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波+馮婕
摘要 :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之際,學術英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解學術英語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利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進行有關學術英語研究的文獻檢索,對自1980年至2014年發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刊物的154篇文章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近十多年來,學術英語教學與研究日漸興旺,涉及大學英語教學的各主要方面;研究內容較前20年豐富了許多、研究方法呈多樣化;但EAP理論研究較薄弱,研究內容、研究主體不均衡。對EAP研究的梳理有望引起EAP研究者及英語教師的重視,從而為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學術英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英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1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6-0089-08
Recent Research of EAP in China—the Status quo and Thinking
SUN Yunbo1,FENG Jie2
(1.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2.City College,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51,Yunnan,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EAP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quo of EAP research in China,a retrieval is made of the key journals and CSSCI journals that publish EAP-related articles,of which 156 published from 1980 to 2014 are analyzed.Statistics suggests that in the past ten years EAP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increasingly flourishing.The research involves the main aspect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Research content is much more than what it was 20 years ago,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of great variety.But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comparatively weak.Certain aspects are more researched than others.Researchers are mainly those from the developed regions,though many English teachers and scholars have joined in.The paper intends to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EAP researchers and English teachers and hence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EAP;status quo;content of research;research method;English teaching reform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科技與教育的發展日趨國際化。在此背景下,要求高校學生用英語聽學術講座、參與學術討論、撰寫學術論文、和同行進行學術交流的呼聲越來越高。這對長期以來以通用英語(EGP)為主導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挑戰,也引起了外語界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學術英語(EAP)——專用英語(ESP)的一個分支的關注。羅娜(2006)指出,學術英語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領域[1]24-25;韓金龍(2007)認為,它是銜接公共英語教學和雙語教學的橋梁[2]24-25;蔡基剛(2010)強調,學術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方向[3]47-50。同時,國內不少高校嘗試開展EAP教學。進入21世紀以來,EAP教學與研究有了較快的發展。鑒于此,筆者以“學術英語”為關鍵詞,對國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發表的有關EAP 研究文章做了文獻檢索,了解其研究現狀、內容,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便為開展EAP教學與研究提供借鑒。
一、國內學術英語(EAP)研究的現狀分析
(一)EAP研究現狀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ESP被引入我國,自此國內開始了ESP的教學實踐與研究。ESP在我國最早出現時是以“科技英語”一詞冠名的,隨后曾出現過一股科技英語熱。但長期以來,由于“教學目的不明確、課程設計和師資配備混亂以及教學方法陳舊” [1]24-25,加之后來雙語教學的興起、大學英語教學的不斷改革,科技英語被逐漸邊緣化了。
