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蘇丹
摘 要:建筑物防雷裝置技術評價在整個防雷流程中至關重要,它將提前指出防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預防和控制雷災事故的發生。該文主要針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評價,分析其使用性質、周邊環境等特性,并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對設計單位所作的防雷設計施工圖或方案進行安全有效、技術規范和穩定強制的技術評價探討。
關鍵詞:防雷裝置 ?技術評價 ?探討
中圖分類號:G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b)-0068-01
根據國家現行的相關規定,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已作為防雷設計評價行政許可的有效技術依據。其防雷裝置的設計是否滿足現行的法律法規,決定了該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是否達到抵御相應雷電災害要求。因此,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的水平極為重要。該文主要就高層建筑物的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原理、內容、步驟和要點進行簡單介紹。
1 進行防雷裝置技術評價時應收集以下材料
(1)規劃總平面圖1份(原件或復印件,復印件需加蓋建設單位公章)。
(2)建筑施工圖、電氣施工圖、弱電施工圖、消電施工圖。
(3)施工圖的全套電子光盤。
(4)收集建筑物的環境資料。
(5)收集當地的氣象資料。
2 技術評價方法
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并對照相關防雷規范和標準的要求,對高層建筑物防雷裝置技術評價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評價,并提出具體的評價要點。
2.1 防雷設計依據、防雷類別的評價
對環境資料、總平面圖和建筑施工圖進行評價,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周邊環境、相關線纜的布置方式、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單體名稱、長寬高、層數等等。明確校正系數K的取值,然后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出年預計雷擊次數N。并對照電氣設計說明中的防雷設計依據、防雷設計類別等決定整個建筑物的防雷設計是否符合規范要求。了解清楚強弱電系統布線情況、直擊雷措施、側擊雷措施、閃電波入侵或引入高電位措施、等電位連接措施、接地形式和接地電阻值的大小等等一些相關的要求。
N=K·Ng·Ae
Ng=0.1Td
式中:N-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次/a)
k-校正系數,在一般情況下取1,在下列情況下取相應數值:位于曠野里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屬屋面的磚木結構建筑物取1.7;位于河邊、湖邊、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電阻率較小處、地下水露頭處、土山頂部、山谷風口等處的建筑物,以及特別潮濕的建筑物取1.5。K取1值。
Ng為建筑物所處地區雷擊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為與建筑物截收相同雷擊次數的等效面積(km2)。
L為建筑物長(m);W為建筑物寬(m);
H為建筑物高(m)。
2.2 電涌保護器的評價
對強電圖紙進行評價,并根據配電系統的干線圖、配電系統圖及電氣平面圖中的布線情況,觀察是否已經在在低壓電源線路引入的總配電箱、配電柜處裝設Ⅰ級試驗的電涌保護器;在屋頂的電梯、正壓風機等重要設備配電箱處是否已經裝設Ⅱ級試驗的電涌保護器。
對消電圖紙、弱電圖紙進行評價,看看其布線情況以及是否已經在消防控制室與城市”119”報警指揮中心之間聯網的進出線路端口、室外監控系統線路分別裝設的相適配的信號電涌保護器。
所有設置的電涌保護器參數是否已經符合規范要求,且已在省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2.3 直擊雷防護措施的評價
2.3.1 接閃器
接閃器除了常見的接閃桿、接閃帶(網)外,還可用建筑物屋頂上的金屬物(如欄桿)、金屬屋面作接閃器。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是否已經明敷接閃帶,接閃帶一般采取直徑大于10 mm的鍍鋅圓鋼,其固定支架設置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5.2.6條要求,高度不宜小于150 mm,間距為1 m,拐角處為0.5 m。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的接閃網格不應大于20 m×20 m或24 m×16。當建筑物高度超過滾球半徑以上時,接閃帶是否設在外墻外表面或屋檐邊垂直面上,也可設在外墻外表面或屋檐邊垂直面外。接閃器之間應相互連接。
低屋面或裙房屋面若未設置直擊雷防護措施,則應按滾球法計算其是否處于屋面接閃器的保護范圍內。
2.3.2 引下線
引下線是用于將雷電流從接閃器傳輸到接地裝置并泄放到大地去的媒介。為了確保引下線泄流通道暢通無阻。引下線應沿建筑物四周和內庭院四周均勻對稱布置,且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的平均間距不應大于25 m,并利用建筑物內柱主筋分別與屋面接閃帶、接地裝置相互連接,形成可靠電氣通道。
檢查屋面防雷平面圖中標明的引下線數量和位置應與基礎接地平面圖中的引下線數量和位置相對應。
分析建筑物的自然引下線是否少于10根,少于10根的建筑物是否已經采取相應的防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的措施,并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5.6條第1款、第2款的規定。
2.3.3 接地裝置
接地裝置是接地體和接地線的總合,是防雷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接地電阻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可以和其他接地共用接地裝置。
