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是高中語文的一大重點,同時也是很多學生語文學習路上的攔路虎。教師要避免采取樣式單一的教學,將素質教育深入吸納到詩歌的教學中來,不斷地培養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提高鑒賞水平、構建知識框架,全方位地增強語文學習能力。教師認為,詩歌是文學的巨大寶庫,是語文的重要組成成分。教師要在課下對詩歌的教學進行充分的思考,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讓學生在鑒賞詩歌的時候如魚得水。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高效
在進行高中語文的詩歌教學時,要向其中注入人文理念,將素質教育融入現實的教學中去,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鑒賞能力,從而培養語文思維,不斷提高語文的學習能力。
一、優化教學模式
語文和數學、物理等學科不一樣,極具靈活性。這樣的特點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增強自我修養,及時地改進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詩歌的美,從而主動接觸詩歌、了解詩歌。例如,應該怎樣來讓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是先讓學生理解詩歌大意,還是在理解之前進行誦讀?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要對不同的情況來具體分析。例如,在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理解詩詞大意,感受作者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英雄人物壯志難酬的苦悶,學生在與詩歌交流的過程中就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共鳴,從而更好地背誦;在學習《錦瑟》時就沒必要如此誦讀了,學生可以在沒有深入了解詩歌的條件下先進行多次閱讀。
二、深化詩歌內涵
詩歌語句精練,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詩歌做出拓展,深化其內涵。例如,在講授《歸園田居》之時,對于作者從何處歸來進行解答可以讓學生主動從文本中找出線索,大多數學生會找到“樊籠”與“塵網”這兩個詞。教師在學生得出初步答案之后就可以深化文本了,通過對詩歌的全篇分析向學生闡明作者回歸園田的原因,是由于官場生活對于作者的禁錮,作者在為官時感受不到自由與快樂,如同羈鳥般體會不到真正地樂趣。這樣的話就較之直接向學生傳遞“從官場而歸”的簡單層面的答案更容易培養學生對于詩歌的鑒賞能力,同時也更加具體而貼切地表達出作者的真實想法。因此,教師在詩歌課堂教學中不要僅僅停留在較淺的層面,要引導學生向深層次拓展,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理念,為學生將來的多方位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進行類比教學
在眾多的教學方案中,類比教學無意是較為突出的。尤其是高中的詩歌教學,將兩首或更多相似的優秀作品來作比較,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穿插關于《沁園春·雪》的講解,讓學生在閱讀這兩首詩歌之后分別作出評價,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并為自己選擇的詩歌從結構、意境、思想等角度進行優點闡述。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考驗,也是一個進步的機會,在自行鑒賞時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信力,鍛煉思維。
總而言之,雖然高中語文詩歌的教學方法有很多,老師也要根據不同的情境做出選擇,讓學生“樂于學”。無論什么方法都離不開對于課本的要求,學生要在學習中緊抓文本、親近教材,全面提高詩歌的分析與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閻淑蓉.古典詩歌鑒賞與教學的幾點思考和嘗試[J].甘肅科技縱橫,2008(06).
[2]田春艷.高三詩歌鑒賞復習淺見:從一道詩歌鑒賞題說起[J].考試周刊,2008(42).
[3]叢文雁.對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幾點想法[J].成功:教育,2011(01).
作者簡介:程建波,男,1978年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西省上饒市一中,研究方向:詩歌鑒賞。
編輯 王團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