然而,學術英語的研究近年來在國內日漸興旺。筆者利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平臺,以“學術英語”為關鍵詞、時間不限、期刊來源限制在研究層次較高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進行檢索,共收集到從1980年至2014年總計165條結果。去掉11條期刊目錄和會議通知,其余的154篇文章能反映國內EAP(含ESP)研究的現狀、內容、方法等。在過去的30余年里,前20年(1980-2000年)對EAP的研究甚少,刊登在這些期刊上的文章屈指可數;近十余年(2000-2014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下表1是對1980年來發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刊物上的論文數量統計,從中不難看出EAP在國內的研究現狀。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
第6期孫云波,馮婕:近年來國內學術英語(EAP)研究述評
表11980年以來核心期刊和CSSCI刊登的學術英語研究論文統計表
年度1980199019911992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合計
數量11111131321367191117334011154
近14年來,EAP受到專家、學者們的持續關注,前6年(2000-2005年)相關論文發表相對較平穩,后幾年(除2008年外)出現了急劇增長,2013年達到鼎盛,2014年還難以預測,因統計發生在年中,數據還不完整,但總體上呈現了上升的趨勢,如圖1所示:
刊登EAP研究的刊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外語類期刊、教育類期刊、大學學報社科版和其它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所涉及的外語類期刊多達16種,共刊登88篇相關論文,占總量的57.1%。教育類期刊17種,其中包括《教育評論》《教育探索》《中國高教研究》等學術期刊,共刊登37篇,占總量的24.0%。大學學報社科版15種,共刊登19篇,占12.3%。其他社科刊物僅涉及10種,刊登了10篇文章,占6.5%,如圖2所示:
學術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語言學科,其研究成果所刊載的期刊主要為外語類期刊實屬正常,但在教育類期刊及高校學報的大量刊載預示著EAP研究對中國外語教學乃至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EAP研究的內容
學術英語(EAP)即學術用途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首次有記載的使用出現在1974年[4]1-5。Jordan(1997)把它寬泛地描述為“EAP是有關正規教育體系中學習所需要的英語交流技能”[4]1-5 。因此,教授學術英語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習者用英語進行學習或研究,使其獲得學習技巧和能力。從這個意義來看,它涵蓋了學術交流實踐的所有方面<sup>[5]</sup>。Richards等 (2002) 則強調學術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殊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與某一學科或某種職業相關的英語教學<sup>[6]</sup>。
對學術英語的不同描述與其自身的歸類及分類密切相關。學術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個重要分支,包括專業學術英語和一般學術英語。Jordan(1997)指出,專業學術英語(ESAP)是學習某一特定學科所需的語言知識:涉及語言結構、詞匯、學科所需的專門技能以及學術規范,如醫學英語、工程英語、經濟英語等。一般學術英語(EGAP)是針對學習技能所設計的語言課程,包括聽力與做筆記的技巧、學術寫作、文獻參考技巧、學術討論等語言運用的技能[4]1。前者適合專業教師負責,可譯為學科英語;后者更適合英語教師承擔,可譯為學業英語,因為它是學習所有學科所需要的語言技能。它與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的區別是EGP教授一般語言能力,旨在幫助學習者用英語進行一般社會交往,如購物、寫信、打電話等“生存英語”。顯然,Jordan對EAP的定義側重EGAP這個層面;而Richards等則側重ESAP,甚至等同于ESP。在《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詞典》中,學術英語(EAP)、科技英語(EST)都被定義為專用英語(ESP)。
從所檢索到的論文來看,國內EAP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國外/海外EAP教學與研究的借鑒、國內EAP教學需求分析、EAP課程研究、EAP教學研究、EAP語言研究、教材研究、教師發展研究等。前四個方面占EAP研究的絕大部分,研究內容既相互交叉,又各有側重,因此難以對其進行嚴格的區分。EAP語言研究,主要是對學術英語語言的各個要素,如語法、詞匯、語體、語篇、體裁等進行研究,特征較明確,易于統計。后兩個方面的研究占較小的比例。
1.對外借鑒。國內EAP研究起步較ESP晚,早期對國外ESP的引介相對多于EAP,如20世紀70年代末楊惠中等<sup>[7]</sup>開始了對國外科技英語教學與研究的介紹。國內對EAP的關注是進入21世紀后才真正開始,對國外EAP的引介并不多見。在所檢索到的文章中,鞠玉梅<sup>[8]</sup>于2006年發表在《外語教學》上的“國外EAP 教學與研究概覽”是唯一一篇有關EAP的綜述性文章。這個時期大多是探討國外EAP教學的發展(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以及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師發展等方面對國內英語教學的啟示,也包括中外英語教學的對比(中英、中日、中美等),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的案例分析,如寧波諾丁漢大學的學術英語教學模式的成功經驗<sup>[9]</sup>和海外的臺灣成功大學如何實現從EGP向ESP的轉型<sup>[10]</sup>,相關文章共有10余篇。國外EAP教學成熟的理論和經驗為國內開展EAP教學與研究奠定了基礎。