現如今利用建筑物的基礎鋼筋作為自然接地裝置已被廣泛應用,它具有有利于雷電流的流散、不必擔心維護、壽命又長等優點,接地裝置應與引下線相連接。
2.4 其他防護措施的評價
側擊雷:如果建筑物高度超過滾球半徑以上,那么最高外露陽臺、挑梁等水平突出物體是否已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側擊雷防護措施應滿足《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3.9條、第4.4.8條規定。
閃電波侵入:檢查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屬構件和屋面電氣設備金屬外殼及保護鋼管等是否已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礙燈等及其他用電設備和線路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5.4條規定。進出建筑物的電纜埋地引入時電纜金屬外皮、金屬管道應與就近防雷接地裝置相連。
等電位:是否已設總等電位聯結端子箱,并將建筑物內保護干線、設備進線總管、建筑物金屬構件等進行聯結。
接地電阻值:是否明確接地電阻值的大小。
屋面若設置了采光玻璃頂,且其玻璃是采用什么材質的且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 結語
技術評價是一項綜合性的防雷工作,要求評價人員不僅對工作流程要清楚,而且還要熟悉規范、防雷工程設計及現場的實踐經驗,才能對發揮高效而準確的技術評價。以上幾個方面是本人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評價,總結得出的內容。技術評價人員應細心認真,將施工圖紙中設計上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這樣才會使在防雷設計規范化,并且在施工時達到安全、合理、經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S].
[2] GB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S].endprint
摘 要:建筑物防雷裝置技術評價在整個防雷流程中至關重要,它將提前指出防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預防和控制雷災事故的發生。該文主要針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評價,分析其使用性質、周邊環境等特性,并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對設計單位所作的防雷設計施工圖或方案進行安全有效、技術規范和穩定強制的技術評價探討。
關鍵詞:防雷裝置 ?技術評價 ?探討
中圖分類號:G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b)-0068-01
根據國家現行的相關規定,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已作為防雷設計評價行政許可的有效技術依據。其防雷裝置的設計是否滿足現行的法律法規,決定了該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是否達到抵御相應雷電災害要求。因此,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的水平極為重要。該文主要就高層建筑物的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原理、內容、步驟和要點進行簡單介紹。
1 進行防雷裝置技術評價時應收集以下材料
(1)規劃總平面圖1份(原件或復印件,復印件需加蓋建設單位公章)。
(2)建筑施工圖、電氣施工圖、弱電施工圖、消電施工圖。
(3)施工圖的全套電子光盤。
(4)收集建筑物的環境資料。
(5)收集當地的氣象資料。
2 技術評價方法
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并對照相關防雷規范和標準的要求,對高層建筑物防雷裝置技術評價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評價,并提出具體的評價要點。
2.1 防雷設計依據、防雷類別的評價
對環境資料、總平面圖和建筑施工圖進行評價,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周邊環境、相關線纜的布置方式、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單體名稱、長寬高、層數等等。明確校正系數K的取值,然后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出年預計雷擊次數N。并對照電氣設計說明中的防雷設計依據、防雷設計類別等決定整個建筑物的防雷設計是否符合規范要求。了解清楚強弱電系統布線情況、直擊雷措施、側擊雷措施、閃電波入侵或引入高電位措施、等電位連接措施、接地形式和接地電阻值的大小等等一些相關的要求。
N=K·Ng·Ae
Ng=0.1Td
式中:N-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次/a)
k-校正系數,在一般情況下取1,在下列情況下取相應數值:位于曠野里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屬屋面的磚木結構建筑物取1.7;位于河邊、湖邊、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電阻率較小處、地下水露頭處、土山頂部、山谷風口等處的建筑物,以及特別潮濕的建筑物取1.5。K取1值。
Ng為建筑物所處地區雷擊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為與建筑物截收相同雷擊次數的等效面積(km2)。
L為建筑物長(m);W為建筑物寬(m);
H為建筑物高(m)。
2.2 電涌保護器的評價
對強電圖紙進行評價,并根據配電系統的干線圖、配電系統圖及電氣平面圖中的布線情況,觀察是否已經在在低壓電源線路引入的總配電箱、配電柜處裝設Ⅰ級試驗的電涌保護器;在屋頂的電梯、正壓風機等重要設備配電箱處是否已經裝設Ⅱ級試驗的電涌保護器。
對消電圖紙、弱電圖紙進行評價,看看其布線情況以及是否已經在消防控制室與城市”119”報警指揮中心之間聯網的進出線路端口、室外監控系統線路分別裝設的相適配的信號電涌保護器。
