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青
摘 要:實施有效教學,構建理想課堂,這種新的要求正成為推動教育改革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原動力。
關鍵詞:有效教學;理想課堂;策略
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農村近二十年的教師,一直在思考、探索與實踐著,要實現有效數學教學,我認為初中數學教育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讓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在最佳狀態
學生在厭煩、高壓等不良刺激支配下學習,事倍功半,事實上,學習需要學生全部心理活動的參與,每個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和意向狀態互為前提,互相促進。
組織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他們“用內心的體驗與創造去學習”,可以發掘多種可能:問題作為出發點,面對適度的困難,向學習的結果學習。課堂教學的原則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應師生互動,且動而不亂。教師要加強課堂組織教學,注意雙邊活動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上課做到明白、準確、新穎、生動,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學生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習的理想模式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教師應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的成長,“親其師,信其道”,用感情、精神、毅力、想象、語言、能力、技巧等感化學生,熱愛學生,盡可能多地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不斷提出合適的期望目標,符合現代兩個新的動態:教學方法情感化、技術化;通過合作把教師與家長緊緊聯系在一起。
二、要認真組織教學內容,把經過優化的學習內容呈現給學生
教師的職責不是把課本、教參上的文字重復講出來,讓學生聽明白,不出錯誤;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搞“題海”,使學生成為缺乏創新的低能者。教師應有步驟地提高所呈現知識和經驗的結構化程度,把能有力推動學習前進的適度序列視為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及時恰當地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達到完整。教師具體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認真的實施。(1)要反復看教材和輔導材料,吃透教材的組織結構、重點和難點,對每一章節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做到心中有數,領會教材所需達到的教學目標和素質教育的目的。(2)要充分了解每個班的每個學生,可以通過多接觸、多談心、多融洽的手段和方式弄清每個學生的興趣動機、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個別差異;弄清每個班的整體差異和特點,然后才能“以學論教”和“因材施教”。(3)教法應是建立在學生學法的基礎上,是在綜合考慮教材、學生、設備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基礎上,再以教學法的體系中優選出上好一堂課的教學方法。
三、實踐最佳的教學過程
接受式與活動式的互相補充、合理結合是實現最佳教學過程的關鍵。必須確定接受與活動的正確比例、靈活采用多種方法促進教學過程積極化。教師要全面考慮,恰當選擇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實際上,不管什么方法,都應立足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實施寓教于樂。教師在考慮利用教學手段上也應該是積極的,多種形式并進的,傳統和現代手段相結合的思路,目的是使學生直觀、形象、生動地掌握好數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設法讓學生學會數學,更要讓學生會學數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生學習數學方法也就是說教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學習數學,并長期成為一種教學思想,教學思路貫穿于每節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地變“學會”為“會學”,變“死學”為“活學”,會理論聯系實踐地應用數學,這是減負增效所需要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體現。
四、教學目標達成的最佳控制
目前,數學教學面臨的問題有:知識遺忘率高、教學針對性差、學習目標達成度低。教師應注意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了解和科學利用,反饋策略為適應技巧,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施教行為,及時了解教學效果,隨時調節教學。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教師不能不知,在教學中及時反饋教學信息是很必要的。獲取反饋信息的方式很多,可提問一些中差生,可面向整體學生發問,可讓學生上黑板練習,可以在講授完某一知識點、某一練習后讓學生舉手示意獲取反饋。根據反饋信息,教師可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直到學生理解和掌握為止。當堂作業是減負增效的重要措施。為了真正地能反饋到學生掌握和應用知識的程度,同時為了真正地減負增效,教師可以盡量留一些課堂時間(一般5~10分鐘),給學生用來完成作業。教師同時巡視、查看學生當堂的作業情況,獲得正確反饋并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認識,學生也會最大限度地自己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獨立完成作業,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課堂上完成作業后,課外可以少布置一些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沒有課業負擔過重的心理,反倒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激發他們再學習、再探索的興趣和熱情。
夸美紐斯曾說:“使教師因此而少教、學生因此而多學,讓校園充滿著歡樂。”要像節約糧食一樣節約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減負增效”最終得益者將會是學生,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會更加辛勞,不過為了“培桃育李,桃李滿天下”的共同夙愿,育人為樂,這又何妨!
參考文獻:
王茹.試論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教學研究,2008(09).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