2.需求分析。EAP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用英語進行學習和研究。那么,國內是否存在這樣的教學需求?由于EAP教學中必須具備需求分析的理據,因此,需求分析構成國內EAP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檢索到的文章中,有近9篇文章重點分析論證需求或基于需求分析進行研究,還有不少文章部分涉及需求分析,因此沒有包含在內。另外,從這幾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外語界的專家、學者從宏觀到微觀的需求分析。蔡基剛等從大學外語教育規劃的層面探討大學外語教育的培養目標,即大學生能夠用英語從事各自的專業學習和研究,從而在其學科領域內具有較強的國際交流能力和競爭力,以滿足國家外語能力的需要<sup>[11]</sup>。夏紀梅認為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中增設學術英語是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需要:“適應我國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接軌的需要、高校辦學與國際接軌的需要、高校外語教育改革深化與推進的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12]6-9除了對學術英語課程進行需求分析外,大多數需求分析是針對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開展的。學習者包括不同層次:普通本科院校學生、重點院校學生、研究生;不同類別,如理工科專業本科生,財經類高校本科生。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哪一個層次、哪一種類型的學生,他們普遍認為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未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即使是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在學術英語技能方面也普遍存在不足。需求分析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理論探討加實證調查,調查的方式大多是問卷加訪談,偶爾也見案例分析<sup>[13]</sup>。
3.課程研究。鑒于EGP教學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英語課程如何定位成為外語界,乃至教育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大學英語將消亡嗎?大學英語是通用英語,還是學術英語,還是專用英語?針對這一方向性的問題,我們調查發現在所檢索到的文章中有近20篇重點探討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其中包括研究生英語課程的定位。 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視角對此展開討論,如大學英語改革與雙語教學的關系[2]24-25,專用英語教學的問題與出路[3]47-50,通用英語教學的不足[14],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和問題[15],研究生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16],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困境與突破[17]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學術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蔡基剛尤其強調學術英語的重要地位,甚至說“大學英語消亡是必然的”;“大學英語消亡后,替代它的應是學術英語”[18]。而王守仁則認為學術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在中國高校的需求是存在的,但“不宜將其作為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全部內容”[19]。文秋芳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并非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考慮教學的各個方面: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估手段、教學模式等,其成敗取決于“廣大英語教師的理念、英語水平和教學能力”[20]。
基于需求分析、英語教學現狀調查、英語教學定位的思考,不少高校開始探索英語課程體系的建構:在突出學術英語的同時兼顧通用英語,為專門用途英語提供語言支撐。他們從課程設置、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材建設、教學效果、師資培養等方面進行架構,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在這樣的課程體系中,從西方舶來的EAP 課程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培養學習者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與文化適應能力<sup>[21]</sup>。夏紀梅提出了學術英語課程的建構原則,從教育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五方面來實現課程目標[12]6-9??追毕紝⒂m開斯特大學開發的軟系統方法(SSM)應用到EAP課程設計中,嘗試建立EAP課程設計模式<sup>[22]</sup>。張薇提供了一個基于數字讀寫項目的大學學術英語模塊化課程的設計實例<sup>[23]</sup>。張為民等探討了學術英語系列課程的大綱制定以及與課程配套的英語課外環境平臺建設<sup>[24]</sup>。專家、學者們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闡述了英語課程體系,尤其是學術英語課程構建的思路,為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踐范例。
4.教學研究。EAP教學研究主要圍繞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展開。無論是項目依托模式,還是內容依托模式,還是課題依托模式,它們都體現了語言與內容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只講授語體特點、解決語言問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以專題為導向、以過程為中心的探究型教學方法被證明能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sup>[25]</sup>。項目驅動、任務分解、小組協作的模式<sup>[26]</sup>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當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力受到激發,其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得到發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過程法、流暢優先法、體裁法等都體現“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學策略。因為只有當學習者從事學術活動,其學術意識、學術交流能力、乃至科研素養才能得到培養。EAP教學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實證法,教學實踐、課堂實驗、個案研究、教改實踐成為其主要形式。