所有設置的電涌保護器參數是否已經符合規范要求,且已在省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2.3 直擊雷防護措施的評價
2.3.1 接閃器
接閃器除了常見的接閃桿、接閃帶(網)外,還可用建筑物屋頂上的金屬物(如欄桿)、金屬屋面作接閃器。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是否已經明敷接閃帶,接閃帶一般采取直徑大于10 mm的鍍鋅圓鋼,其固定支架設置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5.2.6條要求,高度不宜小于150 mm,間距為1 m,拐角處為0.5 m。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的接閃網格不應大于20 m×20 m或24 m×16。當建筑物高度超過滾球半徑以上時,接閃帶是否設在外墻外表面或屋檐邊垂直面上,也可設在外墻外表面或屋檐邊垂直面外。接閃器之間應相互連接。
低屋面或裙房屋面若未設置直擊雷防護措施,則應按滾球法計算其是否處于屋面接閃器的保護范圍內。
2.3.2 引下線
引下線是用于將雷電流從接閃器傳輸到接地裝置并泄放到大地去的媒介。為了確保引下線泄流通道暢通無阻。引下線應沿建筑物四周和內庭院四周均勻對稱布置,且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的平均間距不應大于25 m,并利用建筑物內柱主筋分別與屋面接閃帶、接地裝置相互連接,形成可靠電氣通道。
檢查屋面防雷平面圖中標明的引下線數量和位置應與基礎接地平面圖中的引下線數量和位置相對應。
分析建筑物的自然引下線是否少于10根,少于10根的建筑物是否已經采取相應的防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的措施,并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5.6條第1款、第2款的規定。
2.3.3 接地裝置
接地裝置是接地體和接地線的總合,是防雷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接地電阻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可以和其他接地共用接地裝置。
現如今利用建筑物的基礎鋼筋作為自然接地裝置已被廣泛應用,它具有有利于雷電流的流散、不必擔心維護、壽命又長等優點,接地裝置應與引下線相連接。
2.4 其他防護措施的評價
側擊雷:如果建筑物高度超過滾球半徑以上,那么最高外露陽臺、挑梁等水平突出物體是否已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側擊雷防護措施應滿足《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3.9條、第4.4.8條規定。
閃電波侵入:檢查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屬構件和屋面電氣設備金屬外殼及保護鋼管等是否已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礙燈等及其他用電設備和線路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5.4條規定。進出建筑物的電纜埋地引入時電纜金屬外皮、金屬管道應與就近防雷接地裝置相連。
等電位:是否已設總等電位聯結端子箱,并將建筑物內保護干線、設備進線總管、建筑物金屬構件等進行聯結。
接地電阻值:是否明確接地電阻值的大小。
屋面若設置了采光玻璃頂,且其玻璃是采用什么材質的且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 結語
技術評價是一項綜合性的防雷工作,要求評價人員不僅對工作流程要清楚,而且還要熟悉規范、防雷工程設計及現場的實踐經驗,才能對發揮高效而準確的技術評價。以上幾個方面是本人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評價,總結得出的內容。技術評價人員應細心認真,將施工圖紙中設計上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這樣才會使在防雷設計規范化,并且在施工時達到安全、合理、經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S].
[2] GB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S].endprint
摘 要:建筑物防雷裝置技術評價在整個防雷流程中至關重要,它將提前指出防雷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預防和控制雷災事故的發生。該文主要針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評價,分析其使用性質、周邊環境等特性,并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規范,對設計單位所作的防雷設計施工圖或方案進行安全有效、技術規范和穩定強制的技術評價探討。
關鍵詞:防雷裝置 ?技術評價 ?探討
中圖分類號:G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b)-0068-01
根據國家現行的相關規定,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已作為防雷設計評價行政許可的有效技術依據。其防雷裝置的設計是否滿足現行的法律法規,決定了該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是否達到抵御相應雷電災害要求。因此,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的水平極為重要。該文主要就高層建筑物的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原理、內容、步驟和要點進行簡單介紹。
1 進行防雷裝置技術評價時應收集以下材料
(1)規劃總平面圖1份(原件或復印件,復印件需加蓋建設單位公章)。
(2)建筑施工圖、電氣施工圖、弱電施工圖、消電施工圖。
(3)施工圖的全套電子光盤。
(4)收集建筑物的環境資料。
(5)收集當地的氣象資料。
2 技術評價方法
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并對照相關防雷規范和標準的要求,對高層建筑物防雷裝置技術評價從以下幾個步驟進行評價,并提出具體的評價要點。
