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簡要分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從調動學生主動性、培養閱讀興趣、豐富閱讀材料、傳授閱讀方法及注重實踐活動五個角度對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展開分析探討,旨在拋磚引玉,為相關教學實踐提供些許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閱讀能力;初中語文;培養
作為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活動,現代社會對學校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能夠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和朗讀的技巧,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根據需要利用圖書館、網絡技術等信息渠道快速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加以閱讀利用,這也是信息社會對人閱讀能力的要求。作為現代人生存的一項基本技能,閱讀技能的培養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長久以來,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基本沿用“詞語解釋”“分析和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概括歸納”及“寫作特點分析”的“四部曲”程序式教學模式,這種固化式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束縛了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束縛了教學方法的變革與創新,這種近似千篇一律的“萬能”教學模式的顯著特點是:重講解輕思考、重結論輕過程、重訓練輕熏陶、重分析輕體驗,使得語文閱讀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氣,不但占據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給學生帶來了額外的教學負擔,也在不同程度上磨滅了大家的學習熱情,使語文閱讀課的教學變成一個令人乏味的應付式過程,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之所以初中語文閱讀課中會出現上述令人尷尬的現象,主要在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1)初中語文閱讀課的開展缺乏有效的指導,新課改以來,學校教學更加突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求能充分激發調動學生的興趣熱情,強調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將老師的角色定位從“主導者”向“引導者”轉變,在這一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很多老師對突然“放權”感到束手無策,沒能發揮好對學生的引導作用。(2)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依然存在,學校的教學工作也以考試為指揮棒組織教學工作,這也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閱讀環境建設,減少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在教學上,教師也偏重于對字形和發音的辨認,忽視對“閱讀是一個理解過程”的重視,過于強調自己的“講讀”,試圖以老師的權威替代學生的獨立思考,無法有效培養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發散空間。(3)在目前教師沿用“以講代讀”“以分析代欣賞”的教師模式下,學生對閱讀能力的培養比較被動,無法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俗話說得好“授人魚不如授之以漁”,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閱讀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對學生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才能在既定的時間內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4)受到現有考試評價機制的影響,在閱讀教學中的功利性要求比較高,加上未能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制,導致學生的閱讀活動一直處于一種自身自滅的狀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很難得以調動激發,也對中學閱讀教學的開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加強對初中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對策建議
1.踐行生本理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著力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要求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以此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在此過程中,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是適當放手,而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學生選擇閱讀內容、安排閱讀時間,而是應該通過合理引導,讓學生在既定條件下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正確處理好教師指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前者主要體現在對閱讀方向、閱讀方法的指導,對閱讀訓練的點撥、引導和指點,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所遇到的困難,前者則主要指學生主動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分析講解,要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也離不開對學生的引導和鼓勵,要鼓勵積極主動,大膽質疑,對于學生自學中遇到的困難和不能解決的問題要主動與同學、老師進行討論,將閱讀能力培養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才能為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對于這類比較復雜的課文,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對兩種環境下讀書生活的閱讀、復述,效果遠比教師講解要好得多。
2.培養閱讀興趣,變“要我”為“我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充滿興趣的學習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在整個教學行業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則。調查表明,在閱讀教學中,直接決定了其思維能力的發展速度,加強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現實需要。當然,對于初中生閱讀興趣的培養,一定要結合課文教學,注重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擴張。以課文《生命的意義》為例,針對這篇課文提供的課外閱讀教材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針對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提供課外閱讀教材是《狂人日記》《阿Q正傳》,借助這類具有延伸性的閱讀材料,不僅能進一步深化對課本閱讀材料的理解,還能有效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此外,學生因年齡、性別、性格、愛好、心理特點的不同也會對閱讀素材提出不同的需求,這也要求教師在推薦閱讀素材時能夠做到因人而異,對文學愛好者推薦一些中外名著,如《紅樓夢》《西游記》等,對科學愛好者推薦一些科普讀物,如《十萬個為什么》等,這樣既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學生的閱讀主動性,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3.豐富閱讀材料,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要著力幫助學生擴大閱讀的知識面,適當地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倡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和好讀書。對于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魯迅先生曾建議:愛好看書的青年,大可以看看課本以外的書,即多讀一些課外書,而不是僅僅圍繞教科書開展閱讀活動。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課外閱讀的功效較之于課內閱讀要高得多,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課外閱讀材料也成為廣大教學工作人員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一方面要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配合課堂教學向學生推薦豐富的閱讀教材,將其作為課內閱讀的擴展與延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主要推薦了諸如《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以及四大名著等課外閱讀素材。另一方面,也要著力向學生推薦一些藝術性高、思想內容健康向上的優秀書籍,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注意難易適當。為配合上述目標的實現,學校也要想方設法加強校園圖書館的建設,著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素材和良好的閱讀環境,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4.傳授閱讀方法,注重閱讀能力培養
對于讀書方法的論述,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南宋的朱熹則強調在讀書應“循序漸進,熟讀精思”。隨著時代的發展,讀書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變革,究竟何種讀書方法才是最好的,才是最適用的,則要結合每個讀書人的實際情況加以靈活變通。目前,常用的讀書方法主要有品味性精讀、立體性泛讀和瀏覽性略讀,這些讀書方法各有所長,適用于不同的具體情境中。從教學的角度,作為教師則要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加以指導。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么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應如何對學生加以創造性的指導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1)讓學生樹立“文本沒有原意”的思想,每個學生因思維和閱歷的不同,對同一篇文章也會形成不同的看法,即“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言,借助問題導向營造民主氛圍,鼓勵教學互動,鼓勵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思考、探索和挖掘,形成自己的獨特認識。
當然,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是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僅僅通過一種方式就能實現的,需要我們使用多種方法,也離不開全體師生的共同探索、協力合作。我相信,只要我們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相信學生,師生合力,定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樊玉惠.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2(12):72.
作者簡介:許媛,女,出生于1978年10月,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雙莊鎮支口實驗學校,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