EAP教學研究還針對單一的語言技能,如學術英語寫作、學術英語閱讀、學術英語翻譯。其中,對學術英語寫作的研究較多:有對該課程的多角度、整體思考,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材到學生需求、認知特點等;也有對學術英語寫作教學過程的實證研究;還有從某一個視角、就某一個問題對學術英語寫作的研究,如學術英語寫作過程研究<sup>[27]</sup>、科技論文的互動問題研究<sup>[28]</sup>、文獻引用中批評性思維研究<sup>[29]</sup>等。就教學法而言,體裁分析教學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檢索到的18篇相關論文中,有4篇涉及體裁教學法的應用。EAP寫作研究以實證法為主,也有文獻綜述和理論討論。盡管該領域的研究與國外相比還較滯后,但已呈現多視角、深層次的研究趨勢。
5.語言研究。EAP語言研究在所檢索到的文章中共有17篇。除一篇介紹中西方有關半技術性詞匯的研究<sup>[30]</sup>外,其余大多是基于語料庫的EAP語言研究。它們涵蓋了學術英語語法、語體、詞匯、語篇、體裁、語言形式等。其中,有關詞匯的研究居多,有9篇文章涉及詞匯,如對學術英語語料庫中的各類詞性分布的檢索與統計分析,發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中國英語學術論文與本族語學術論文的區別的一個主要特征——詞性使用頻率的差異<sup>[31]</sup>;對學術英語語篇中詞類使用分析,發現了中國學習者使用轉述動詞的傾向<sup>[32]</sup>、使用情態模糊語的特征<sup>[33]</sup>、及使用外殼名詞的特點和問題[34 ]。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對語料庫中學術英語文本中的詞、句、篇等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學術英語與其它書面英語的區別及中國學習者在各個層面所呈現的傾向,以利學術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和學術交流效果的改進。
6.教材研究。教材對課程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際,教材自然成為研究對象之一。在檢索到的期刊論文中,相關的專題研究并不多,但為EAP教材建設提供了依據和參考。文旭等梳理了當前大學英語教材在編寫、使用中的問題,認為新一輪教材的編寫應基于大學英語課程的定位、培養技能的定位,以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需求[35]。蔡基剛明確提出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應以內容為依托,分科編寫,不僅包括人文題材,還應有科學素質教育題材[36]。崔化等結合一套以ESP為主線的理工科大學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材的編寫實踐,探討了如何解決專業學習需求的特殊性與語言共通性的統一、語料的專業性與語言性的統一(即語料既不過專又不過泛)、學術英語與職業英語并重、單一教材與系列教材的交互性問題[37]。上述問題是以專業內容為依托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7.教師發展研究。隨著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正在從EGP逐步向EAP/ESP轉型,大學英語教師的轉型也勢在必行。丁仁侖認為大學英語教師的轉型具有局部性、過渡性、專業性和個體差異性的特點,其培養應科學規劃、與個人職業發展相結合、注重文化覺悟的培養、應具有長遠的視野<sup>[38]</sup>。李曉榮提出了大學公共英語教師成功轉型的三種模式:校本培訓模式、團隊合作模式、自我發展模式<sup>[39]</sup>。他們闡述了大學英語轉型時期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特點、問題、對策及趨勢。相關的專題研究在所檢索到的期刊中甚少,而在課程構建中往往會涉及教師發展的問題。正如夏紀梅所言,要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教師就要具備必要的學術水平;學術英語的教學過程可使教師從中獲得專業成長,該課程對高校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意義深遠[12]6-9。因此,教師發展研究在中國EAP研究領域將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二、對國內學術英語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一)國內學術英語研究的成就與特色
在許多外語學者和英語教師積極努力下,國內EAP研究從無到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對國外EAP研究成果的引介到國內EAP研究及教學的逐步開展,國內學者和英語教師對EAP的概念、分類、本質等有了較多的了解,對EAP對中國外語教育,乃至中國高等教育的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一認識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是堅持EGP教學,繼續加強英語語言基礎訓練,還是逐步轉向EAP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究竟應如何定位?定位的依據是什么?需求分析是否到位? 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與研究有助于我們理清英語教學的相關概念、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分析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思考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確定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手段等,從而避免英語教學各個方面存在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健康發展。同時,對EAP的認識也促使我們對EAP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從早期為數有限的數量到近幾年井噴式的增長,所刊載的期刊也由外語類延伸到其他學術刊物。
