數學課堂,實施互動有效教學[J].教育科研論壇,2006(02).
[3]張汝新.數學探究性教學的現狀與改進建議[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5(08).
作者簡介:朱菁,女,1980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南京市科利華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育。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是教師教授知識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組成,兩者直接進行的一個互動與交流。旨在研究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一、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善于引導學生
課堂教學觀念就是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相關因素的態度和認識,包括教師對教學環節的想法、對所設置的教學目標的認識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教師只有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才能將之運用于實際中,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對于想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教師,樹立科學的、適合學生成才發展的課堂教學觀念不可或缺,正確的課堂教學觀念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數學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僅僅依靠教師的單向傳授知識是不夠的,學生如果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嚴重的會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厭惡情緒。真正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可以更好地鍛煉自身的能力,讓知識點的記憶更加牢固。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創造適合學生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
數學教師要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教學目標,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和摸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
二、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重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重視基礎知識
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需要轉化為有效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各種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改進教學內容、加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等課堂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課堂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刺激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課堂教學的方法要恰當,合適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
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各個幾何圖形的定義和判定定理羅列出來: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判定定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矩形的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三個角為直角的四邊形;(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3.菱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四邊相等的四邊形;(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
4.正方形的定義:最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包含了菱形和矩形的性質。判定定理: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一個角為直角的菱形等。
5.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
通過對這些幾何圖形的定義和判定定理的總結不難發現,幾何圖形的性質是相互聯系的,把握住其中內在的聯系,就不難進行幾何圖形方面的運算和證明了。
三、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良好和諧的關系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學方面的興趣,優秀的師生關系是平等、包容、信任的。這個階段的初中生很愿意聽教師的話,如果學生喜愛老師,就會對教師教的課程有興趣,特別在意這門學科,愿意花工夫學習這門學科,努力學好這門課程來吸引老師的目光。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應具有亦師亦友、師生平等的思想,而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授課關系。教師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不妨放下一點兒做老師的威嚴,不要高高在上,久而久之,學生會更加信任老師。教師可以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盡量理解學生。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運算思路
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教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體會和了解數學創新的主要策略和主要方法,并通過對學生的訓練和強化,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讓學生敢于質疑老師,質疑課本,有自己的思想,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培養學生敢說敢問的精神和創新意識,有不懂的地方及時向老師發問。讓思維能靈活的集中與發散,讓觀察力更加敏銳,學會通過不同的視角發現問題,學會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中最常見的解題方式便是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強調數學學習不能為了解題而解題,要尋求一題多解,并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通過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例】A、B兩地相距45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小明行完全程需10分鐘,小紅行完全程需15分鐘,相遇時兩人各行多少米?
解法一:根據速度=路程÷時間解題
小明的速度為:450÷10=45(米/分鐘)
小紅的速度為:450÷15=30(米/分鐘)
幾分鐘后兩人相遇:450÷(45+30)=6(分鐘)
相遇時小明走了多少米:45×6=270(米)
相遇時小紅走了多少米:30×6=180(米)
解法二:算出兩人所用的時間比例,根據距離一定,速度與時間成反比例關系進行解答。
兩人所用時間之比是10∶15=2∶3,所以兩人速度之比是3∶2。
兩車人所用的時間相同,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即兩車行駛路程之比是3∶2。
相遇時小明行了多少米:450×()=270(米)
相遇時小紅行了多少米:450×()=180(米)
類似的一題多解練習可以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聯想力和觀察力。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每一個數學教師一生不懈的追求,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從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每個方式進行把握,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郎琴娣.新課程下科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的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08(05).
[2]陳敏娟.建構新型數學課堂,實施互動有效教學[J].教育科研論壇,2006(02).
[3]張汝新.數學探究性教學的現狀與改進建議[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5(08).
作者簡介:朱菁,女,1980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南京市科利華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育。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是教師教授知識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組成,兩者直接進行的一個互動與交流。旨在研究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一、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善于引導學生
課堂教學觀念就是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相關因素的態度和認識,包括教師對教學環節的想法、對所設置的教學目標的認識等。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教師只有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念,才能將之運用于實際中,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對于想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教師,樹立科學的、適合學生成才發展的課堂教學觀念不可或缺,正確的課堂教學觀念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數學這一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僅僅依靠教師的單向傳授知識是不夠的,學生如果習慣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嚴重的會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厭惡情緒。真正有效的數學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可以更好地鍛煉自身的能力,讓知識點的記憶更加牢固。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造性,創造適合學生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
數學教師要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作為教學目標,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知識,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和摸索,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性。
二、教師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重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重視基礎知識
科學的課堂教學觀念需要轉化為有效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的各種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改進教學內容、加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等課堂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課堂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刺激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課堂教學的方法要恰當,合適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
例如,在學習幾何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各個幾何圖形的定義和判定定理羅列出來:
1.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判定定理: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矩形的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三個角為直角的四邊形;(2)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3.菱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1)四邊相等的四邊形;(2)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
4.正方形的定義:最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包含了菱形和矩形的性質。判定定理: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一個角為直角的菱形等。
5.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
通過對這些幾何圖形的定義和判定定理的總結不難發現,幾何圖形的性質是相互聯系的,把握住其中內在的聯系,就不難進行幾何圖形方面的運算和證明了。
三、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之間良好和諧的關系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學方面的興趣,優秀的師生關系是平等、包容、信任的。這個階段的初中生很愿意聽教師的話,如果學生喜愛老師,就會對教師教的課程有興趣,特別在意這門學科,愿意花工夫學習這門學科,努力學好這門課程來吸引老師的目光。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應具有亦師亦友、師生平等的思想,而不是老師教、學生學的授課關系。教師要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不妨放下一點兒做老師的威嚴,不要高高在上,久而久之,學生會更加信任老師。教師可以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盡量理解學生。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運算思路
新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教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體會和了解數學創新的主要策略和主要方法,并通過對學生的訓練和強化,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讓學生敢于質疑老師,質疑課本,有自己的思想,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培養學生敢說敢問的精神和創新意識,有不懂的地方及時向老師發問。讓思維能靈活的集中與發散,讓觀察力更加敏銳,學會通過不同的視角發現問題,學會舉一反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中最常見的解題方式便是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強調數學學習不能為了解題而解題,要尋求一題多解,并從中選擇最佳解題方案,通過這樣才能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例】A、B兩地相距450米。小明和小紅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小明行完全程需10分鐘,小紅行完全程需15分鐘,相遇時兩人各行多少米?
解法一:根據速度=路程÷時間解題
小明的速度為:450÷10=45(米/分鐘)
小紅的速度為:450÷15=30(米/分鐘)
幾分鐘后兩人相遇:450÷(45+30)=6(分鐘)
相遇時小明走了多少米:45×6=270(米)
相遇時小紅走了多少米:30×6=180(米)
解法二:算出兩人所用的時間比例,根據距離一定,速度與時間成反比例關系進行解答。
兩人所用時間之比是10∶15=2∶3,所以兩人速度之比是3∶2。
兩車人所用的時間相同,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即兩車行駛路程之比是3∶2。
相遇時小明行了多少米:450×()=270(米)
相遇時小紅行了多少米:450×()=180(米)
類似的一題多解練習可以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聯想力和觀察力。
提高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每一個數學教師一生不懈的追求,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從課堂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每個方式進行把握,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郎琴娣.新課程下科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的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08(05).
[2]陳敏娟.建構新型數學課堂,實施互動有效教學[J].教育科研論壇,2006(02).
[3]張汝新.數學探究性教學的現狀與改進建議[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5(08).
作者簡介:朱菁,女,1980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南京市科利華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育。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