2.1 防雷設計依據、防雷類別的評價
對環境資料、總平面圖和建筑施工圖進行評價,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周邊環境、相關線纜的布置方式、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單體名稱、長寬高、層數等等。明確校正系數K的取值,然后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出年預計雷擊次數N。并對照電氣設計說明中的防雷設計依據、防雷設計類別等決定整個建筑物的防雷設計是否符合規范要求。了解清楚強弱電系統布線情況、直擊雷措施、側擊雷措施、閃電波入侵或引入高電位措施、等電位連接措施、接地形式和接地電阻值的大小等等一些相關的要求。
N=K·Ng·Ae
Ng=0.1Td
式中:N-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次/a)
k-校正系數,在一般情況下取1,在下列情況下取相應數值:位于曠野里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屬屋面的磚木結構建筑物取1.7;位于河邊、湖邊、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電阻率較小處、地下水露頭處、土山頂部、山谷風口等處的建筑物,以及特別潮濕的建筑物取1.5。K取1值。
Ng為建筑物所處地區雷擊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為與建筑物截收相同雷擊次數的等效面積(km2)。
L為建筑物長(m);W為建筑物寬(m);
H為建筑物高(m)。
2.2 電涌保護器的評價
對強電圖紙進行評價,并根據配電系統的干線圖、配電系統圖及電氣平面圖中的布線情況,觀察是否已經在在低壓電源線路引入的總配電箱、配電柜處裝設Ⅰ級試驗的電涌保護器;在屋頂的電梯、正壓風機等重要設備配電箱處是否已經裝設Ⅱ級試驗的電涌保護器。
對消電圖紙、弱電圖紙進行評價,看看其布線情況以及是否已經在消防控制室與城市”119”報警指揮中心之間聯網的進出線路端口、室外監控系統線路分別裝設的相適配的信號電涌保護器。
所有設置的電涌保護器參數是否已經符合規范要求,且已在省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2.3 直擊雷防護措施的評價
2.3.1 接閃器
接閃器除了常見的接閃桿、接閃帶(網)外,還可用建筑物屋頂上的金屬物(如欄桿)、金屬屋面作接閃器。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擊的部位是否已經明敷接閃帶,接閃帶一般采取直徑大于10 mm的鍍鋅圓鋼,其固定支架設置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5.2.6條要求,高度不宜小于150 mm,間距為1 m,拐角處為0.5 m。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的接閃網格不應大于20 m×20 m或24 m×16。當建筑物高度超過滾球半徑以上時,接閃帶是否設在外墻外表面或屋檐邊垂直面上,也可設在外墻外表面或屋檐邊垂直面外。接閃器之間應相互連接。
低屋面或裙房屋面若未設置直擊雷防護措施,則應按滾球法計算其是否處于屋面接閃器的保護范圍內。
2.3.2 引下線
引下線是用于將雷電流從接閃器傳輸到接地裝置并泄放到大地去的媒介。為了確保引下線泄流通道暢通無阻。引下線應沿建筑物四周和內庭院四周均勻對稱布置,且第三類防雷建筑物的平均間距不應大于25 m,并利用建筑物內柱主筋分別與屋面接閃帶、接地裝置相互連接,形成可靠電氣通道。
檢查屋面防雷平面圖中標明的引下線數量和位置應與基礎接地平面圖中的引下線數量和位置相對應。
分析建筑物的自然引下線是否少于10根,少于10根的建筑物是否已經采取相應的防接觸電壓和跨步電壓的措施,并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5.6條第1款、第2款的規定。
2.3.3 接地裝置
接地裝置是接地體和接地線的總合,是防雷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接地電阻滿足規范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可以和其他接地共用接地裝置。
現如今利用建筑物的基礎鋼筋作為自然接地裝置已被廣泛應用,它具有有利于雷電流的流散、不必擔心維護、壽命又長等優點,接地裝置應與引下線相連接。
2.4 其他防護措施的評價
側擊雷:如果建筑物高度超過滾球半徑以上,那么最高外露陽臺、挑梁等水平突出物體是否已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側擊雷防護措施應滿足《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3.9條、第4.4.8條規定。
閃電波侵入:檢查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屬構件和屋面電氣設備金屬外殼及保護鋼管等是否已采取相應的防雷措施。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礙燈等及其他用電設備和線路應符合《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第4.5.4條規定。進出建筑物的電纜埋地引入時電纜金屬外皮、金屬管道應與就近防雷接地裝置相連。
等電位:是否已設總等電位聯結端子箱,并將建筑物內保護干線、設備進線總管、建筑物金屬構件等進行聯結。
接地電阻值:是否明確接地電阻值的大小。
屋面若設置了采光玻璃頂,且其玻璃是采用什么材質的且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 結語
技術評價是一項綜合性的防雷工作,要求評價人員不僅對工作流程要清楚,而且還要熟悉規范、防雷工程設計及現場的實踐經驗,才能對發揮高效而準確的技術評價。以上幾個方面是本人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評價,總結得出的內容。技術評價人員應細心認真,將施工圖紙中設計上出現的問題及時提出,這樣才會使在防雷設計規范化,并且在施工時達到安全、合理、經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S].
[2] GB50343-20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