EAP研究呈現出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多樣性的特色。研究內容涵蓋EAP教學的各個方面:教學目標、需求分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評價手段、教材建設、師資培訓、資源庫建設等;研究角度從不同的視角展開,如EAP與EGP、EAP與ESP、EAP與雙語等;研究的客體涉及高校不同層次的學生,包括大學本科、專科、碩士生、博士生;研究方法從單一走向多樣,包括資料論證法、實證研究法、基于語料庫的數據處理法等。
(二)國內學術英語研究存在的問題
EAP研究在規模、方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辨討論多,理論研究少。在所占比重較大的教學定位、需求分析、課程設置研究中,大多數文章是思辨式的論證及經驗介紹。在對國外EAP研究的引介中,大部分是對國外EAP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的介紹及對國內EAP教學的啟示,而對國外EAP理論研究的介紹也非常少,只有在一篇有關EAP的綜述性文章中有所涉及。
2.研究內容不均衡。EAP教學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從EGP向EAP轉型的探索、教學模式研究占較大比重,而教學評價、教材建設、師資培養的研究甚少。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學評價,專門的評價研究僅檢索到2篇蔡基剛撰寫的文章。他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使英語學習的需求發生著變化,英語教學內容也隨之變化。因此,英語教學的評價內容、體系都應進行調整,建立多樣化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因為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評估形式單一”“評估內容片面”,強調“統一”“標準”“全面”,已無法滿足以英語為工具進行學科學習的需求[4]5。最典型的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其作為一種通用英語水平考試,其實并不能“準確測量我國在校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所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應重新定位,向學術英語考試方向發展。他建議在內容和形式上可以借鑒雅思(學術類)和托??荚嚨淖龇?。<sup>[40]</sup>我們注意到在2013年12月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閱讀部分的新題型已體現了這一趨勢。由此可見,教學評價對教學的反饋作用是巨大的。因此,教學評價的研究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材建設、師資培養的文章在數量上有所增加,分別為7篇和6篇,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仍無法對國內EAP教學的開展進行有效的指導。其次,在EAP單項語言技能研究中,對學術英語寫作的研究遠遠超過對學術英語閱讀和翻譯的研究。前者檢索到18篇相關的文章,后者僅檢索到5篇和3篇。前者的研究已呈現多視角、深層次的態勢,而后者卻非常單一、滯后。這對文獻閱讀和翻譯教學實踐是極其不利的。
3.研究的主體不均衡。EAP受到國內廣大學者、教師的極大關注,研究的主體涉及不同類型、層次的高等院校中的學者、教師,但主要集中在一些重點高校的外語界專家、學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復旦大學的蔡基剛。在檢索到的154篇文章中,他在2010年至2014年間共發表16篇相關的文章,大多涉及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思考,EAP/ESP課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學模式,也有對國外、海外EAP/ESP教學的對比與借鑒,還有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其研究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影響是巨大的,同時引發的爭議、非議也不小。其中,一個重要是原因是其研究對象主要是上海這樣的發達地區,以及所處的高等院校。因此,對邊遠地區高校的適應性是值得探討的。一般院校的學者、教師也參加到EAP/ESP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中,壯大了研究隊伍,但研究成果明顯比發達地區的少。這也反映了研究者EAP/ESP研究能力不足和研究水平不高,這將極大地制約一般院校有效地開展EAP/ESP教學。
(三)國內學術英語研究展望
鑒于EAP研究對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的意義,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并加以解決。
1.加強EAP教學理論研究。在當下應用研究盛行之時,往往容易忽視理論研究。而理論研究有助于我們梳理EAP教學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EAP教學意味著什么?EAP教學的目的、環境、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和學科,以及實施手段、方法等。作為一門跨學科,涉及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的學科,其本體教學研究對教學實踐研究、方法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我們認識到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才會積極開展相關研究,使EAP研究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使自身的理論水平得到提升。
2.均衡研究內容,加大薄弱環節研究的力度。EAP教學的有效開展依賴于EAP教學各個方面研究的支撐。例如,教材研究就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有限的幾篇文章中,教材研究主要是針對教科書的使用和編寫。無疑,對教材建設有指導意義。然而,很少有教科書適合所有的學生、教師;因此,教材不能只局限于課本,而應包括大量的各種各樣的教學素材(teaching data)。筆者在為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國際學術交流英語”這門課程時,深感教學材料的短缺給教學帶來的困擾。同時,外研社舉辦的“學術英語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研修班”的大多數學員也頗有同感。開發和建設學術英語共享資源庫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但相關的研究甚少。劉曉玲等從網絡技術的層面探討了資源庫建設的可行性<sup>[41]</sup>,這是唯一一篇檢索到的相關文章。然而,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并付諸研究的現實問題。
3.注重師資培訓。EAP是一門涉及多領域的學科,系統的EAP理論知識是促進EAP深入研究的保障。大力開展EAP培訓,向廣大一線英語教師提供EAP理論課程,講授EAP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材開發、教學評估將有助于他們獲取相關的知識。外研社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一致好評。定期舉辦EAP研討會,為研究者、教師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使他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選派英語教師到國內外進修,拓寬研究視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探討EAP教學與研究中的問題,獲取該領域的前沿信息,為EAP教學與研究提供支持。EAP教學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慣于傳統英語教學的教師難免恐懼與憂慮,但裹足不前將無濟于事。只有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才能使學生用英語進行學習和研究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使教師在高校的學術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
三、結論
學術英語研究近幾年在國內的發展可謂方興未艾。研究規模由小到大,研究內容涉及諸多方面,研究方法呈現多元化,這與當今社會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呼聲密切相關,也與學術英語的內涵密不可分。該領域的研究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受到外語界廣大學者、教師的極大關注,但大多數研究是思辨式的論證,理論研究遠遠不足;研究內容、研究主體嚴重失衡,這不僅有礙EAP研究的深入進行,而且對EAP教學的有效開展、大學英語教學的健康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只有重視EAP研究中的問題,特別是教師的EAP教學能力、研究能力的培養,才能使之教研相長,更好地為學生學術能力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羅娜.EAP,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領域 [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1):86-88.
[2]韓金龍.EAP大學英語改革與雙語教學[J].高教探索, 2007(1).
[3]蔡基剛,廖雷朝.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 2010(6):47-50.
[4]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HYLAND, K.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 [M].New York: Routledge, 2006:1.
[6]RICHARDS,J.C.,PLATT AND PLATT.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56-157.
[7]楊惠中,張彥斌,吳銀庚.國外科技英語教學與研究動態[J].外國語,1978(3):48—55.
[8]鞠玉梅. 國外EAP 教學與研究概覽[J].外語教學, 2006(3):1-6.
[9]束定芳,陳素燕.寧波諾丁漢大學英語教學的成功經驗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發[J].外語界,2009(6):23-29.
[10]蔡基剛.臺灣成功大學從EGP向ESP轉型的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3):7-11.
[11]蔡基剛,廖雷朝.國家外語能力需求與大學外語教育規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15-21.
[12]夏紀梅.論高校大學學術英語課程的建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4(1).
[13]蔡基剛.“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2(2):30-35.
[14]李曉娟,賀根有.大學英語教學應實現從EGP到EAP的轉變[J]. 教育探索,2013(11):47-48.
[15]王艷.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67-170.
[16]耿延宏.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教學轉型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46-148.
[17]張妍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困境與突破[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6):119-121.
[18]蔡基剛. 我國大學英語消亡的理據與趨勢分析[J]. 外語研究,2012(3): 46-52.
[19]王守仁,姚成賀.關于學術英語的幾點思考[J].中國外語,2013(5):4-10.
[20]文秋芳. 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21]梁礫文.中國特色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EAP課程體系的建構[J].現代教育科學, 2010(5):137-140.
[22]孔繁霞.基于需求分析:軟系統方法應用于學術英語課程設計研究[J].外語研究, 2012(6):59-64.
[23]張薇.基于數字讀寫項目的學術英語模塊化課程構建與實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3(2):12-20.
[24]張為民,張文霞,劉梅華.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J].外語研究,2011(5):11-14.
[25]熊淑慧,鄒為誠.什么是學術英語? 如何教?——一項英語專業本科生“學術英語”的課堂試驗研究[J]. 中國外語, 2012(2):54-64.
[26]張萍.小組協作 項目驅動 任務分解——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培養的教改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7):33-37.
[27]徐昉.學術英語寫作過程與認知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3):61-66.
[28]秦楓,陳堅林.人際意義的創建與維系——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的互動問題研究[J]. 外語教學, 2013(4):56-60.
[29]余國良.文獻引用行為中批判性思維的個案研究[J].外語學刊,2007(5):124-128.
[30]陳琦,高云.學術英語中的半技術性詞匯[J].外語教學, 2010(6):42-46.
[31]婁寶翠.正則表達式與文本處理技術應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0-242.
[32]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6-249.
[33]蔣婷.論學術英語中的情態模糊限制語——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06(4):47-51.
[34]婁寶翠.基于語料庫的研究生學術英語語篇中外殼名詞使用分析[J].外語教學,2013(3):46-49.
[35]文旭,莫啟揚.大學英語教材:問題與思考[J]. 外語學刊, 2013(6):97-101.
[36]蔡基剛.轉型時期的東西英語教材編寫理念問題研究[J].外語研究, 2011(5):5-10.
[37]崔化,萬士才.基于ESP的理工科大學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材編寫中的幾個問題[J]. 科技與出版, 2012(11):89-93.
[38]丁仁侖.大學英語師資的轉型與培養[J]. 中國外語, 2013(3):15-20.
[39]李曉榮.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向ESP教師的轉型[J]. 教育與職業,2012(14):71-73.
[40]蔡基剛.通用英語測試和專門用途英語測試——關于CET發展趨勢及重新定位再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4):27-32.
[41]劉曉玲,陽志清.基于網絡技術的學術英語共享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82-83.
[15]王艷.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67-170.
[16]耿延宏.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教學轉型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46-148.
[17]張妍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困境與突破[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6):119-121.
[18]蔡基剛. 我國大學英語消亡的理據與趨勢分析[J]. 外語研究,2012(3): 46-52.
[19]王守仁,姚成賀.關于學術英語的幾點思考[J].中國外語,2013(5):4-10.
[20]文秋芳. 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21]梁礫文.中國特色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EAP課程體系的建構[J].現代教育科學, 2010(5):137-140.
[22]孔繁霞.基于需求分析:軟系統方法應用于學術英語課程設計研究[J].外語研究, 2012(6):59-64.
[23]張薇.基于數字讀寫項目的學術英語模塊化課程構建與實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3(2):12-20.
[24]張為民,張文霞,劉梅華.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J].外語研究,2011(5):11-14.
[25]熊淑慧,鄒為誠.什么是學術英語? 如何教?——一項英語專業本科生“學術英語”的課堂試驗研究[J]. 中國外語, 2012(2):54-64.
[26]張萍.小組協作 項目驅動 任務分解——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培養的教改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7):33-37.
[27]徐昉.學術英語寫作過程與認知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3):61-66.
[28]秦楓,陳堅林.人際意義的創建與維系——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的互動問題研究[J]. 外語教學, 2013(4):56-60.
[29]余國良.文獻引用行為中批判性思維的個案研究[J].外語學刊,2007(5):124-128.
[30]陳琦,高云.學術英語中的半技術性詞匯[J].外語教學, 2010(6):42-46.
[31]婁寶翠.正則表達式與文本處理技術應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0-242.
[32]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6-249.
[33]蔣婷.論學術英語中的情態模糊限制語——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06(4):47-51.
[34]婁寶翠.基于語料庫的研究生學術英語語篇中外殼名詞使用分析[J].外語教學,2013(3):46-49.
[35]文旭,莫啟揚.大學英語教材:問題與思考[J]. 外語學刊, 2013(6):97-101.
[36]蔡基剛.轉型時期的東西英語教材編寫理念問題研究[J].外語研究, 2011(5):5-10.
[37]崔化,萬士才.基于ESP的理工科大學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材編寫中的幾個問題[J]. 科技與出版, 2012(11):89-93.
[38]丁仁侖.大學英語師資的轉型與培養[J]. 中國外語, 2013(3):15-20.
[39]李曉榮.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向ESP教師的轉型[J]. 教育與職業,2012(14):71-73.
[40]蔡基剛.通用英語測試和專門用途英語測試——關于CET發展趨勢及重新定位再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4):27-32.
[41]劉曉玲,陽志清.基于網絡技術的學術英語共享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82-83.
[15]王艷.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育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67-170.
[16]耿延宏.以學術英語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教學轉型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46-148.
[17]張妍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困境與突破[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6):119-121.
[18]蔡基剛. 我國大學英語消亡的理據與趨勢分析[J]. 外語研究,2012(3): 46-52.
[19]王守仁,姚成賀.關于學術英語的幾點思考[J].中國外語,2013(5):4-10.
[20]文秋芳. 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21]梁礫文.中國特色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EAP課程體系的建構[J].現代教育科學, 2010(5):137-140.
[22]孔繁霞.基于需求分析:軟系統方法應用于學術英語課程設計研究[J].外語研究, 2012(6):59-64.
[23]張薇.基于數字讀寫項目的學術英語模塊化課程構建與實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3(2):12-20.
[24]張為民,張文霞,劉梅華.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J].外語研究,2011(5):11-14.
[25]熊淑慧,鄒為誠.什么是學術英語? 如何教?——一項英語專業本科生“學術英語”的課堂試驗研究[J]. 中國外語, 2012(2):54-64.
[26]張萍.小組協作 項目驅動 任務分解——碩士研究生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培養的教改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7):33-37.
[27]徐昉.學術英語寫作過程與認知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3):61-66.
[28]秦楓,陳堅林.人際意義的創建與維系——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的互動問題研究[J]. 外語教學, 2013(4):56-60.
[29]余國良.文獻引用行為中批判性思維的個案研究[J].外語學刊,2007(5):124-128.
[30]陳琦,高云.學術英語中的半技術性詞匯[J].外語教學, 2010(6):42-46.
[31]婁寶翠.正則表達式與文本處理技術應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0-242.
[32]張軍民.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學術語篇轉述動詞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46-249.
[33]蔣婷.論學術英語中的情態模糊限制語——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06(4):47-51.
[34]婁寶翠.基于語料庫的研究生學術英語語篇中外殼名詞使用分析[J].外語教學,2013(3):46-49.
[35]文旭,莫啟揚.大學英語教材:問題與思考[J]. 外語學刊, 2013(6):97-101.
[36]蔡基剛.轉型時期的東西英語教材編寫理念問題研究[J].外語研究, 2011(5):5-10.
[37]崔化,萬士才.基于ESP的理工科大學研究生公共英語教材編寫中的幾個問題[J]. 科技與出版, 2012(11):89-93.
[38]丁仁侖.大學英語師資的轉型與培養[J]. 中國外語, 2013(3):15-20.
[39]李曉榮.大學公共英語教師向ESP教師的轉型[J]. 教育與職業,2012(14):71-73.
[40]蔡基剛.通用英語測試和專門用途英語測試——關于CET發展趨勢及重新定位再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4):27-32.
[41]劉曉玲,陽志清.基于網絡技術的學術英語共享資源庫的開發和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82-83.